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焦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跑线论文,焦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知从何时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开始风行,而今则愈演愈烈,很多父母奉之为圭臬。于是,孩子不到1岁参加早教班,2岁学小提琴,3岁学英语……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生长发展规律、舍本逐末的教育理念,恰恰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焦虑从何而来 教育焦虑情绪普遍存在 一道无形的“起跑线”,困住了许多家长,也把孩子本应拥有的欢乐童年变成了“苦难童年”。曾经有这样一桩家庭悲剧震惊了社会,浙江金华一个13岁男孩命丧在自己妈妈手中,而起因只是因为周末的早上赖床不起,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位母亲在高校工作,平时对孩子疼爱有加。是什么让一个母亲对亲生儿子痛下杀手?其原因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焦虑。当某种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行为失控,于是悲剧发生了。 这个案例虽然极端,但类似的这种焦虑情绪在很多家庭中却相当普遍。想想当今的孩子,不到1岁开始识字,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学算术,两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开始学小学课程,成为了绝大部分孩子正在经历的生活轨迹。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为输在起跑线上了,孩子的这一生就完了,他们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起跑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先焦虑紧张了,当孩子稍微有些能力,更是拼命地给孩子填充知识、技能,结果孩子承受不了,累倒在起跑线上。 焦虑是家长内心冲突的投射 [案例回放] “我最害怕发成绩单的日子,考不好,就会挨顿批。”今年9岁、刚上三年级的乐乐一脸忧虑地告诉记者,滴溜溜的大眼睛里流露出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疲惫。“有一次我外语考了98分,本来以为爸爸妈妈能表扬我一下,结果就因为丢了两分,被妈妈整整‘念叨’了两个小时。”因为担心看动画片影响学习,乐乐的家里没有安装数字电视,没有电脑。周末,乐乐还要参加拉丁舞、围棋2个特长班。平日放学后,妈妈还给他增加了奥数、英语2个学习班。 [家长独白] 孩子累,我们也知道,也心疼。可是现在孩子们都比着学,人家都上各种学习班,咱也不能落后啊。不是有句话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嘛!一学期这几个特长班上下来,光学费就五六千,我和老公都是工薪阶层,虽然拿出这笔钱也挺吃力,但我们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希望孩子能比我们强,比我们有出息。 [专家解读] 起跑线焦虑的产生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家长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深深体会到竞争的残酷,自身充满着焦虑感。当家长的焦虑情绪转化成为内心冲突,而又无法化解,就会把它投放在孩子身上,表现为对孩子的过度培养,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生长发展规律。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尽早地学习文化知识,孩子就会在未来社会里充满竞争实力,优于他人,不会再遭遇自己遇到的挫折。当一些早教机构或者培训班的宣传语正好切中家长们的焦虑情绪时,孩子的童年便被各种学习班无情的占据了。 其次,家长在儿时的成长经历里面,有一些未完成的事情和愿望,比如,童年由于经济条件原因,无法学习钢琴,跳舞,绘画等。为人父母后,这种“未完成情结”就会推动他想通过孩子的学习来补偿自己童年的缺憾。 第三,成人之间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当自身能力无法应对竞争条件时,很可能将伴侣或孩子作为竞争的砝码、炫耀的资本。孩子被迫沦为攀比的工具。为了让孩子成为佼佼者,家长便将各种学习班、艺术班填满了他的整个童年。 第四,还有一部分人群,由于夫妻关系不和睦,原本应该投入到配偶身上的精力和能量无法投入和释放,于是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值更高。为了让孩子具备更多的竞争能力,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和特长,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最后,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了生存恐慌和焦虑。如今,“幼升小”、“小升初”、“高考”,一道道升学的关隘成为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以前人们常说“高考改变人的命运”,现在对命运的焦虑已经蔓延到幼儿园,甚至孩子还没生出来,家长就开始盘算孩子的户口和学籍问题。在学校,老师的职称、待遇等都与学生成绩、升学率挂钩。竞争激烈残酷的教育大环境给家长、老师和学生带来了集体焦虑。 别用爱的名义摧毁孩子 家长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 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忧心忡忡地说,“我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初中,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考不上名牌大学,以后就很难找到好工作。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这辈子不就完了吗?”其实,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平时父母是怎么对他们说的,孩子的焦虑情绪绝大部分是家长灌输“传染”的。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摧毁是用爱的名义在进行。他们为孩子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甚至完全牺牲了自己,然而越付出越焦虑,即使不会像那位杀死儿子的母亲那样直接使用暴力,但也会常常如此抱怨,“自从有了你,我连电影也没看过,为你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你,我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家长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焦虑和紧张会对孩子造成不良暗示,久而久之,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给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同时,亲子关系、家庭气氛也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孩子长期焦虑会诱发行为异常 [案例一] 张潇自从进入重点高中后,总是不愿去上学。动不动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无论父母怎么责骂也没有用。原本听话的孩子变得跋扈起来,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大声争吵,抱怨他们总是拿班上同学和自己作比较,觉得人家的孩子优秀。就这样,张潇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案例二] 璐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可即使是在低年级同学面前发言,她也会异常紧张。平时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候。她却独自躲在角落里。每当父母接她放学回家,她却总是不愿离开学校,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逃避回家练钢琴。 