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成果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_工作管理论文

加强科技成果管理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论文,成果转化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成果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科技成果从诞生到应用各个环节之间能彼此协调、相互衔接、有效运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充分转化。

科技成果管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它既为科研管理提供科研计划完成情况的信息,又为科技人才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科技成果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科技成果从诞生到应用各个环节之间能彼此协调、相互衔接、有效运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充分转化。当前,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科技成果管理的对象

科技成果管理对象主要有科技成果的信息交流、鉴定、登记、奖励、推广及技术市场等。其部分内容简述如下:

1.科技成果信息交流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以加速度发展,每年有大量科技成果产生,仅我国每年产生科技成果就约3万项、专利2万件。同时,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快,转化周期缩短。如果新产生的科技成果不及时推广应用,将很快被新一代科技成果所取代。于是如何使数量庞大的科技成果信息迅速集散,广而告之,使生产企业及时掌握最新成果信息,并将成果应用情况及时反馈到科研部门已成为紧迫任务。

为使科技成果信息迅速集散,首先要使科技成果有序化,其有效手段是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国外早已开展了此项工作。如美国国防技术情报中心早在70年代就建立了WUIS自动信息报告系统,收集了国防部全部保密的和民用的技术成果。该系统能快速交换正在研究中的技术信息,向国防部所有部门、政府机构及它们的合同户提供研究课题的有关信息。前苏联全苏科技情报中心自本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进行中的、已完成的科研、试验、设计等成果信息数据库,每年向国内用户提供咨询约25万次。国外在技术开发机制的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包括信息中心、信息网络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并经历了60年代建设、70年代提高、80年代系统化的过程。

2.科技成果鉴定

科技成果鉴定是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科技成果登记、奖励和推广应用的前提。通过鉴定可以对科技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科技成果鉴定的目的是: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得以客观公证的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科研部门多出成果、快出人才。

科技成果鉴定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评价科技成果的方法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等方式得到社会评价和认可,所以通过行政管理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在数量、范围上是严格控制的,并正在采取一系列确保鉴定质量的措施。

3.科技成果奖励

科技成果奖励是指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的科技成果,在符合国家已颁布的奖励条例规定的奖励条件下所授予的奖励。现在,国家科技奖励成果主要包括: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的新发现成果、新的发明成果、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科技进步成果。科技成果奖励的本质是社会对科技成果的承认,也是对科技工作者能力、水平的承认。科技成果评审过程实际上是请奖者接受竞争、比较、筛选的过程。同时,获奖科技成果还要公布于众,这也是一种社会监督。科技成果奖励无疑具有鼓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工作者攀登科技高峰的激励作用。对科技成果奖励的管理,就是要体现上述科技奖励的原则、功能、方针和政策,以使科技成果奖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4.科技成果推广

科技成果推广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因为,科技成果只有得到推广应用,才能产生效益。科技成果推广是科研与生产结合的纽带和桥梁,是科技成果管理的中心工作。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目的是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科技与经济领域,具有范围广、环节多、关系复杂的特点,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广泛性很强的工作。它既是科技行为,又是经济行为,并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看,主要由科技成果的生产、转移(交换流通与推广)、受让使用三大环节构成,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只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环节。

二、科技成果管理机制

科技成果管理是为了提高科技成果流通的效率和质量,加速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转移不是一个自发过程,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把科技成果的来源、面向、转移组成一个具有活力的系统(见图1)。从科学技术发展看,这个系统应该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递进的回路式系统。也就是说,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通过科技成果管理的信息反馈,应从新起点上继续进行新的科研,取得新的科技成果,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而科技成果管理的效益则取决于科技成果管理运行机制的效率。

图1 科技成果管理运行系统

科技成果管理机制是通过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行政机制正在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技成果管理必须适应这一新的环境特点,要不断深化认识,研究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目前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要转变观念,找准位置,工作到位

当前,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仍是搞好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关键。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既不能包打天下,又不能无所作为。而应当把握规律,找准位置,为自己工作“定位”,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推广的功能。为此,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政府部门是成果推广的主体”。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确是科技成果推广的主体。从科技成果的筛选到编制计划、动员企业和主管部门应用、投入资金、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减免税收等等,均由政府主管部门包办,可以说主管部门比应用单位还主动、还操心。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科技成果推广新机制,就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使企业和科研单位变为科技成果推广的主体,政府主管部门主要发挥引导、服务、推动和促进作用。

误区之二:“成果推广只是推广部门的事情”。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以及转化行为的性质看,它涉及科研、生产、管理、金融、法律、税收等诸多部门,绝不单是推广部门的事情。但推广部门的工作定位在哪里?推广工作延伸到什么阶段?要认真研究,找准位置。

