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启示_企业经济论文

关于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启示_企业经济论文

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国际工业发展新趋势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进一步发展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新趋势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1996年《全球工业发展报告》(以后简称《报告》)分析了近10年来全球工业发展的状况和未来趋势,认为在过去10年中,技术进步引发的信息与交易费用降低,推动了贸易、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导致并将进一步加快全球工业一体化的进程,进而从根本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报告》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从全球工业一体化中取得的收益取决于各国的初始条件和经济政策,如果缺乏基本的发展能力和适当的政策框架,经济主体就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成功地竞争。《报告》全文共分六部分,其中第四部分专题讨论了教育与培训问题。

本文力图概括《报告》中与人力资源开发有关的思想和论点,并在此基础上审视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际工业发展的新特点

1.飞速的技术进步改变了工业竞争力的内涵与范围,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取代传统的价值竞争,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决定因素

在1995年的工业发展中,可以看到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高技术产业飞速扩张,人力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增长逐渐超过了劳动密集型工业。

以制造业为例。1995年世界工业生产仍在继续增长,但步伐缓慢,制造业的增长率从1994年的4.8%回退到3.8%。然而,在这种适度增长的格局下,却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人力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增长率,在全球制造业中占主要份额。1995年,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专业和科学产品这些人力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增长率分别为4.2%,4.2%和5.8%,占制造业总额的23.2 %, 远高于1990—1994年期间相应的平均增长率。而主要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饮料、纺织与服装只占世界总额的18.2%,其年均增长率平均为3.1%。

其次,新技术正扩展到所有的工业部门,包括一度停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与服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本国的厂家也一直大量雇用非熟练工人。现在,发达国家的纺织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不仅广泛使用了能够一次完成产品的自动针织设备,而且其程序调整可能在几分钟内变换产品样式。印染质量由于计算机控制大大改善,色彩的搭配更协调,印染的准确度更高。在过去20年里,北方各国的纺织业就业人数由890万下降至680万。服装制造业也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不仅使生产高效、快捷,而且使产品更加多样化,更适合消费者的需要。

由于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带来的这些技术变革再造了纺织和服装工业,使这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其结果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纺织与服装产品的出口;一方面使产品的成本构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资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

此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以及新生物技术等先进技术的采用节约了材料,也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原材料的需求。

再次,服务业,尤其是与资本流动相关的商业服务快速增长。

由于全球GDP的增长相对稳定, 制造业的缓慢增长实际上是由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弥补的。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它们调整了产业结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由1985年的64.0%上升至1995年的65.4 %。服务业中商业服务,包括经纪业、保险业、咨询业和专业技术服务的产值增长引人注目,国际经合组织国家商业服务产值占贸易总额的比率从1980年的1.7%上升到1993年的19.1%; 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于服务业的资金近年来以平均14%的速度增长。

总之,技术进步,尤其是新通用技术如微电子、信息、物质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国际工业竞争力的内涵与范围。竞争力的内涵不再是如何使用传统技术降低成本,保持相对价格优势,只有占有知识,并将其有效地用于改进设备、开发产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才能在新的技术与环境中成功。竞争的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即使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正在逐渐取代工资、低价格成为竞争力的基础。

2.国际间资本流动,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显著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工业一体化的特征

首先,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工业一体化的显著特征。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由1980年的520亿美元上升至1994 年的2420亿美元。1981—1985年,外国直接投资年均545 亿美元, 1991 —1994年间,这一数字上升至1804亿美元。其次,资本流动的构成在9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通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要是官方的资助,接受资助的多为公共部门通过银行借贷。现在,私人投资明显增长,接受投资一方中私人部门、合资企业也大幅度增长。1984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中,私人资金占57%,而80年代这一数字为1/3。再次,国际资本的流向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80年代上半期,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占外国投资总额的20%,现在,这一比例超过了1/3,相当一部分投资于私人企业。

中国工业已深深卷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从1985—1995年,中国工业品出口增长了4倍,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总额的2.5%,中国对外投资也逐年增长。这些成就取决于中国对外,尤其是对亚洲新兴经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

