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原因_英国保守党论文

英国工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原因_英国保守党论文

英国工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党论文,英国论文,意识形态论文,主流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D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9789(2002)02-0031-36

在英国政党发展史上,工党是一个在20世纪初才诞生的后起之秀,它凭借着工会的支 持,打着劳工主义的旗号,以工人阶级代言人的身份走上了英国政治舞台;在站稳了脚 跟之后,工党就将社会主义作为它与其他政党区别的标志,很快取代自由党成为英国两 大政党之一;工党现在又凭借第三条道路理论的优势两次击败保守党,成为英国政治权 力的中心。本文试图从工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和变化的角度,考察和分析工党的演变及 其原因。

英国工党是工人运动的产儿,工会集体党员占工党党员中的绝大部分,工党的经费主 要来自工会的捐款,工党的阶级性是工党吸引选民和取代自由党的关键因素(注:Keith Laybourn & David James eds.,Philip Snowden:The First Labour Chancellor of t he Exchequer,Bradford:Bradford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1987,pp.36 —7.)。如果没有工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如果工人阶级没有选举权,就不会有工党的 产生。可以说,是工人阶级将工党送上了英国政治舞台,因而使得工党被置于工会的控 制之下。关于这一点,最好的例证是,工党最初就取名为“劳工代表委员会”,顾名思 义,就是这个党要代表劳工的利益,让工人阶级在议会中拥有发言权。为了使名称听起 来像一个政党,在1906年更名时,工会反对将“劳工代表委员会”更名为“社会主义党 ”,坚持取名为“工党”,以表明它是工人阶级的党。许多工会领袖更是认为工会应该 是新成立的工党的“父亲”(注:Bill Simpson,Labour:The Unions and the Party,Lo 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73,pp.61,36.)。因此,在工党创立之初,作为工党指 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劳工主义,工党的议员是清一色的工人阶级,工党中工人 阶级党员占到98%。

在劳工主义的旗帜下,工党依靠自由党的支持,其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1900年工党 党员只有376000人,1918年达到3013000人,增加了8倍多,具备了与保守党和自由党抗 衡的实力,其结果必然导致工党在政治上的完全独立。而且,英国政党政治中,一个新 兴的政党要想在大选中获得较多的选票,必须显示自己与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并具有 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因此,工党需要在思想和政策上表现出区别于自由党的个性特征 (注:J.H.Stewart Reid,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Minneapolis: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55,P.222.)。劳工主义不能将工党与自由党明显地区分开来,劳工主义的主张甚至可以被保守党采纳。

除了劳工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对工党的产生也是极为重要的,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费边社会主义(注:Willard Wolfe,From Radicalism to Socialis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5,P.23.)。英国工人运动的特点就 是争取劳工的现实利益,无论是早期的伦敦通讯社,还是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其最终 的目的就是提高工人的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他们并不主张改变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开始改变了工人阶级的观念,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对经济实行了 临时管制,由国家组织和控制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诸多环节,此举不仅对英国获胜有积 极影响,而且使劳工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劳工主义不反对资本主义,但如果社会主义能 解决失业问题、能提高工人阶级的工资和社会地位,即公有制比私有制能带来更多的好 处,工人阶级更没有理由反对。于是,奉信劳工主义的工会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好感,工 人阶级感到社会主义主张实际上包容了劳工主义的要求。

工党要想成为一个大党并上台执政,就不能满足于劳工主义,工党领导层中的大多数 人都倾向于采取能广泛地吸引更多选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工人阶级态度的转变, 为社会主义取代劳工主义成为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扫清了道路。

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保证了在经济和社会目标上,工党内部没有根本的 分歧,争论只在这个共同的理想框架内进行。工党所考虑的已不是在“旧的已经腐朽的 制度内支离破碎的调整,而是要完成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注:Tudor Jones ,Remarking the Labour Party from Gaitskell to Blair,London & New York:Routle dge,1996,P.18.)。正如工党领袖艾德礼在1937年回顾工党30年的经历时指出的那样: 尽管工党每个议员的“社会背景不同”,但是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注:[英]艾德 礼:《工党的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导言,第1页。)。

