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和谐发展论文,主导论文,区域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应起主导作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城市主导型的新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不仅应推进城市主导型的区域发展战略,更应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培育城市空间功能,以城市为主导构建城市经济圈。
一、我国区域发展进入城市主导型的新阶段
区域经济学认为,经济区域有三大构成要素:区域经济中心、区域经济腹地和区域经济网络。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农村是区域的经济腹地,城乡之间各种各样的天然和人造的联系,是区域的经济网络。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通过区域经济网络对区域腹地即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和吸引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区域三大构成要素的这种功能作用和相互关系,就决定了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起主导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农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大国、农民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不仅没有足够的力量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从农村和农业获得积累,支持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正因如此,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一条突出农业的发展战略,并实行城乡分治的管理模式,国民经济计划乃至全局性的工作,都是以农村、农业和农民为重点。反映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上,就是一种农村主导型的区域发展模式。
应该说,农村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条件下的正确选择,也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而且是从农业大省安徽发端,可以说就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农业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到了1986年以后,尽管农业连年丰收,而农民的收入增长却逐步趋缓,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三农”问题也日渐突出。这些情况表明,农村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已经走到了尽头,必然要向城市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转变。在21世纪初期,我国各类区域,包括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已进入城市主导型的发展新阶段。
事实上,沿海发达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开始了由农村主导型向城市主导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主要特征是:城镇经济发展很快,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逐步发生深刻变化,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提高很快。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结构中的比例逐步降低,相应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逐步提高。如2003年东部6个经济发达省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辽宁为10.2%,江苏为8.9%,浙江为7.7%,福建为13.4%,山东为11.9%,广东为8.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相应地,人均GDP分别是:辽宁为14259元,江苏为16809元,浙江为20147元,福建为14979元,山东为13661元,广东为17213元,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01元)。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城市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即进入起飞阶段,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结构”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明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城市主导型的新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100美元,已进入“二元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起飞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开始由农村主导型向城市主导型的转变。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应认识这种趋势,推进城市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
有人或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城市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会忽视农业,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是不会的。从理论上讲,农业确实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基础”之上,而要在这个“基础”上构建雄伟壮丽的“高楼大厦”,推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高度化,建设更加发达的国民经济,城市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所出现的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就是构筑这样的“高楼大厦”,而且会带动农业的更好发展。从实践上看,一些早已进入城市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有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还有发达的农业。比如,美国的农民虽然只有300万,仅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2.5%,但粮食却大量出口,约占世界粮食市场年交易总量的30%。目前我国不少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市不发达,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发挥不了主导型的作用。理论和实践早已证明,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不在农村,而在城市,只有走城市主导型的发展路子,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开拓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新空间。
2005年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就是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也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已进入城市主导型的新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单个区域内统筹城乡发展,应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在区域之间统筹发展,也同样要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
二、统筹城乡发展应推行城市化战略
在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主要是城乡之间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城市为主导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应推行城市化战略,而不是城镇化战略。
城市化战略强调的是城市,不是小城镇,但我国通常所说的是城镇化战略,表面上看是既重视城市、又重视小城镇,但实际上是重视小城镇而轻视城市。比如,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的“小城镇,大战略”,就反映了这种倾向。我们认为,这种倾向应该改变,这就需要比较城市和小城镇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作用。
首先,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是要素的流动性,市场经济越发达,要素的流动性也就越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总是向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区位流动,这就是区域经济学讲的优位效益原理。由于城市的优位效益高于小城镇,比小城镇有更好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投资效益,是要素流动的最优区位,同量的要素投入所获得的回报,城市远远高于小城镇。因此,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流动的优位偏好或资源配置效益看,城市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作用明显优于小城镇。
其次,在现代社会,技术进步已成为各类区域发展经济的普遍追求,而技术进步至少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必要的技术来源,这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二是具备有对先进技术的吸纳能力,这是技术进步的充分条件。就第一个条件而言,城市是区域的技术中心,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城市,总能集聚一定的技术要素,这是任何小城镇所无法相比的;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城市,总具有吸纳和消化某些先进技术的经济能力,这也同样是任何小城镇所不可相比的。因此,从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城市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作用更优于小城镇。
第三,工业化是我国各类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才能持续地发展区域生产力,增强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和小城镇都是区域工业化的空间载体,但城市是区域工业化的中心,聚集了区域工业化的资本、技术和劳动条件,小城镇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城市工业化的辐射与带动。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无论是发达区域还是发展中区域,从推进区域工业化的角度看,城市比小城镇对统筹城乡发展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第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各类区域发展经济的基本准则,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利用资源,不断化解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冲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城市和小城镇都可能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城市与小城镇在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投资效益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尤其是对土地等短缺资源的利用方面,城市的效益要比小城镇高出数倍。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城市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作用也明显地优于小城镇。