还有,到底是“成果推广率越高越好?”还是“应大力优化项目、在成果的产业化上下功夫?”等等,均需深入研究。

在“九五”计划开始之时,政府部门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必须转变到宏观协调和强化服务上来,让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使推广工作真正形成一种自我发展、充满活力的新机制。科技成果推广必须实现动力机制的再造,真正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推向市场。院所要主动进入市场,瞄准企业的需要选题,开发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企业要主动吸收、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形成强大的科技成果推广的内在动力和市场拉力,真正做到由“要我推”变为“我要推”,实现推广主体的转变。

2.科技成果奖励工作要解决负面效应,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科技成果奖励是我国的一项国策。通过科技奖励,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壮国威、振军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科技奖励规模的扩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技奖励制度,有许多方面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应。其主要表现在:

(1)奖励项目与获奖人数的矛盾加剧。我国政府科技奖励的对象是科技成果,而绝大多数受奖的科技成果都是集体合作的产物,由于获奖人数的限制,只有少数人受奖,而大多数人被排斥在外,这样就产生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其结果是,不少科技人员不愿意搞周期长、难度大的大项目,而宁愿几个人搞小项目,造成科研工作分散化,同时也造成报奖项目异议增多,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2)获奖科技成果质量下降。随着获奖科技成果政策含金量不断增大,奖励范围不断扩大,奖励项目数量不断增多,从而产生了获奖科技成果过多、过滥的现象,而且受奖人员中掺杂了不少管理人员和技术辅助人员,使本来崇高的国家科技奖励在人们心目中贬值,奖励的激励作用也随之下降。

(3)科技成果评审的准确性问题日渐突出。在评审中,评委会组成层次越高,专家越少,通家越多。而且他们时间紧,了解成果情况很有限。另外,由于本位主义作祟,为本单位争项目、争等级,各行业、各部门、各类的科技成果获奖不平衡现象也日渐突出。而且,在具体操作上对评奖政策掌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故而出现了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不够准确的问题。

针对上述科技成果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开展有关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如“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推广工作的定位”、“新时期科技成果推广机制”、“科技奖励的问题与对策”、“科技奖励对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等等。还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并制订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及配套规定等,以使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规范。

三、培养合格的科技成果管理人才

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科技成果管理对象、机制以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担任此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1.政治素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者政治素质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科技成果管理人员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素质,即他们的价值观念、能力水平、精神状态、道德人格、以及思维方式等都应该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动力。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素:

(1)品德要素。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态度、纪律以及敬业精神。品德要素是完成政府赋予科技成果管理部门任务的保证,是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者必备的要素。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发展市场经济中带来的消极影响。

(2)价值要素。主要包括基于经济、政治利益基础上的目标追求、理想、以及参与管理的意志、动机、动力等。价值要素实际上起着支配人们的工作态度、行为准则的作用。通常所说的“干一行,爱一行”,“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内在的深层依据就在于此。

(3)知识要素。主要包括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政治信念、对社会政治现象等的具体认知。政治观点是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者对政治问题的见解;政治理论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是对社会政治现象上升到本质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的目标并甘愿为之奋斗,才能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

2.业务素质

科技成果管理,既有机关性工作,如制订法规文件、规划计划、组织协调等,又有技术性业务,如对报奖科技成果的形审和预审、对推广科技成果技术本身的了解和掌握、科技成果数据库的编制等。因而,构成工作人员的群体是分层次的,由学科专业带头人、技术骨干和技术辅助人员等组成。总体上看,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包括三个方面:

(1)专业技术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及与所负责业务有关的学科知识。特别是对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要求较高,他们要对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不仅有深刻、全面的理解,还要研究、掌握本学科的规律及发展趋势,能不断提出工作设想和政策创意等。

(2)管理知识。主要包括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的政策,如科技奖励政策、推广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管理专业知识,如规划计划管理、技术经济学、技术预测、市场预测、技术评价等。另外还应掌握一些工具性技能,如会使用计算机、懂英语等。

(3)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能力、调研能力、表达能力(特别需要有较高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概括起来说,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者需要必备的素质:一是技术知识;二是管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管理水平、管理能力、技术知识三者间的关系见图2:纵坐标代表管理能力,横坐标代表技术知识,三角形面积表示管理水平。

图2 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技术知识的关系

完成繁重的科技成果管理任务,关键是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的科技成果管理人才。目前,多数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的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特别缺少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缺少能胜任21世纪初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后备力量。所以,重视与加强跨世纪的科技成果管理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必须采取切实步骤和可行措施。

标签:;  ;  ;  ;  

加强科技成果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_工作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