1918年后,生产资料公有制被工党广泛地认为是英国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必要条件(注: Jose Harris,“Labour's Political and Social Thought”,in Duncan Tanner and o thers eds.,Labour's First Centu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20.)。这种一致性反映在两次大战之间及其战后工党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上。在工党 党章颁布后不久,1918年6月,工党又颁布了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工党和新社会秩序》 ,将党章规定的目标具体化(注:G.D.H.Cole,A History of the Labour Party from 1 914,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9,pp.65-71.)。1918年党章和1918年的工党 纲领,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一代”的起点(注:S.H.Beer,Modern British Politics,Lo ndon:Faber,1982,P.153.)。艾德礼明确地指出:1918年的工党党章是工党“意识上的 变革”,它标志着工党“已经采取社会主义作为它的目标”,1918年的工党纲领“是一 个充满信仰和热情的宣言……是一个毫不妥协的社会主义者的文件”(注:[英]艾德礼 :《工党的展望》,前引书,第24、26页。)。整个20年代,工党都在为建立社会主义 社会而努力,希望获得下院的多数以保证其上台组阁,实行国家控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及广泛的国家社会服务的理想。1927年工党发表了名为《工党与国家》的文件,该 文件强调国家进行干预和控制,保证扩大社会服务的范围,主张对基础工业实行公有制 。1931年大选失败后,工党痛定思痛,决心加快实现党章既定目标的步伐。1934年,工 党提出了纲领性文件《为了社会主义与和平》,重申了《工党和新社会秩序》的大部分 内容,扩大了原来的国有化范围。1935年工党的大选宣言,将社会主义重建政策作为文 件中最突出的一个章节(注:Iain Dale,ed.,Labour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 tos 1900-1997,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0,pp.46-7.)。1937年的文件《工党 的现实纲领》制定了五年计划,明确表明工党执政后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共同体。19 40年,工党宣称:社会主义的英国已不再是乌托邦,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目标(注:Pau l Adelman,The Rise of Labour Party,London:Longman,1977,P.79.)。1945年的竞选 纲领充分地体现了工党的社会主义思想,公开宣称“工党是社会主义的党,并以此为荣 。工党最终的国内目标是建立大不列颠社会主义共同体”(注:Iain Dale,ed.,op.cit.,pp.54-6.)。

1945年,工党在英国大选中第一次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它表明了英国民众对工党提出 的国内外新政策的向往。由于住房短缺和大量失业现象的长期存在,英国民众十分渴望 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以免二战后再次被抛进失业的深渊。选民希望工党的社 会主义新思想和主张能够解决战后英国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艾德礼在回忆工党取胜的原 因时指出:“人们渴望一个崭新的政策,不愿意重复过去的老政策,是工党取得压倒性 胜利的首要原因”(注:Francis Williams,Twilight of Empire:Memoirs of Prime Mi nister Clement Attlee,New York:A.S.Bames and Co.,P.8.)。麦克米伦也坦率地承认 ,丘吉尔“把社会主义在英国的最后实现描写成具有盖世太保式的政治特色”是一个“ 错误”,1945年大选开始之前,保守党“就失败了”(注:[英]哈罗德·麦克米伦:《 时来运转:1945—1955》,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页。)。

工党上台后的一段时间内,确实满怀信心地实施了社会主义计划,将20%的私营企业国 有化,建立了普惠制的全民卫生保健体系。然而,1947年以后,国有化企业的弊端开始 出现,福利开支逐年攀升致使财政不堪重负,英国经济出现危机。在1950年的大选宣言 中,工党对社会主义的热情明显地减退了(注:Iain Dale,ed.,op.cit.,pp.66-78.)。

