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肿瘤医院 ICU 341000
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ICU感染性休克患者62例,根据治疗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体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感染率以及改善预后。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预后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外科常见且治疗较为棘手的一类休克,而ICU患者死亡率更高,达到50%以上,主要是因为感染所导致的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各组织器官微循环发生障碍,致使循环灌注急剧降低,从而引发炎症,形成循环功能衰退综合征,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临床经验表明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利于缓解患者病情,让患者尽快康复[2]。本研究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作出以下研究,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ICU感染性休克患者62例,根据治疗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1.7±7.4)岁;基础疾病:重症肺炎8例,溃疡穿孔9例,大面积烧伤感染5例,化脓性阑尾炎致腹膜炎5例,其他疾病4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1.4±7.2)岁;基础疾病:重症肺炎7例,溃疡穿孔6例,大面积烧伤感染4例,化脓性阑尾炎致腹膜炎8例,其他疾病6例。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用药干预、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疏导护理:由于患者对环境不适应以及突发疾病,患者心理产生巨大压力,容易产生紧张、烦躁、焦虑、恐惧等心理,故而,护理工作人员需要耐心细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各种负面压力,多向患者展示一些成功的治愈案例来稳定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自己以及医院的自信心,让患者用积极的态度来配合护理以及治疗。②生命体征护理:因为此类ICU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快,治疗中要随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每15-20min对ICU患者进行血压和脉搏测量各一次。由于患者组织灌注不良,会出现体温偏低现象,适当采取保暖措施,提高室温或者加盖棉被,针对高热患者采取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等方式。③药物干预治疗: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不稳定,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控制血压,使用药物前需要先补充充足的液体、抗容,药物需要先小剂量,再慢慢增加药量,准确记录给药剂量,时间、浓度、速度以及血压、心率等的变化,监控每个组织器官灌注的情况。④机械通气护理干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机械通气护理,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神志等,保持患者呼吸畅通,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⑤控制感染护理: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管理,配合医生控制感染源,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做好消毒工作。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病情在24h内得到控制,各项临床病症消失,意识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病情在48h内得到控制,各项临床病症消失,意识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病情未得到控制或者抢救无效死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根据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化、平均血压及心脏指数变化情况,评估其预后改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体征 综合护理后观察组临床体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由微生物和毒素等引起的一种病症,而ICU患者死亡率更高[3]。目前,对于感染性休克已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其抗菌药物、引发病因以及治疗的营养类支持,都有颇多研究,但是ICU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的死亡率仍处在较高水平。由于目前经济基础的提高,护理也逐渐受到众多人群的重视,护理人员通过多方面的干预治疗,减轻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心理压力,因此为ICU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提高综合护理是降低ICU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的关键。
本研究对观察组31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出,观察组综合护理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综合护理主要以心理疏导为主,使患者精神状态提高,以积极的态度与疾病抗衡,在用药方面,也可以患者更加配合,更加有规律的实施,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ICU感染性休克的治愈率,原因在于首先综合护理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自身疾病,使患者消除恐惧感,增强患者自信心,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护理方式,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4]。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需要使用药物维持血压稳定,加强药物护理,让患者早日康复[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护理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96.67%,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有效率为73.33%,且临床体征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故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治疗的方法,可以高效提高ICU感染性休克治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忠勇,包新月,廖培军.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7):1662-1664.
[2]孙映雪,郭伟,姜尧尧.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评价[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7,10(1):57-59.
[3]陈惠英,刘翠齐.急诊综合护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6,9(6):535-537.
[4]黄海萍,赵海珠,何美青,郑谊.感染性休克患者40例的综合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5):66-68.
[5]俞建娣,赵伟英,王志娟,俞飞云,楼丹.综合性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306-308.
论文作者:温森午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患者论文; 性休克论文; 体征论文; 药物论文; 统计学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