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_产业转移论文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_产业转移论文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产业转移论文,区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2-0093-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地区向外转移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提升产业结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产业转移规律及机理

(一)产业转移规律

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实际上,这种产业转移不仅发生于国家内部,而且发生在国家之间。因此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1]

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各国或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2] 即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发达与次发达、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形成了明显的阶梯状差异,并按高低不同呈阶梯状排列。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国家间、地区间是梯度转移的,一国或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或地区,成为其他国家(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就是产业结构在国家间、地区间的梯度转移规律。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产业转移对我国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国外投资大量涌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产业转移的流向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在中央“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署下,随着区域经济协作的快速发展,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发展较快,并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十一五”期间,无论是对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还是各省市区的协作,产业转移与协作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产业转移的模式[3]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将产业转移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

根据产业转移的性质,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本地产业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采取向周边地区扩张性建厂或与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协作等方式而进行的产业整体或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衰退性产业转移则是指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由于二者的目的及出发点不同,因此其产业转移的途径、方式就具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衰退性产业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整体的、彻底的转移,而扩张性产业转移则更多表现为产业部分的、渐进式的转移。

2.产业整体转移与部分产业链的转移

产业转移可以以整个产业全部迁移的方式向外转移,也可能是逐步向外转移部分生产环节,最后扩展至整个产业。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整体转移还是部分产业链的转移,既取决于产业转出方属于扩张性产业还是衰退性产业,也取决于转移方的战略目的和承接方的承接能力等具体情况。

3.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

生产要素流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其中,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对于产业转移的作用尤为重要。总的来说,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资本的流向往往决定产业的转移方向,投资方所考虑的成本、收益等因素,也正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而技术转移的再要性也不容忽视,技术转移的程度反映了产业转移方对产业承接地区的投资信心和重视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深度和成败。

4.企业协作性产业转移与并购性产业转移

一个地区的企业出于与周边地区企业进行协作、降低成本的目的,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如技术合作、合资、OEM等方式。另外,企业并购成功后,为了提高被并购企业的竞争力,并购方也会有目的地向被并购企业转移技术、资本、管理力量等,在转移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产业环节的转移。

5.企业迁移与要素流动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企业迁移是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实现方式。一个地区产业群集聚的背后,必然有大批量企业的同向转移起支撑作用。[4] 企业跨地区协作的范围、规模、深度和广度,不仅直接带动了同向的生产要素流动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更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协作的层次及程度。而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既是产业转移的一部分,也会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同向转移。二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企业跨地区协作、生产要素流动及二者的互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内容,并对区域经济协作的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一)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区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地区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区域产业转移也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带来了机遇,欠发达地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与被转移方的“双赢”。从区域产业分工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产业转移促进了各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并进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各地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地区间的不断转移,最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5]

具体来说,可以从产业转移方(发达地区)和产业转移承接方(欠发达地区)两方面来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随着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其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其原有产业面临着继续升级或淘汰转移的必然选择。有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或改造延长产业生命周期,实现产业升级;而有些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其生产成本过于高昂,就会从本地的产业布局中退出,如果存在需求,这些产业会向周边地区进行转移。具体来说,产业转移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发达地区保持较高竞争力的产业会出于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的需求,与周围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生产环节或产业链上的联合、协作,这会导致产业向周围地区的扩张性转移。二是发达地区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会逐步从本地退出,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周边地区转移,即衰退性产业转移。

(1)在扩张性产业转移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企业并不完全退出原生产地,而是通过在周边地区扩建分厂或与周边地区企业进行协作来完成产业转移。这种产业转移能为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并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2)衰退性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缪尔达尔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将失去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衰退产业转移出去,有利于发达地区为那些附加值更高的新产业腾出空间,并提供更多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和其他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先进产业,促使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转变,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产业转移会带来产业结构的成长效应。对于欠发达地区已有产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如果通过转移而建立了新的产业,则意味着该地区产业结构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有助于区域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欠发达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同时,任何产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之间往往存在着广泛、复杂的联系,因此新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与其前向、后向联系的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产业转移有助于承接转移地区吸收自身稀缺的资金、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产业转移总是伴随生产要素的转移,一般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拥有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的比较优势,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却极为缺乏。产业转移往往可以带来这些地区稀缺要素的注入,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准备基础的要素条件,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

(3)新产业的移入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劳动力从劳动报酬率低的农业等产业转向劳动报酬率较高的产业,最终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提高落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在产业转移的初期研究中,大多都强调了产业转移对于产业转出方淘汰落后产业、获取产业生命周期外“残余利益”的好处,却忽略了产业转移可以提高产业承接方产业结构水平的现实。而在我国近年来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发现了承接产业转移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都积极出台政策吸引产业的转入;但一些发达地区却过于顾虑产业转移会带来自身利税等方面的损失,对明明不再适宜在本地生产的产业“敝帚自珍”,以至丧失产业转移的良机。实际上,如前所述,产业转移不仅会使转移方自身的结构优化和内部联系有机化,促进产业集中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会优化被转移方的产业结构,从而强化转移方与被转移方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产业转移是一种“双赢”而绝非“单赢”。正确认识这一点,对推动区域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移双方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1.产业升级的动力使发达地区加快向外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其产业升级的速度比欠发达地区更快、周期更短,因此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的需求就更为强烈。一些在本地区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成为发达地区向外转移的首选对象。这种追求产业升级的动力是推动发达地区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2.产业升级的动力使欠发达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为了提高本地区人民收入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欠发达地区有强烈的动机承接发达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及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均将招商引资放在工作的首位,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希望通过外部输血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3.企业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成本因素,产业转移的主体——企业迁移主要从成本的角度参与,推动产业转移。

