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运用于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中临床价值,并对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方法:随机挑选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来我院治疗重症肾衰竭的老年病患进行研究,共计77例,所有病患均实施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同时配备相关的护理干预,对病患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比较病患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后BUN、CCR以及SCR的指标变化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实施于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中可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同时,配备有效的护理干预更能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重症肾衰竭;应用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挑选我院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行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的77例老年重症肾衰竭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病患有49例,女病患有28例,病患的年龄为67-88岁,平均年龄(70.51±2.72)岁。对所有病患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1.2.1透析方法
血管通路深静脉穿刺留置双腔静脉导管,有22例选择股静脉置管,剩下的55例选择颈内静脉置管。使用的设备为日本东丽透析机,运与小型水处理装置,运用简易快速接头将成连接成为床边血液透析系统。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透析处理,血液流量为每分钟150-200ML,透析液流量为每分钟500ML,每次透析4小时,每周给予三次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对于有出血情况的病患可给予无肝素透析。
1.2.2护理方法
首先,为病患实施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应当遵循低磷与低蛋白的原则,控制好钠的摄取量(每天不超过2.8g),适量饮食高碳水化合物。其次,为病患实施防感染护理,对于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病患往往需要长期卧床治疗,基于此,为病患展开皮肤护理控制感染是十分有必要的,为防止形成压疮,医护人员要定时帮助病患变换体位。其三,为病患进行心理护理,老年病患由于深受疾病折磨与困扰,从而易产生一些不利于疾病恢复的不良心理,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多注意观察,病患一旦出现不良心理反应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多与病患沟通,了解病患的困扰,有条件的还可找治愈成功病患进行现身说法,以此来提升病患的治疗信心与护理依从性。
1.3评定方法
观察病患的BUN(尿素氮):正常值为2.75-7.26mmol/L,此指标主要反应肾功能情况;C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在每分钟51-74ML时表明肾功能有轻度损害信息,值域越高受损度越低;SCR(血清肌酐):正常值为56-145umol/L,值域上升表明肾脏功能下降。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处理此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X2检验数据差。P<0.05,表明对比结果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比对意义。
2.结果
比较病患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后BUN、CCR以及SCR的指标变化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具体详情参见表1。
表1 比较病患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x±s)
3.讨论
随着人口老年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一些如重症肾衰竭的老年性疾病在各医院中也产生率也变得越来越高,这使病患的生命安全遭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血液透析在肾内科疾病中属于常见的治疗手段,它操作简单且安全,得到了医师与病患的青睐。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在肾内科血液透析中是一类运用得较广泛的治疗方式,老年重症肾衰竭病患的治疗时间较长,治疗期间易产生相应的护理风险,为此,需要为病患实施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本研究中,主要选择77例来我院治疗重症肾功能衰竭的老年病患进行研究,比较病患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后BUN、CCR以及SCR的指标变化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其中BUN治疗前为(15.37±3.62)mmol/L,治疗后降为(9.44±2.26)mmol/L,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
参考文献:
[1]李向英.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对老年重症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5):107-108.
[2]李志龙.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0):3843-3845.
[3]韦茵.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在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02):75.
[4]贺意辉,古英明,张莹.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在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1507-1508.
论文作者:胡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病患论文; 间歇性论文; 老年论文; 床边论文; 血液论文; 重症论文; 肾衰竭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