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导向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导向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九五”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我国农业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设施、节能、节水、生物防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技术方面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技术指标甚至优于发达国家[1]。但我国农业的效益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许多技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存在数十倍的效益差距?如果不存在科技研究腐败问题,那么只能将效益不高归因于所研究的科技本身不符合我国实际需要。这说明在科教兴农的大方针下,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导向性,提出我国需要发展何种类型的农业科技,研究这些农业科技应有哪些切合中国实际的特征,以避免盲目跟从并不符合我国实际的国外农业科技发展轨迹。
1 农业科技的经济学特性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这里所研究的农业科技主要是生产性技术,而不是消费性技术。这两类技术发展的动力是不一样的,消费性技术变革的动力是对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即通常所说的(消费)市场拉动,如研究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生产性技术发展的动力是为解决资源约束的生产需要推动,如研究生产汽车的作业流水线。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导向性上,必须围绕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资源约束,即在耕地减少和农业人口增加的国情下研究技术与土地和劳动力的协调性。
农业技术投入是巨大的,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总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可能但不一定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因为劳动生产效率除了技术水平约束之外还受其他生产要素的约束,最短缺的生产要素最终决定了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这又使得农业的经济效益也不一定会随着技术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各生产要素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一方面可能因为甲要素的增加使得乙要素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促进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产生边际替代而并不增加产量甚至减少产量。这是因为技术既可以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又可以作为替代性生产要素来对待,这取决于技术是何种类型的。
第一类技术本身会导致对某些生产要素的替代。技术水平越高,就意味着放弃更多的被替代要素。考虑到技术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替代率不同,就相应产生了不同要素替代特性的技术。一种情况是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小于技术对土地的替代率,表示随着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单位产量减少使用劳动力的数量小于减少使用土地的数量,这实际上是一种导致劳动力密集的技术,能够在技术的作用之下,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如粗放生产向精细作业的转变。另一种情况是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大于技术对土地的替代率,表示随着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单位产量减少使用劳动力的数量高于减少使用土地的数量,这是一种导致土地密集的技术。即单位产量中技术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下降,但劳动力成本下降更快,也意味着在一国土地总量既定的前提下,将有更多的劳动力被技术替代而无地可种,若没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吸收被技术挤出的农业劳动力,则国家将因大量失业而失去农村稳定。如生产工具自动化技术可以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越是高技术高效率的工具,对劳动力的挤出就越多,但该技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并不一定增加。如图1所示,若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劳动力替代性生产要素,则技术投入由T[,1]提高到T[,2]时劳动力将由L[,1]减少到L[,2],而总产量仍维持在Q[,1]水平。同时,若技术成本比劳动力成本低,将会在既定产量下降低总生产成本,这种技术替代劳动力是企业所希望的;若技术成本比劳动力成本高,甚至会在既定产量下增加总生产成本,这种技术替代就是得不偿失的。
图1 技术与劳动力的等产量曲线
第二类技术本身与其他生产要素没有替代关系。如种子技术,本身并不挤出土地,也不挤出劳动力(有时甚至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或者使劳动力在一个生产年度内均衡使用,消除“农忙”和“农闲”),只是置换了原有的生产对象,那么这种技术就可以作为前提条件来对待。如图1所示,当技术水平由T[,1]提高到T[,2]时,劳动力投入将由L[,1]增加到L[,2]’,技术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这使总产量也增加到Q[,2]水平。这种技术水平越高,越能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此时并没有增加单位产品的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投入,总生产成本不增加,种子技术的作用是提高产量,从而提高效益。又如某些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本身也是不替代土地和劳动力的,即使不提高土地产量,但由于保证了产品质量,使得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也是增加农业效益所需要的。
从政府宏观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农业科技近期发展的方向显然不是要用更高成本的技术去替代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应主要是第一类科技中的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和第二类无替代性技术,即通过科技提高土地单产或产品质量。在劳动力绝对过剩、无限供给的条件下,任何其他要素都是价格昂贵的,因为劳动力可以便宜到不算钱。我国农业面临着劳动力要素不能被替代、土地不增只减的现实[2]。若国家也选择发展替代劳动力的农业科技,则对“三农”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将迫使更多的农民离开有限的土地,在城市就业机会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社会的稳定将面临巨大的考验。至于远期的发展方向,则要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而定,当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时,替代劳动力的自动化技术才有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企业微观角度看,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目标,企业考虑科技、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的关系是以既定成本下的总收入最大或者既定收入下的总成本最低为标准的。即使是第一类科技,只要科技成本比劳动力成本低,企业也是乐意选择科技的,即作为理性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是不承担政府职能的,并不关心农民的就业问题。只有意识到第一类科技的成本高于劳动力成本时,企业才会放弃用科技替代劳动力。而第二类科技提升了土地和劳动力的产出率,更是企业积极追求的。
