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尔”看“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另眼看“鲁尔”——对“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尔论文,矿产资源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区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下有时用“主题”替代课标的完整表述)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3”中的一条标准。这条标准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以下简称“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方法,促进他们区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教学的“抓手”是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案例之一是德国“鲁尔区”。可能因为教师对鲁尔区的案例太熟悉了,也可能是对课程标准有不同理解,在教学中出现了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教学和以前大纲课程传统工业区教学雷同的现象。本文以这种现象为例,阐述对“地理3”中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教学的理解,并从另外角度探讨“鲁尔区”案例的使用。

一、对“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理解

按照字面的理解,“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以某区域为例”,体现“地理3”“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学围绕一个特定的区域展开。第二个部分是“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学生需要学习特定区域内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这一点反映“地理3”与“地理2”的区别——重点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非完整工业区的建设。第三部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指区域特定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不是系统学习某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对后两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将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思路。一般可能有三种理解:一是理解为某种特定的矿产资源其开发利用过程和方式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二是理解为矿产资源衰竭或地位下降造成地区整体经济衰退后如何发展,即“转型”;第三种是理解为同时学习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和接近衰退时的“转型”。本文持第一种理解,认为本主题的教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生产出来的各种物质和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我国来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今后几十年内将仍是矿产资源需求的旺盛时期,我国社会生产所需的95%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的农用原料,仍将依赖于矿产资源。”[1]“从经济角度看,区域发展是区域财富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2]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首先要看这种自然天赋如何使“区域财富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具体来说,“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会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地区产业结构。”[3]所以,这个内容不仅仅是“引子”或“背景”,也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目前教学中都是直接描述基于某种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体系,以此来体现区域矿产资源的影响。

第二个内容是如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持续,只有资源本身能够可持续开发利用,该区域以矿产资源为主要物质基础的发展才能可持续。李廷栋院士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提到我国矿产资源形势面临的四个重要问题:矿产资源储备不足,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矿产资源消费率过高,利用率太低;矿业开发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矿产综合利用程度过低,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4]四个问题中,后三个和本主题教学有直接关系,可以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具体区域设计教学,例如,讨论根据区域现有条件进行合理开发、按照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开发、杜绝浪费和破坏等。

第三个内容是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尽量减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是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内容。“发展中国家不能再走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疯狂掠夺资源与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5]这一点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关键是如何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并能和我国现实的发展联系起来。例如,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本身就是环境脆弱带,其主体位于晋陕内蒙古区,而“这一地带正在建设国家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分布有大批大型煤炭、天然气资源开发基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城镇扩展,使人水矛盾、人粮矛盾、农林牧用地矛盾日益尖锐……”[6]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在利用矿产资源发展的同时也保护环境,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对该标准教学作了如下解释:“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第二,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作为一个地理案例来说,区域背景的介绍是不可缺少的,但注意重点不是讲工业区位,应偏重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应该是指区域特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例如,标准解读中给出的晋陕蒙乌金三角地区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课标解读举例的做法是:重点发展采煤工业、有控制地高速发展、不宜多发展二次加工工业、重点地区优先发展、限制发展乡镇煤矿、注意保护环境等。本文所说的第一种理解与课标解读的意思基本相同,同时做了一些补充。

从第二种理解出发,该主题的课就很容易上成“传统工业区转型”,如后面的实例所示。这两种理解的主题不同,一个重点在矿产资源本身如何开发才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一个重点在区域衰退后如何调整企业结构实现转型。以后者为重点的课,在讲转型后的区域工业结构时,衰落前作为发展基础的某些“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不占主要位置,新发展时期的环境保护主要针对的也不是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这种教学把区域的可持续开发理解为“区域经济衰退后如何发展”,即一个资源型区域只有到了衰落的阶段才有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不是开发初期如何规划使区域可持续发展。

从第三种理解出发,教学会比较全面,但内容也会过于庞杂,不适合中学生学习。

二、教学过程实例简析

下面根据上述第一种理解,分析“地理3”矿产资源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和环节。楷体部分是摘录、整理后的课例。

设计重点: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德国鲁尔区实现新发展的措施。

问题导入:东北三省曾是共和国的“长子”,新中国的工业摇篮,而近年经济却发展缓慢,东北的重点区域辽中南地区也是问题重重。像辽中南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如何调整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介绍鲁尔区繁荣表现:世界著名重工业区。主要五大工业部门,鲁尔区煤炭分布与铁矿石来源图。提问:德国鲁尔区繁荣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什么?鲁尔区的五大主要工业部门与丰富的煤炭资源存在什么联系?

探究:思考鲁尔区并没有铁矿,为什么钢铁工业发达?

总结鲁尔区繁荣的主要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充足的水源、发达的科技。

承转:鲁尔区繁荣了近一个世纪后,20世纪50年代后,走向了衰落。描述鲁尔区衰落的具体表现:煤矿和钢铁企业大量关闭、钢铁产量下降、失业率上升。指导学生阅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图、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简况、第三次技术革命简况材料和随着技术发展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和燃料的变化图,合作探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展示鲁尔区环境污染图……指导学生阅读“污染严重的莱茵河”材料。

归纳和总结鲁尔区衰落主要原因:煤炭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冲击,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环境污染严重。

承转:衰落的鲁尔区该如何实现新发展呢?角色扮演与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鲁尔区的管理人员或企业负责人,你会提出哪些措施?