以上两个案例就是典型地由于焦虑情绪而导致的行为异常。分析这两个孩子心理问题的成因,都可以从父母那里找到根源,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焦虑心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烦躁的状态中,而孩子的情绪情感又具有直接性、自由表现性、外露性等特点,因此,表现出一些反常态的外显行为。 当孩子出现以下行为异常时,需要格外关注,这很可能是孩子焦虑情绪发出的预警信号: 1.情绪不稳定。最常见的就是喜怒无常。他们常常会无端地大哭大闹,摔打玩具或冲家长发脾气; 2.行为异常。通常会表现出一些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行为特征:对以往熟悉的事情产生恐惧感;常常呆坐,双眼无神或游离;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事情失去兴趣,无精打采,严重一些的甚至会出现大小便紊乱、睡眠障碍等症状; 3.变相发泄情绪。遇到压力时,出于本能的应激反应,孩子会主动地去寻找一些途径来缓解或排解内心的焦虑,如说脏话、暴饮暴食、吮吸手指、咬指甲等;有的孩子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甚至还会产生自残行为。 心理健康决定孩子一生幸福 孩子成长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王先生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在她5岁多时,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有些就被家长转到学前班去了,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孩子再有一年就要上小学,所以要让孩子提前进入学前班,进行正规小学生活的预演。而王先生却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静心等花开的过程,需要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在王先生的坚持下,女儿没有上学前班,又在幼儿园度过了快乐的一年。王先生说,现在孩子在学校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丝毫看不出比那些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差。 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才不至于事倍功半。王先生的教育方式值得家长们学习和借鉴。孩子在四五岁到七八岁这个年龄段,身体和心智发育都非常迅速。五岁多,让孩子算算术或背乘法口诀,孩子会感觉很难,但当孩子到六七岁时,就能很容易理解并背诵、使用了。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这告诉我们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因为人类具有先天的智慧和能力,如果童年是在一个健康、安全、温暖和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内在先天的能力,如学习能力、智力、情商、兴趣等,会根据生长规律逐步发挥出来,达到人格独立、智力正常、创造力强、身心健康的状态。所以,家长切莫心急,提前催化和教养,只会使得孩子失去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为孩子打造一个坚实的心理地基 孩子的成长发展好似建造一座高楼大厦。只有地基打得稳固坚实了,才能建起理想的摩天大厦。童年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稳健的心理地基,才是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要懂得,童年生活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和人生。童年时期,家庭和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而不是各种早教机构、特长班、幼儿园等等。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任务是快乐成长,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温暖陪伴、爱与关注、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的最好养分。如果在0岁~6岁阶段,舍本逐末,忽视心理地基的建造,只重知识灌输,孩子不只是输在起跑线上,还会伤在起跑线上。 很多青少年、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后,往往能在0岁~6岁阶段找到相应的症结。比如,恋父、恋母情结,大叔控,错位性取向等,就与儿时的性别认同关键期,家长教养方式失当有很大关系。3岁~6岁是孩子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如果母亲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者父亲对孩子陪伴很少,在成长过程中,男孩对男性角色认同不够,或者是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学,让孩子对性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惧,都会导致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出现偏差,成年后,表现为过度恋父、恋母,排斥异性,喜爱同性等。 广大家长朋友需要增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多参加相关心理培训课程,了解孩子各个成长时期的培养重点。比如,0岁~1.5岁,是建构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睦的家庭氛围。1.5岁~3岁,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感受各种刺激,不要过度呵护溺爱,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3岁~6岁的性别认同期,帮助孩子正确完成性别认同。 良好心态培养出优秀孩子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呢?首先父母本身要有自信,能够进行自我调适,避免焦虑情绪的出现。自信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自信的孩子,父母的自信一方面能建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孩子做出榜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给予积极的影响。父母的自信不一定是非要具备很高的学历或掌握很多的知识。比如一位大学教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在农村,父亲自信地挥手对他讲:“我这辈子从来没有亏欠过别人任何东西!”这让他对父亲肃然起敬,也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 其次,就是尊重孩子的特点,让孩子自由发展。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科学的教育学基本原则是给儿童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发人深省:一对农村的夫妇本身没有什么文化,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是非常好。他们是如何指导和教育孩子的呢?原来,他们想:我们既然教不了孩子什么东西,那就让孩子来教我们吧。于是每天孩子放学之后,他们就在家里竖起一个小黑板,让孩子当他们的老师。千万可别小看这对夫妇的教育方式,因为这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学家托马斯和罗瓦曾经提出过的促进学习策略的方法和原则:当孩子尝试着教授别人自己学过的东西时,会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这对孩子学习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方面要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孩子的特点,让孩子自由发展。“起跑线”焦虑_起跑线论文
“起跑线”焦虑_起跑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