社会主义与平等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艾德礼政府后期国有化企业表现出来的弊端, 以及战后英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0年代英国人开始重新探讨平等的问题。以英国社 会学家马歇尔为代表的主流观点是:“过去的质的、政治的差异,现在变为人与人之间 的量的、经济的差异”,如果“想把在社会大厦底层的地板抬高”,有可能“把摩天大 楼变成一座小平房”(注:[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6页。)。正是在阶级冲突逐渐缓解、甚至英国已进入 无阶级社会的观点四处传播的背景下,工党内部的修正派对传统的工党社会主义信条提 出了批评,认为古典的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私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 离的结果使“资本主义剥削”的概念伴随着资本家权利的丧失而消失了(注:C.A.R.Cro sland,“The Transition from Capitalism”,in R.H.S.Crossman,ed.,New Fabian Es says,London:J.M.Dent & Sons LTD,1970,P.37.)。

1956年,《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发表,修正派代表人物克罗斯兰在书中通过对50年 代英国社会的分析,指出英国1914年以前的传统资本主义特征已彻底改变,社会发展到 了一个“新的特殊阶段”。它虽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确实不是纯粹的 资本主义,它的确实现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某些目标,并在这个范围内具有社会主义的特 点”。克罗斯兰认为应当重新制定社会主义的目标,公有制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而 不是目的(注:C.A.R.Crosland,The Future of Socialism,London:Jonathan Cape,195 6,P.115.)。

克罗斯兰根据他对英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结构变化的分析,提出资本主义制度在旧阶段 的发展规律已不存在,不仅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 崩溃的理论已经过时,而且根据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来考察社会性质的原理也变 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工党内的修正主义思潮对工党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引发了工党在 坚持还是修改传统的社会主义目标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70年代以后,英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体力劳动性质的职业大幅度增 加,到70年代末已超过职业总量的三分之一。相反,传统制造业迅速衰落,工人阶级人 数大大减少。按照英国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工人阶级人数日益减 少和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在80年代,英国大约有58%的人是工人阶级,39% 的人属于中产阶级(注:Arthur Marwick,British Society since 1945,London:Pengui n,1996,P.329.)。而且,工人阶级中的上层与中产阶级的下层的界线已很模糊。在1958 年的民意调查中,超过英国人口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注:Bill Simpson,op .cit.,P.109.)。在1972年的社会调查中,20%的体力劳动者将自己划入中产阶级范围( 注:Arthur Marwick,op.cit.,P.208.)。这些中产阶级以及中产阶级化的工人阶级收入 较高而且稳定,工作环境好,其生活情趣以及政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从资 本主义私有制中得到了好处,他们反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政策,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就 是帮助穷人的,如果股票行情好,国家富裕就是帮助了穷人。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始终 存在,不能因此而感情用事地投工党的票(注:Chris Hamnett,Linda McDowell and Ph ilip Sarre,eds.,The Changing Social Structure,London:SACE Publications Ltd a nd The Open University,1994,pp.48,207.)。体力劳动者对公有制、工会权力和社会 福利的热情也迅速衰退,他们开始反对工党的高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在他们看来用自 己纳税的钱获得福利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赞成保守党提出的公房私有化的政策。

1979年的大选在工党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标志着工党开始失去技术工人的 选票,尤其是英国南部的技术工人。1983年大选的情况更加明显,工党的工人阶级选票 从1979年的55%又下降到49%,来自英国南部工人阶级的选票只有26%,低于保守党的42% 和自由—社会民主联盟的32%。中产阶级的支持率下降到20%左右(注:Eric Shaw,The L abour Party since 1979,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P.27.Martin J.Smit h and Joanna Spear,eds.,The Changing Labour Part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 dge,1992,P.15.)。保守党共赢得工人阶级选票的36%,其中在拥有私房的工人阶级中, 保守党得票44%,工党只有31%(注:[英]彼得·詹金斯:《撒切尔夫人的革命》,新华 出版社1990年版,第234页。)。很明显,工人阶级的大部分已经不支持工党了,继续支 持工党的绝大多数来自于苏格兰和英国北部地区传统的工人阶级。事实证明,从1979年 开始,工党不仅得不到中产阶级的支持,而且渐渐地从一个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的政党转 变为老北方的工人阶级的政党,逐渐失去了南方工人阶级的选票(注:[英]戴维·科茨 :“工党政府:旧的制约与新的参数”。载杨雪冬、薛晓源主编:《“第三条道路”与 新的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工党越来越成为穷人 和失业者的党,在经历了80年的政治生涯之后,工党几乎回到了其成立之初的起点上( 注:Peter Taylor,“Changing Politics”in Paul Cloke,ed.,Policy and Change i n Thatcher's Britain,London:Pergamon,1992,P.5.)。