2 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国际比较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农业技术研究向纵深进一步发展,根据农业的各生产力要素:劳动力、土地、生产对象(产品种类)、劳动工具(技术)和管理(组织形式、市场)之间的位次关系,各国在生物及种子技术、生产作业技术、环境及运行控制技术、产后加工技术、产品标准化技术等方面存在各自的偏重性,我国农业应该推进的科技是何种类型呢?我们进行农业科技的国际比较后不难得出结论。美国、荷兰和法国的农业资源禀赋是不同的,但三个国家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贸易大国,三个国家发展农业的技术路线也是有显著差别的,尤其是荷兰走了同美国和法国不一样的路线,在人多地少且土地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成为农业强国。日本则一直是一个农业小国,但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却总是能够极大地影响中国,这固然与其农业政策体制相关,但其农业技术路线更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荷兰农业以其高效率闻名于世,高效农业生产的特点可归纳为:始终注意发展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以单位土地产值最大化为其主攻目标,充分利用资金替代土地,增加土地资源,发展高效外向型创汇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增值。日本总体上是一个农业进口大国。由于日本农业面临经营者高龄化和缺乏后继人的局面,对自动化生产作业和改善作业环境特别关注,研究开发了多种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的耕作机具、播种育苗装置、灌水施肥装置、通风窗自动开闭温湿度调节装置、二氧化碳施肥装置以及自动嫁接装置等;日本对农业的产后加工和市场营销环节的投入也是一个特点,通过高新技术对温室产品深加工或者包装宣传,获得巨大的增值效益。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稀缺而资金丰富的荷兰、日本等国的农业技术以提高土地单产的种子技术和替代稀缺劳动力的自动控制技术为重点,可以说是扬长避短的理性选择。而土地资源相对较丰富但劳动力稀缺的法国和美国则并不是特别关心土地单产,其农业技术主要是为解决劳动力稀缺的大型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技术,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体现国家农业科技实力的象征,如“植物工厂”。
以上比较中可以发现各国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生物种子技术摆在重要位置,各国如此重视种子的原因,是由于种子是农业生产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其他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基本载体,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内因。而在其他环节的农业技术上则出现了不同发展重点,这些差异是各国综合考虑了自身优劣势之后的理性选择,因为生产性技术是用来弥补劣势而不是用来替代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农业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荷兰没有学习美国用大型机械代替人力作业,日本也没有学习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因此,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也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不能盲目因循其他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轨迹,否则我们所研究的农业科技在中国就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就难以有效地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
3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
我国的国情是土地稀缺,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支撑科技研究和应用所需的资金稀缺且使用成本高(以资金的影子价格作为其使用成本)。因此,从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我国农业的科技类型总体上应该是优先考虑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这决定了我国农业优先发展的科技类型应该是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力均衡利用率(不是劳动生产率)的种子和采后加工处理技术;而对劳动力具有极强替代效应的自动化生产技术目前现实需求不迫切,只应作为一种长远技术储备或者在东部的某些出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区酌情超前研究。根据各种科技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影响、对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能耗的作用以及农业科技本身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核心性等特性的比较,可以基本明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及在不同发展时期的要求。我国近期需要发展的农业科技应该具备下列特征:(1)明显提高土地产出率;(2)明显提高产品质量;(3)显著的基础性和公益性;(4)不会大量挤出劳动力。远期发展的技术可以降低对劳动力挤出方面的要求,同时要注重技术本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性。在技术投入支持方面,政府应注重对公益性和基础性技术的研究,企业则偏重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劳动力均衡利用率的技术研究。
表1 农业科技的国际比较[3,4,5,6]
表2 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简表
注:“√”表示该科技具有此方面的明确要求;“—”表示该科技对此方面要求不明显。
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无论是政府支持还是企业投入,种子种苗技术都是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必须说明的是,我国农业需要发展的种子种苗技术绝不是简单地引进国外品种使之本地化,而是要求实现我国的原创性,开发培育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而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品种。相关农业设施、栽培、生产环境控制等技术也必须以我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品种为中心开展科技攻关。而不能本末倒置,先研究好了某套设施设备、生产环境控制技术等之后再去寻找与之适合的品种,或者是未经思索地随便选择一个国外成熟产品搞技术对比研究,得出我国农业的某项科技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种典型的技术中心主义,把科技自身的先进程序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而没有注意到科技是为产生经济效益服务的,这导致我国的许多农业科技研究停留在实验室层次,难以实现产业化,因为那些高科技本身就不符合市场需要或者已经被市场抛弃。因此,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应该跳出科技的圈子看待科技,明确科技是实现特色品种经济效益的手段而不是中心,只有围绕经得起市场竞争的特色品种进行的科技攻关才有发展的意义,相关的配套技术研究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