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斑点症合并肾发育不全论文_李昊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院放射科 628000

摘要:骨斑点症(Osteopoiklosi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散发或为家族性。本症患者多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肾发育不全,是由于胚胎时期血液供给障碍或其它原因,使肾组织未能充分发育所致,两者合并存在,在组织学上无相关性,临床非常少见。现总结分析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关键词:骨斑点症;肾发育不全;CT征象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1岁,转移性右下腹痛一天,临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治疗,在做术前常规腹部DR检查时,发现骨盆见较多结节状致密影,大小介于0.4-1.0cm之间,分布不均,边缘清楚、密度均匀,耻骨、髋臼、股骨头、颈、股骨近端分布较多;随即进行腹部CT扫描,基本同x线检查征象一致,可见部分病灶与骨皮质相连,未见骨质破坏,骨皮质、关节面及周围软组织正常,在脊柱也有散在分布,但数量较少,CT值高达1300Hu以上,与相邻骨皮质一致;右肾较大,左肾区未见正常肾形态,靠近脊柱可见小块状不规则肾组织影,内侧可见细小的血管影相连,外侧见囊状低密度影,并呈分隔状改变。阑尾区脂肪密度增高,肠管与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血钙、磷均正常。

2 讨论

2.1 骨斑点症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病,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据统计发病率不足人群中的1/lOOO万,Stieda于1905年首先报告典型病例,Le—doux于1916年将本病症命名为骨斑点症[1]。组织学研究发现,骨斑点症的发生不一定是残余软骨在内化骨过程中形成的,但多数学者认为骨斑点症与软骨内化骨的先天性成骨紊乱有关,学者们还发现骨斑点症和骨岛除病灶的多少和大小不相同外,发病的部位、组织学特征以及影像学特征均非常相似,这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发生机制[2]。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可呈家族性发病,亦可为散发。合并肾发育不良者更是罕见,笔者未搜索到相关报道。本例患者x线片上表现为发病骨部位松质骨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弥漫性的圆形、椭圆形的斑点状致密影,分布不均、边缘清楚,对称性分布,无骨质破坏征象。CT扫描显示椎体、股骨头、坐耻骨松质骨内,对称性大小不一的圆形和椭圆形高密度灶,边缘清,CT值约1000-1360Hu以上,与“蔡望洲”等报道的影像表现一致。

2.2肾发育不全,是由于胚胎时期血液供给障碍或其它原因,使肾组织未能充分发育,形成一只细小的器官,肾脏外形呈幼稚型,有胚胎性分叶,较正常肾小一半以上,肾单元极少,肾盏短粗,肾盂窄小,输尿管亦常发育不良,泌尿功能不正常,血管特别是动脉,亦常细小硬化,对侧肾大多正常或有代偿性肥大;如双侧肾发育不全往往导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乃至死亡[3]。本例患者左肾形态不规则,肾盂肾盏结构不清,外侧可见囊状影,输尿管上段可见,中下段未见显示,增强后,残存肾组织轻度强化,囊内未见强化,提示虽有血供但左肾已无泌尿功能;右肾发育正常,并代偿性增大。骨斑点症、肾发育不全,二者合并存在,在病理,生理上无直接的相关性,因其各自发生的机理不同。本例患者左肾发育不全,肾脏无泌尿功能,可在后期将其切除,以防发生其他变化。

3 鉴别诊断

3.1骨斑点症需与成骨性转移,骨蜡油样骨病、骨减压病等鉴别。蜡油样骨病是一种病程缓慢、预后良好、能自愈的先天性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在骨骺及短管骨的改变与骨斑点症相似,但在长骨骨干,外形不规一则,可见皮质增厚不规则似“溶化”蜡油状,软组织中可见肿块;成骨性骨转移,患者有原发病灶,病变在脊柱及长骨近端常见,分布不对称、但临床症状明显。骨减压病是一种因环境压力急速降低时造成的骨坏死疾病,有深水作业史者,常分布于长骨骨端或髓腔,短骨较少,表现为斑点状或索条状高密度影,并可见囊状透亮区。

3.2先天性肾发育不良须与后天性肾萎缩、肾阙如鉴别。肾发育不全肾脏过小时,检查时容易忽略,故须仔细探寻,以免误报肾缺如。

参考文献:

[1] 蔡望洲.李肇宪.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诊断(4 例报告).中国实验诊断.2013.6.17(6)1147-1148

[2] 郑平.骨斑点症一例报告.内蒙古中医药.2014.6.100

[3] 周亚翠,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的影像学诊断.基层医学论坛.2013.9.l7(26)3488-3489

论文作者:李昊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  ;  ;  ;  ;  ;  ;  ;  

骨斑点症合并肾发育不全论文_李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