总之,今天国际间资本流动性之高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而且已经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资本、技术、资源以及工厂在全球流动,哪里成本低,利润高,就在哪里生产。资本的全球流动扩展了公司与投资者的经济与财政空间,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企业的跨国合作。加之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提高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企业不得不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以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并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优势。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技术进步和国际投资的新动向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私人企业,中、小型企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技术,特别是柔性加工系统的采用大大加强了生产过程的灵活性,也使质量更有保障,并由此推动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过去,自动化的工业设备只能完成某项专门任务,如加工某一工件,或完成某件产品,改变产品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资金进行设备改造。因而,企业必须生产大量标准化工件和产品才能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现在,微电子控制系统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通过调整程序微电子控制设备既可以批量生产,也可以加工某一特殊产品,降低了批量生产以收回设备投资的需要。这样,企业就可以在大量生产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同时,全球资本的流动,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也迫使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以扩大市场,获取新技术,分担高额研究与开发成本,分散投资风险。竞争迫使许多企业由强调本企业最终产品的增值转向集中精力创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因而,许多企业将非优势的增值活动,如原部件生产和售后服务等立约交给其他企业。这样,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中的国家,就大量涌现了中、小型企业,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全球工业网络。现在,私人企业,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教育与培训的新趋势

通过对全球工业发展新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工业的产业结构、技术构成,产品的成本构成乃至企业的组织形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其一方面导致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导致“技能(skill )”的性质和范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工业发展的趋势已经使人们确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依靠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依靠对劳动大军的教育与培训。

1、工业发展不同阶段,技能的不同内涵和要求

工业化早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活动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性的消费品生产,这个阶段的技能要求主要是安装、操作和维护进口设备,生产能力中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可以通过外国设备进口厂家的服务或独立的维修人员解决。第一线的工作经验和做中学在掌握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起组织结构作用,扫盲和初等教育则提供开发劳动力技能与能力的必要知识,是工业化的基础。

在技术一般比较简单的工业化早期,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一般也比较简单并能够很快在工作中学到,因而,劳动力一般具备初等教育就够了,而且其投资回报率最高。伴随工业发展,比较复杂的、特殊的技能需求产生了,随之产生了较高教育和高级培训的需求,作为职业培训基础的中等教育必须改变培养目标,既要为第三级教育培养学生,也要让学生做好接受职业培训的准备。

新技术和生产系统对教育与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动化降低了劳动者的部分技能要求,但新的生产组织结构则对技能的内涵产生了综合性冲击,其特点在于不断改进生产组织和多技能劳动力的全面参与,因而需要足够的教育与培训使劳动者理解生产过程。同时,当产业技术逐步升级,并向研究与开发大量投入以提高技术能力时,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正规教育往往无法传授市场所需要的技能,职业教育在缩小工业技能的需求与供给的差距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一直与工业发展同步变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与就业需求,其调整幅度往往大于普通教育。

问题在于,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它并不受雇主欢迎。其主要原因如下:(1 )不能对技能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反映,课程设置与技能训练的范围太窄;(2 )教育工作者与雇主之间缺乏沟通;(3)设备投资与维修成本高, 造成职业教育的回报率低于普通教育;(4)缺少合格的师资。 随着技术和全球经济体系的迅速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改造进口设备使之适应本地的操作条件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学习过程是使用中学,通过不同的外国技术,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改善。

为了工业的持续增长和多样长,发展中国家需要创造新工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因而需要具备一系列提高技术构成、提高生产力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开发新设备、改造旧设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包括投资前期研究和项目执行的技能。在工业化的这一阶段,选择适当的外国技术,引进谈判和引进模式的技能,技巧十分关键。此外,企业监督安装和启动设备,吸收其技术原则也十分重要。

当工业结构卷入高技术部门,如电子部门时,公司必须具备新的技术能力。包括采用自动装配和检测,设计与生产复杂部件,开发软件和系统整合等等。保持工业竞争力要求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加工技术,进而要不断提高加工和组织能力。在这一阶段,由于采用了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如“顾客导向”和网络技术,对于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力的要求增加了。“顾客导向”与批量生产完全不同,它以不断改进产品服务和劳动力的多技能为特点,生产系统的管理和组织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管理人员需要在其一生的事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事、技术和专业技能,每个人都需具备创业、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技能。此外,团队工作更要求提高职工人际交往的能力。

总之,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能的内涵不断变化。通用技术和工业组织管理的改变已使现代技能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灵活性,多技能,顾客导向,团队工作和创业能力正在成为更重要的技能。应该认识到,技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产手段,即工具、机器和设备;另一部分是人的技能,包括科学、技术、制度、组织、管理、行政与联系交往。随着经济发展,两部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生产手段的占有与更新越来越依赖于财务资本,生产手段的有效使用也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