1945—1979年,工党核心的工人阶级选民人数开始下降,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也出现 分化,因此70年代人们已开始就工党还是不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政党是否已经 衰落等问题展开了争论(注:Tom Forester,The British Labour Party and the Worki ng Class,New York:Holmes & Meier Publishers,1976,pp.124-6.)。但来自工人阶级 的选票尚能够满足工党在大选中的需求,战后35年工党执政的时间基本上与保守党持平 ,那些支持工党的传统制造业的工人阶级拥护工党的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在工党内部 的斗争中,那些坚持社会主义立场的传统派的观点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1979年和19 83年连续两次大选的结果证明了这样的事实:阶级和投票意向之间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仅仅依靠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传统体力劳动者的支持已不能保证工党取得大选的胜利。 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一针见血地指出:体力劳动者人数的下降以及失去 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大多数选民的支持,是1979年以后工党几次惨败的根本原因(注:P hilip Sarre,“Recomposition of the Class Structure”in Chris Hamnett,Linda M cDowell and Philip Sarre,eds.,op.cit.,P.120.)。人民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结构的 变化而变化,工党出现了3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的意识形态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3年以后,工党在金诺克的领导下,对国内外的诸多重大政 策进行了反省和调整。工党承认了市场经济和私营企业的作用,已不再片面地强调公有 制;认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应该是进行协调而不是命令式的干预;工党应该根据 实际情况对工会的行动进行评判;工党新的福利思想是经济发展在前,福利支出在后。 史密斯任工党领袖后,对工党组织进行调整,废除了工会集体投票制,实行一人一票制 ,降低了工会在工党内部选举中所占的比例。史密斯逝世后,年轻而充满变革精神的新 领袖布莱尔提出了“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废除了党章第四条中关于公有制的内容 ,修改后的第四条肯定了市场和私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工党的目标被具体化, 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注:David Powell,What'Left?-Labour Britain and the Socialis t Tradition,London & Chester Springs:Peter Owen,1998,Appendix 1:Clause IV,pp .287-288.)。

在工党自我调整的同时,保守党开始陷入困境,1997年大选前,英国经济出现明显回 落,“撒切尔主义”失灵了,选民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了工党身上。当然,工党想重新 上台执政,不会继续保守党的政策,更不能重复它以前的路线。为此,吉登斯在1994年 发表了专著《超越左与右》,为“第三条道路”的出台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布莱尔上台 后,吉登斯于1998年5月发表了《第三条道路》,系统阐述了“第三条道路”的构想(注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同年9 月,布莱尔发表了《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一书,详细地阐明了工党“第三条 道路”的新思想。布莱尔认为,“第三条道路”“力图吸取反对派和中左翼的基本价值 ,把它们运用于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世界中,而这样做的目的是摆脱过时的意 识形态”(注:[英]托尼·布莱尔:“第三条道路”,载杨雪冬、薛晓源:《“第三条 道路”与新的理论》,前引书,第25页。)。它表明新时期英国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要求 工党制定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思想,而工党提出这种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注 :[英]帕特里克·哈林顿:“第三条道路——答布莱尔”,载杨雪冬、薛晓源:《“第 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前引书,第163页。)。

工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个政党要想上台执政, 就不能受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策,使党的纲领 同大众的需求吻合起来。只有这样,它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选民的拥护和支持。为此 ,它可以抛弃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只是根据对它上台或执政是否有利这惟一的标准, 来决定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工党1918年的纲领性文件《工党和新社会秩序》指出:“ 除非工党的主张最好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否则就不可能保持它的地位”(注:Duncan Tanner and others eds.,op.cit.,P.8.)。工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对此作出了 最好的注脚。

标签:;  ;  ;  ;  ;  ;  

英国工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原因_英国保守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