(1)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涉及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时,发达地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将达到极限,而该区域的生产要素价格也将随之上涨,这将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企业将会向其他区域转移,大规模的企业转移导致产业的区域转移。

(2)行业竞争者增多导致竞争激烈,产业的平均利润摊薄甚至陷入亏损的境地,将使企业重新考虑区位布局,将产业转到相对欠发达的区域,成为落后地区的新型产业,牟取超额利润。

4.国家及地区的产业政策导向也会对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往往采取财政金融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限制耗能多、污染重的落后产业的发展。如商务部的“万商西进”政策措施会使东部对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产生实质性影响。另外,地区为了加快产业升级进程,也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先进产业的移入,加快衰退产业的退出,这些政策也会加速部分产业从发达地区转移向欠发达地区。

三、新形势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

(一)新形势下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分析

1.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趋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融合速度不断提高,融合程度逐渐加深,融合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协作,才能真正实现国家间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结构水平,获取“双赢”或“多赢”的经济合作利益。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在一定意义上,国际经济协作与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产业一轮又一轮不断跨国转移的过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必须把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融入世界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大潮中,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循环。

2.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升级步伐加快,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还是制造业内部结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转换。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结构升级缓慢等问题。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性产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在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消耗过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增长方式转型、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了我国的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其核心任务包括“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

在加入WTO后,在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协作更密切的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我国制造业实际状况,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结构层次,以加快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型,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

3.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快速发展

“十五”时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专门把“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列入“十一五”规划。西北开发、东北振兴、东部领先、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无论是从区域经济理论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区域经济协作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产业转移就是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协作与交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商品在区域间的流动;二是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三是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产业转移与生产要素流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力量。

4.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发展及广泛传播,人民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再单纯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更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等系统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也进一步重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必须更多地考虑资源消耗、技术含量、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因素,跨国公司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将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必须考虑到承接方的环保需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这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产生较大影响。

(二)新形势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1.从区域竞争向区域协作转变

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下,随着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对本地比较优势的逐步重视和发挥,地区间的产业分工日趋明确和合理。过去地区间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逐渐减少,而基于彼此间产业梯度性、要素互补性的协作逐渐增多,区域协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区域经济格局由竞争向协作的转变,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从“GDP崇拜”向科学发展观转变,从重速度向重效益转变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地区经济发展大都追求GDP的粗放型增长即以经济增长速度为唯一目标,而对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重视不够。随着我国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普及、对绿色GDP理念的倡导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各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再以增长速度为唯一目标,而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转变会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从单纯的“比例调整”向增强产业竞争力转变

由于我国在很长时期内都存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关系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关系不合理等低水平产业结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都把调整产业结构比例作为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地政府和企业都逐渐认识到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才是市场竞争的根本力量。因此,目前各地都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到突出本地特色、打造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上来,这一方面有助于各地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而注重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样也是世界各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目标。

4.从单纯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向突出特色产业转变

随着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哪个地区掌握了先进技术、发展起来高新技术产业,哪个地区就能在区域发展和产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九五”、“十五”以来,国内许多地区都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但一些地区却往往忽略了这些产业是否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由此也带来了“九五”、“十五”期间部分地区“大干快上”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等问题。事实上,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制定如果不能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并发挥其比较优势,那就不能说是客观的和实事求是的,也就不可能起到带动相关产业和整体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各地开始认识到应避免再在已形成过度竞争的行业上进行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而应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另辟蹊径,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在扩大投资、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时突出本地特色。这不仅对于优化地区间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形成区域合理分工、促进区域协作也具有重要影响。

(三)新形势下我国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新形势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需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关系;区域经济关系正从重复竞争、投资效益低下向加强协作、协调共赢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转移有着迫切的需求,产业转移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我国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减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协作

由于产业转移双方都有着推动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在需求,因此有力地刺激了区域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观念的转变,开始从过去区域间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向寻求协作、谋求共同利益转变。参与产业转移的各个地区都开始主动寻求并加强区域间的多方面协作,并围绕产业转移注重强化协作的机制,在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方面有了本质性的改善。这对于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恶性竞争、推进区域经济协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转移各方的“共赢”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三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使先进地区加快了产业升级,摆脱了产业包袱,从而可以轻装上阵,集中人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后进地区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与被转移方的“双赢”。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推动了各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区域发展更强调比较优势,主导产业选择更具有地方特色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一个主导产业的制定如果不能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并发挥其比较优势,就不可能起到带动相关产业和整体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无论哪一个产业或行业,只有充分发挥本地特色,才能有优势、有活力、有市场。但在区域经济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的阶段,许多地区并未考虑本地的比较优势,而是一味追逐高技术、新产业、新热点,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各地开始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考虑转出、引入不同的产业,这样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找准优势,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使特色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真正增长点。

4.推动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产业转移伴随着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产业转移有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吸收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资金、技术等稀缺要素,输出劳动力等丰裕要素,使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与配置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经济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和产业的优化组合。

收稿日期:2007-11-15

标签:;  ;  ;  ;  ;  ;  ;  ;  ;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