2.工业发展不同阶段普通教育、职前学校教育与培训的作用

没有大量的技术工人,管理、服务与研究人员,就无法有效地开发、转换和传播技术。为了跟上全球经济快速变革的技术前沿,强化产业潜能,焕发竞争力,教育和培训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面对有限的资源,发展中国家必须明确不同工业发展阶段不同的技术与技能要求,权衡不同工业发展阶段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成本与收益,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

第一,各国政府均已充分认识到普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层次的教育能够提高国家和企业技术创新及采用复杂技术的能力,并形成有效的变化,这一问题正在恶化。

第三,鉴于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难于解决的问题,以企业为本位(enterprise-based)的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由于企业与就业市场关系更密切,也更容易判断应该开发哪些技能,它们在提供教育与培训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全球情况看,普通教育基础好,技能开发就能够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地点有培训系统,被培训人员能够直接使用培训技能,培训成本也更低。

3.教育与培训的新趋势

在分析全球工业新特点,技能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在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及作用的基础上,《报告》强调了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与途径,并界定了下述目标: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加强教育和培训体系对市场需求的反映,鼓励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开发人力资源。

首先,无论在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企业本位的培训。由于迅速的技术变化,据估计,技术知识每年以10—15%的速度贬值,企业与就业人员都有较强的培训动力。一些高科技企业在技术进步的压力下,正逐渐发展成为教学组织,并为此投入大量经费。企业本位的培训还基于以下原因:(1)在学校里进行理论教学效率较高, 而实际技能在工作中学习效率更高;(2 )伴随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速度加快,职业技能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正规职业学校很难跟上这种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培训要求。企业本位的培训密切了培训与教育的关系,改进了培训课程。

其次,无论在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私立部门兴办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趋势,而且,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教育与培训方面建立起伙伴关系,已经成为技能开发体系演进中的里程碑。在马来西亚,将近2/3的职业培训由私人部门承担;在孟加拉国,46%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私立学校注册;在印度尼西亚,这一比例为62%;在泰国,43%的学生在私立学校接受中等和中等后的职业教育。这些学校与企业联系密切,有足够的自主权根据企业界的需要调整受训人员的修业时间和课程内容,它们的课程一般较短,并在学生方便的时间开课。这些学校出于赢利的动机,投入产出比一般高于政府办的职业学校。合作中,政府一方的责任是:(1)一方面给培训机构足够的自主权, 一方面规范其行为;(2)提供高质量的职前普通教育;(3)给予私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一定的资助。同时,正规培训机构还对企业进行监督指导,以保证学生真正受到所需要的培训而不被剥削。

再次,由于技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发技能的专业与课程必然随之改变,在经济转轨中的国家尤其如此。这些国家教育与科学技术培训的水平已经很高,但许多技术工人培训的内容已经过时,而且缺乏管理、会计和现代商业,特别是市场营销、销售和分配方面的技能。而目前,大部分私立职业学校开设了商务贸易课程,这些课程投入少,也容易找到合格的教师。同时,在技能开发中,也更重视科学、技术、制度、组织、管理等人的技能,更重视与人交往、团队合作和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三、对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1978年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而且向两翼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贫困地区的初等职业教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全球工业发展报告》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1.突破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

突破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本质上就是要解决、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这里涉及两个方面:办学体制的改革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政府包揽办学,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来,中央,国务院与国家教委的所有重大文件都反复强调职业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这一问题似乎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但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理论探讨不足,旧的体制,旧的观念仍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理论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公共物品,是公益性事业,因而一方面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不能赢利。目前,关于“公共物品”的定义很多,界定的角度也不甚相同。实质上,一种物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公共物品”,其根本的原因是这种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也就是说,某个人享受这种产品不防碍其他人享受,国防、公安、司法,甚至空气,原始社会的土地等等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是公共物品,因为学额有限,尤其是非义务教育,一部分人入学就意味着其他人不能入学,消费显然是排他的。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将教育置于战略地位,进行教育投资,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呢?其主要的原因应该有如下三条。其一,教育对国家发展,对政府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其民主、平等承诺是不可或缺的。其二,教育投资收益,尤其是经济收益的获得,往往需要较长的过程,并具有一定的间接性。人们很难在投资时认识到这种投资的效益,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条件下,贫困家庭的家长尤其如此。事实上,我国西北地区女童失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投资的受益人是“婆家”而非投资的“娘家”。其三,伴随生产力水平和全民普及教育程度的提高,只受过初等教育、基础教育的个人不可能在就业求职上获得很大回报,这样,“产品”的个别价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具有“外部效应”。由于这种“外部经济”的特征,如果政府不加干预,投入基础教育的社会资源就会长期不足,也就是,市场不可能支持它的发展。这里,很多人根据教育产品消费费的社会价值和间接效用为基点讨论“准公共产品”问题。这种提法至少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如果把间接效用引入产品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私人产品都视为公共产品。