鲁尔区新发展措施学习:指导学生阅读“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工业分布”和“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分布”。提问: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末鲁尔区在工业结构上有哪些变化?结合文字内容,找出两个时期在工业布局上有哪些变化?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说出在工业结构上,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发展新兴工业。工业布局由“移铁就煤型”向平衡布局转变,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

呼应导入:探究辽中南地区的发展。投影:辽中南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归纳辽中南地区应采取的措施。

课后学习:了解我国政府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如果事先没有说明,这个课例也可以看做是传统工业区发展的教学。教学中的重点、导入和呼应导入、新发展措施、课后学习均与图1中工业地域教学相同。课例中还有一些细节可以辅助说明该教学的“传统工业区转型”倾向。例如,对交通运输条件的描写。教师提问“思考鲁尔区并没有铁矿,为什么钢铁工业发达?”目的是引出交通运输条件,但结果是使教学的方向发生了不易察觉的变化,它已经从煤炭资源的影响偏到钢铁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上。此外,从整个课例还可以看出,这里“可持续发展”被理解为“区域新发展”或“企业振兴”。

三、案例的选择和使用

“鲁尔区”是个经典、成熟的案例,进行传统工业区转型的教学时很好用。在“鲁尔区”案例中,工业区域的发展一般被分为三个阶段:繁荣期、衰退期和新发展(振兴)期。对传统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来说这是个完整、清晰、有说服力的过程。但在学习“地理3”以矿产资源与区域发展为主的内容时,如果用同样的思路使用鲁尔区案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假设学习结束后发问: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关系?依据教学思路得到的回答可能就是:等到资源枯竭或地位下降时,我们转型干别的!听上去像个笑话,不过鲁尔区案例的使用给我们的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答案,而这并不是该主题要达到的目标。

如果把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当作“前车之鉴”,进而转到目前正在发展的矿产资源区如何避免鲁尔区的问题上,教学会比较贴近主题要求。但这样我们又会面临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世界工业发展的背景。教师可能会告诉学生“鲁尔区是繁荣了近百年才衰退的”,并描述当初如何繁荣,然后转到教学的重点:那样繁荣的一个地区为什么会衰落呢?前面课例中给出了四个主要原因:煤炭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冲击、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环境污染严重。前两者算是外因,后两者算是内因。如何教学才能使今天我国正在发展的资源型区域能够借鉴鲁尔区早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呢?如果说目前我国还很需要煤炭,正在某地建设大型煤炭能源基地,这似乎无法借鉴鲁尔区“煤炭地位下降”的外因;如果讲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越来越小,在这种背景下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发展,这又好像课标设置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题,学生却在学习这种资源已经不那么重要时应该怎么办。以讲内因为主的方式可能容易对应“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否直接讲鲁尔区那一百年的繁荣是个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且鲁尔区衰落过程中的外因、内因如何相互作用本身就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例如,如果没有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改变等外因,会存在鲁尔区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吗?在课例给出的四个原因中,只有环境污染是可以直接拿来作为“借鉴”教学的。

鲁尔区案例也有比较切合主题的部分,就是它的繁荣阶段。鲁尔区的繁荣可以用来说明区域内煤炭资源对该区域发展的根本性影响。鲁尔区早期如何根据区域条件开发煤炭资源也是本主题教学可以拿来“借鉴”的内容,例如,如果有鲁尔区在繁荣时期改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资料就比较好用。

总之,对于矿产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来说,鲁尔区案例基本是个“过去时”,如果从“以史为鉴”的意义上使用可能还需要重新编写。本主题的教学更需要一些“正在进行时”的案例,这些案例需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有矿产资源对某区域发展积极影响的详细内容。

第二,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详细内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必然要涉及其他区位条件,只要从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搞清楚即可,不必像“地理2”讲工业区位因素那样系统学习。

第三,有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中保护环境的详细内容。

这三点的核心是突出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某个特定工业区的发展。例如,讲区域内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讲到能说明矿产资源作用的程度即可,不用再深入挖掘为什么“没有某种矿产资源却能否发展某种工业”这样的具体原因。“转型”在讲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为主的“地理3”教学中,并不是重点,特别是不再以特有矿产资源为主的“转型”。利用“正在进行”的案例,可能也会有结构调整问题,但这里的调整与鲁尔区、东北老工业区的“转型”不一样,调整还是在开发利用区域特有矿产资源的前提下,目的是使开发利用率更高;“转型”则更多地偏向非矿产资源利用的产业部门。

以上分析由于是和其他教师进行了讨论,涉及的方面可能比较专业。在实际教学中,还要认真考虑我们是基础教育,面对高中学生,特别是将来不准备参加地理高考的学生,如何把握教学的程度,尽量避免把“地理3”上成专业化很强的课。建议教学中适当减少一些学术化比较重的内容或语言,增加一些贴近生活的东西。学习区域矿产资源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般都是讲工业部门的“繁荣”和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可以查找些当地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作为补充。例如,鄂尔多斯因煤矿开发致富后,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对外来者形象地描述当地致富的速度,说是昨天还一家人轮着穿一条棉裤,今天就是百万富翁了。这些区域老百姓就业、日常生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发生的变化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也会对区域矿产资源重要性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如果学生所在地正好有这样的例子,材料又比较容易找到,就最好使用当地的、现实正在开发过程中的案例。高中“地理3”案例分析教学中,地理意识、观念和方法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对某个具体区域知识的了解,案例只要能讲明原理和方法即可。

本文仅就内容标准与相关课例关系进行讨论,至于课程标准设置上是否有什么问题,需另作研究。

标签:;  ;  ;  ;  ;  

从“鲁尔”看“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