第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任何区域来说,没有城乡的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就不可能会有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因素是区域的先进生产力因素和先进文化因素。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区域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集中地,不仅具有比小城镇和农村相对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又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区域腹地辐射,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小城镇和农村的社会进步。实践也表明,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程度决定着整个区域的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程度,保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首先应保证城市的社会稳定,推进城市的社会进步。因此,从统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城市比小城镇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对单个区域来说,城市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比小城镇更为重要,也更有能力。在新的时代,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强调城市,而不是小城镇,区域发展战略不可没有城市化战略。当然,小城镇对统筹城乡发展也具有城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区域,大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还应依靠小城镇,而不是城市。但在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区域条件下,小城镇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城市因素对小城镇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农村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小城镇确实是“大战略”,但在城市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小城镇的战略意义已处于次要地位,城市的战略意义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因此,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重在培育和发展城市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区域城市化战略。
三、统筹区域发展应积极培育城市经济圈
在开放的区域系统,不可能有单个区域的孤立发展,即使是在受到某种限制的行政区,也不能是孤立的经济发展。这样,区域之间的相关性,就决定了区域之间发展的统筹性。前面已经指出,在城市主导型的区域发展新阶段,单个区域内应推行城市化战略以统筹城乡发展,那么,在多个区域之间,应该在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城市经济圈,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发展。
城市经济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进入城市主导型发展新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最初意义上讲,城市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只包括城市的市区和通勤区两个部分,它的作用只限于单个区域之间,可起到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所谓城市的通勤区,实际上是人们从居住地到市区可以当日往返、便于工作与生活的最小空间范围,一般用通勤行车时间表示。比如,从居住地到市区乘公交车需经1个小时的,称之为1小时经济圈,需要2小时的,称之为2小时经济圈。一个城市经济圈的大小,视城市的经济能力、规模大小、通勤条件而论,大城市、特大城市经济圈的空间范围较大,中小城市经济圈的空间范围较小。根据经验,城市经济圈一般在1小时至2小时行车时间的空间范围之内。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通勤区”的范围,也突破了“通勤区”的功能;其范围大小已不能用通勤行车时间表示,而是以经济联系的行车时间表示,即使是1小时也达近百公里之远,人们在城市的通勤范围也当然随之扩大。这样,城市经济圈已突破单个区域的空间范围,成为跨区域、特别是跨行政区域的空间结构,通过交通条件等的改善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力、集聚力,强化了区域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会形成统筹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
根据城市经济圈的这种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圈的成长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成区建设阶段,主要限于区域之内,此阶段,城市经济圈起到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二是功能区建设阶段,已突破了区域界限,此阶段,城市经济圈起到统筹区城发展的作用。
所谓城市经济圈的建成区建设,是借用“建成区”这个概念,反映城市经济圈形成初期的特征和空间范围的。这个阶段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主要是城市的市区建设和城市邻近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一方面,市区建设要考虑到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疏导和畅通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商品流、劳务流、资金流、技术流,培育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增强经济中心对区域腹地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和小城镇发展要着眼于融入城市经济圈,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城市带动型的产业结构新体系,同时又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区域就业结构的城市化转变。这样,就会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区域城镇体系,以这样的城镇体系为基础,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经济圈,标志着城市经济圈成长的第一阶段即“建成区”的形成。
所谓城市经济圈的功能区建设,是指城市经济圈的整体功能在增长,其影响范围已超过单个区域。这个时候,随着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的功能增强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经济圈的空间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地域相近的城市经济圈在向周边拓展中逐渐相连,形成了大地域的城市经济圈。这样,城市经济圈空间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功能作用的变化,尽管某个城市经济圈的“建成区”没有扩大,但其“功能区”却逐渐扩大了,出现了跨行政区的城市经济圈,对统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空间作用。这样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城市比较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一般都有超大型或特大型的首位城市,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在这些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经济圈已扩展为“区域一体化”的城市经济圈,也就标志着城市经济圈成熟阶段即“功能区”的形成。这时,城市在统筹区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城市经济圈成长的两个阶段,城市都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城市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新的转变。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城市经济圈既立足于城市发展,又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既不断增强城市经济的集聚功能,又持续地扩张城市经济的辐射功能。构建城市经济圈当然要优先发展城市,但城市发展不仅不会脱离区域,而且会更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城市化水平会不断提高,但市区人口不会急骤膨胀。显然,这样的城市化战略不仅会避免在一些国家出现的“城市病”问题,而且符合中国农村人口多、城市化任务重的国情要求,是一种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区域经济进入城市主导型的发展新阶段,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应实行新的转变,即由单个城市的发展战略转向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战略。
对不同等级规模、不同经济技术基础、不同产业结构特征的城市来说,城市经济圈模式应是不同的。一些中小城市经济技术基础比较差,无论是在“建成区”阶段还是“功能区”阶段,城市经济圈的范围都较小,并处于功能较大的城市经济圈辐射的空间范围,这些城市要打破行政界限,积极融入相邻的大城市经济圈,充分利用大城市的强大辐射力,带动自身的经济发展。应该构建城市经济圈的,主要是那些市辖区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到2003年末,我国市辖区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有448座,其中东部地区232座,占51.8%,中部地区156座,占34.8%,西部地区60座,占13.4%。如果这些城市都能构建起功能较全的城市经济圈,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形成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发展的新局面。因此,我国的各类城市应从区域条件出发,既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大搞“造城”运动,也不能无视城市主导型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而应顺其自然、因市制宜地积极探索城市化战略和城市经济圈的发展道路,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标签:小城镇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