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不应标注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不应标注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中考语文命题不应贴标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应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改后的考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验收”手段,而且也对学校教学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对一些课改实验区2004、2005年中考语文命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既有成绩,也存在着值得警惕的倾向,最大的误区就是“贴标签”,主要表现如下:

(一)把社会上流行的新名词新概念往试卷上硬“贴”。例如,“整合”一词,汉语中原先并没有这个词,“整合”(integration)的说法是从国外传来的,在《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是这样描述“整合”的:“课程整合涉及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我们的课程之中。对教学技术而言,你天天在使用,却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因为你已经成为习惯,而当你的研究和注意力忘记了技术的时候,也就是“整合”到类似于佛教的最高境界——“无”的高度了。因此,课程中讲“整合”,就是要求我们从技术走向忘记技术、关注教学的境界。对语文教学而言,如果讲“知识整合”或“基础整合”,主要是要求将零碎的基础知识或单方面的语文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实践,这才是“整合”的本质。但是,某省2005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和语文试题样题第一部分都用了“基础整合”这个新词,而它所包含的内容,大都是一些零打碎敲的试题,如第一题考汉语拼音,第二题考字形,第三题考病句辨认,等等,也就是说,“基础整合”下的大部分试题并不是“基础整合”,而是“基础分开”。

还有如“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五方面内容,目前已纳入语文教材体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学业考试的命题中积极探索考查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试题命制是必要的,但是,对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必须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避免“综合性学习”的“泛化”。

可惜的是,有些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语文试题将明显属于名著阅读、文学鉴赏、口语交际、语言实际运用等方面的内容,统统纳入“综合性学习”的范畴,甚至出现了离开“语文”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倾向,导致语文试题的“去语文化”或“非语文化”。例如,某实验区有这样一道中考语文试题:

(创新并实践)如果用最漂亮的字体和富有创意的构图(简明即可),为《青春心语集锦》一书设计一个精美的封面,请你不妨试试!相信你一定会是最棒的。(3分)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略(要求封面设计创意好、构图较简明、字体漂亮、图文配合相宜、富有韵味,能给人以较强的美感)。

实事求是地看,这个题目是有些创意的,也确实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等搭建好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这是考语文还是考美术?

还有的实验区语文试卷中的“综合性学习”试题是这样的:

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在初中36个主题活动中,请根据自己参与活动最深入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写出下列内容。(5分)

主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写出活动中自己做得最出色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略(第一项1分,第二项2分,第三项2分。第一项写全称或简称皆可;第二、三项内容不具体的扣1分)。

这个题目的命制意图也不差,但是,这道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本身呢,还是为了检查学校是否搞了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命题人员把一些昨是而今非的“翻新”名词、“翻新”概念往试卷上硬“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有一些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因此一些“旧”概念变成了“新”概念。命题人员对有关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新出成果要有所了解,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要与时俱进。例如,不少实验区语文试卷第一部分是“语言积累与综合运用”,其中包括以下内容:汉字书写、汉语拼音、错别字辨认或改正、名句默写、仿写续写、词语使用、病句辨认或修改、写宣传语或广告词等等,这样把“语言积累与综合运用”和“阅读”“写作”在同一张试卷上并列,给人的感觉似乎试卷后面的内容都不是“语言积累与综合运用”(至少从逻辑上可以这样理解)。这很令人奇怪:写8个字组成的一句宣传标语就算是“综合运用”,写几百个字组成的作文反而不是“综合运用”?其实,根据现代阅读学和写作学的研究,阅读考查也好,作文考查也好,哪一个不是在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综合运用”?

有的实验区中考语文试卷,更出现这样的“贴标签”现象:

表达与交流(30分)

①标题作文:故事发生在我们小组

②话题作文: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你的心灵,增长你的见识,引发你的思考,丰富你的体验……

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融入社会,你的成长将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一题写作;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25行);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容易暴露身份的地名。

单单凭感性经验我们就能断定:在语文的教与学中,“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是只能从理论上分开,而不能从实践上分开的。换句话说,作文当然属于“表达与交流”,但“表达与交流”绝不只是作文。照我看来,对语文试卷上所有试题的回答,都可以看成是在进行“表达与交流”。

现代解读(释)学更是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知道,现代解读(释)学有一个著名的“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文学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在解读过程中读者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见面,这就必然沟通了解读主体和作者这两个主体世界,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问答。因而,从本质上说,文学解读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双向运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重要理念的理论基础就是现代解读(释)学的这个“主体间性”理论。而我们一些命题以及与命题有关的人员似乎不了解这一理论,因此不恰当地在“作文”之前加上一个“表达与交流”的标签。

还有的实验区的试卷第一部分用了诸如“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或“基础知识与运用”的标签,但从标签下面的试题来看,命题以及与命题有关的人员对“基础”或“语文基础知识”这一概念的理解很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中小学学习阶段,我们过去习惯于把语文基础知识简化为汉语言基础知识,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包括考试),所谓的基础知识,就是那些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的知识,另外再加上一些文章学的概念。从解放后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这些所谓的基础知识,其实并没有构成基础,相反,有时倒成了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束缚,学生常常为了应考而死记硬背。到本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界终于认识到,中小学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应为基本的语言积累、基本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初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方法。这里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以描述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的、默会的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形成语言能力和价值观念的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但是,对这一新的“基础知识观”,不少命题人员并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仍旧在试卷上“旧瓶装旧酒”想当然地贴陈旧性的标签。

标签:;  ;  

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不应标注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