理论探讨之后,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解释前面的两个问题。第一,政府投资教育不等于教育是“公共物品”,而是政府出钱“购买”了一部分教育。但是,政府“购买”哪部分教育,“购买”多少则必须视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工作重心而定。因而,各国政府出于提高全民素质和民主化的要求,将投资重点放在“经济外部性”最大,最能体现民主,教育投资社会回报率也最大的义务教育普及上,60年代所有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原因正在于此。其次,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职业教育面对就业市场,其个人受益是显而易见的,政府的投入只能是部分。

第二,职业教育不全是公共产品,两类学校要区别对待。政府主办的学校,作为政府“购买”的那部分教育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而对于私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学校,就不能要求办学人只讲投资的社会效益,不讲投资的经济效益。任何个人、企业或部门投资职业教育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兴办职业教育的能力,包括业务能力,二是举办职业教育的潜在效益。不允许投资者赢利,实质上是拒绝别人投资。问题在于,第二类学校要实行企业化管理,政府要规范投资者的办学行为,监督其办学质量,并根据法律法规进行税收,而产品的价格则主要由市场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动员社会资源举办职业教育,而不是仅仅通过“财、税、费、产、社、基”筹措经费,还是由政府办教育。

2.突破正规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与政府包揽办学相联系的是职业教育的正规化,这样,很容易只重视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忽视职业培训的发展。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倾向。例如,一提及职业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往往马上想到的就是职业学校教育。1978年以后,改变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的重点也是在大量举办职业学校,使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0%,至今,职业培训的发展也相对缓慢。职业学校容易沿袭普通学校的办学模式,忽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例如,修业年限按学历需求,而不按岗位需求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僵化,多年不变,很难反映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学校容易追求小而全,自成体系,一些厂办中专、技校,学生的实习也大多在校办实习工厂。某一方面提高了办学成本,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并不适应企业中的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此外,这种规范化的职业教育,社会力量也很难校办得了。

UNIDO的《报告》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上给我们如下启发:其一,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既要重视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也要重视职业培训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发展的重点应该转向职业培训,形成一套政府、法律、法规,象办职业学校一样办好职业培训,以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二,加强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和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认真分析职业教育中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改变不适应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办学模式。

3.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来说,至少有三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统一计划,统一掌管人、财、物,统购包销产品的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面对的不再是国家计划,而是市场,企业管理的也不仅是加工过程,而是从制定生产计划,采购原材料直至营销的整个生产过程。因而,正像《报告》中所指出的,在经济转轨中国家,管理、会计、现代商业中经营、销售等方面的技能尤为重要。第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无论在产值还是在就业人数上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国营大中型企业不同的是,这些企业大多职工少,分工远不如大企业细,往往需要工作人员拳打脚踢,通专多能,全面参与生产,成为生产与经营的多面手。此外,面对我国未来严峻的形势,个体就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和对整个经营、生产过程的了解越来越重要。第三,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产品的生产周期也越来越短。这样,一方面,在服务业就业的人数量增加,与人交往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产品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也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适应性,通专多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正在成为劳动者的终身过程。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从而有良好的思维、判断、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成为“可培训”的人而不仅仅是“培训过的人”。

我国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从建国之初,就主要是国营大、中型企业,课程与专业的设置也体现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其课程与教学内容变化不大,既便是面向第三产业的职业高中课程也深受这种影响,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会计的只会算账,学厨师的只能做饭,缺乏对整个经营过程的了解与认识,毕业后只能受聘于已有的企、事业单位,缺乏自己创业的能力。

由于多种原因,职业教育对中国,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与家长来说往往是不得已的选择。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教育主管部门想了许多办法,包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接受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建立岗位资格证书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等等。这些从教育结构、学制和劳动制度角度制定的政策对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但也不要忽视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提高课程和教育内容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投资回报率,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标签:;  ;  ;  ;  ;  ;  

关于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启示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