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舞蹈表演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展示活动存在的,通过人体的律动,来对该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或隐匿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反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舞蹈教学旨在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进行提升的同时,又使其舞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是由于舞感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舞蹈学习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本文对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培养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舞蹈综合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职 舞蹈教学 培养 舞感
体是舞蹈的主要工具,形体动作的走位是舞蹈的主要手段,通过二者来实现对舞蹈表演者的情感以及内容的表达即舞蹈的主旨。随着舞蹈的不断进化,该艺术被多个领域所广泛关注。由于舞蹈的特有属性导致其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因此,一段成功的舞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漫长的积累和练习过程。而在传统的中职舞蹈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舞感的培养,使舞蹈教学效果往往不容乐观。为了改善这一现象,笔者将对中职舞蹈教学“舞感”的培养展开一系列的探讨。
一、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培养的现状
舞蹈是通过运动本身对个人的生活、思想感情、舞蹈气息、动作韵律、身体神态以及作品意图进行表达,从而将音乐的起伏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并使观众能够深入到舞者的内心世界,继而使双方产生情感的共鸣。近年来,舞蹈教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艺术追求、情感宣泄以及肢体动作方面,都能够发挥其特有的效能。但就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而言,往往只对就业方面的元素进行重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舞感”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不能通过舞法来有效地表达自己,使其成绩不是很乐观。另外,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是作为核心部分存在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舞感”,才能学有所获。这对于其对舞蹈的感悟、学习与理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也为学生掌握更高难度系数的舞蹈技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新课改背景下,绝大多数中职舞蹈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感”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研究多元化的舞蹈教学手段,来使学生的“舞感”得到提升,并充分挖掘出学生舞蹈的潜能,有效弥补其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舞蹈教学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二、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培养的主要策略
1.对学生感官反应的协调性、准确性和敏锐力进行重点培养
舞感是一个特定概念,是舞者在舞蹈动作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感觉,基于肢体动作的“动感”,为此,动感是舞感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职舞蹈教学往往均以职业的角度来作为教学的唯一衡量标准,这就使得舞蹈教学过于主观化,对学生的肢体动作水平和感悟力的提升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作为舞蹈的表演者,表演基础是自身拥有一个敏锐力和协调性均良好以及外部形态匀称的条件。利用科学训练基本功的形体,使学生的肢体线条得到最大程度的美化,这对于学生肢体协调性与灵活性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帮助学生有效拓展了自身的素质。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严格规范。作为舞蹈教学的中心,“舞感”对于学生的舞蹈学习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舞感”,任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对学生的感官协调性加以培养。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学生往往更注意他人的眼光,由于自身的气场不稳定,很容易受到他人眼神或叹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心神不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舞蹈训练是一个提升与延伸舞蹈表演的过程,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一种锻炼过程。在专业化、规范化的训练下,学生的舞蹈形体技术范围将得到有效拓展。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关节韧带与肌肉组织间的感受力与协调性得到提升,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感敏锐度、准确度与协调性。例如在常规的“擦地”动作的舞蹈训练中,学生如果长期练习该动作,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外开、绷脚、延伸等腿的形态的准确感觉得到深化,还能够使学生的脚尖、脚底对于地面相互关系的敏感程度得到提升。
其二,对学生感官反应的准确性加以培养。其中,准确性是指理性面对正常考试或比赛等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地放松,保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真实舞蹈水平。同时,通过大量的科学练习,学生能够对器官对外界信号的反馈进行及时的接受,更能够帮助其根据自身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反应。为此,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系统的训练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动感的准确性和训练技能,从而使其感官反应的准确性得到提升。
其三,对学生感官的敏锐力加以培养,这也是提升学生“舞感”的必经途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对学生的这些不足之处进行系统的分析,继而对教学手段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有效弥补学生的舞蹈技能掌握薄弱之处,最终实现对学生“舞感”进行全面提升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
从客观的评判标准和肢体标准出发,中职舞蹈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但这仅意味着一些客观层面的努力,并未涉及到对学生内心情感进行重点培养,制约了学生“舞感”的提升,导致其舞蹈综合素养得不到科学的发展。为了改善上述现象,在对中职学生“舞感”培养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把握。由于在舞蹈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产生的舞蹈情感也各不相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部分学生的舞蹈薄弱环节和特长环节。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的内容情感时,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注意学生眼睛的表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眼睛就是舞蹈演员心灵的窗户,透过学生的研究,任课教师将走入学生的内心真实情感世界。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注意学生面部的表情。面部表情的深入训练,能够使表情与肢体工作更加匹配,从而使学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舞感”,这对于其日后的舞蹈表演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强化提升学生的外部肢体动作表现能力
舞蹈的全部动作是舞蹈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舞者的全身心动态情况,通过舞者的手脚走位、面部的表情以及身体的摆扭等来对情感进行统一的传递。舞蹈形象构成的多种元素中,人体动作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为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要有效地融入这一教学元素,并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肢体基本功动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将养成以情带舞的习惯,那么学生也就逐渐形成了舞蹈素养。在舞蹈表现中,舞者外部肢体动作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舞蹈的动态与动率。而在舞蹈表演中,肢体动作是作为一种外部表现形式存在的,在舞蹈教学等多方面均发挥了其重要意义。为此,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要基于提升学生外部肢体动作的表现能力。任课教师要根据不断总结的教育经验以及新课改教学标准,培养学生的外部肢体动作表现能力,将其作为“舞感”培养的基础,对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特长进行深度把握,从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其一,任课教师要对学生基本功的形体训练进行强化。在舞蹈表演中,基础上的功夫能够对表演最终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训练学生基础功夫的同时,学生的外部肢体动作的灵活性将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舞蹈素质培养极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肢体训练的要求。其二,针对于舞蹈外部肢体动作中高难度的动作训练,任课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由于舞蹈训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就需要学生对舞蹈学习结果进行不断的感悟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要求较高的动作标准进行掌握。与此同时,高难度的动作训练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舞感”,因此,任课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时间来对学生实施训练。其三,在训练学生的外部形体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对训练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学生能够适当地得到身心的休息以及放松,这对学生“舞感”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4.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舞蹈与音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音乐能够为舞蹈提供铺垫,从而起到强化和净化作品的作用,而舞蹈动作的创作也离不开音乐。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在于它们都能够对作品感情进行直接表达,区别在于音乐表达感情的方式较为抽象,不会重叠干扰舞蹈表达,具有进一步烘托的效果。尤其是舞蹈生命力的升华有赖于抒情性的音乐。为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舞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塑造出一个舞者的舞魂。
5.对学生的舞蹈悟性进行培养
学生的舞蹈悟性能够直接影响舞蹈教学质量。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舞蹈作品的长期欣赏观看,并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自身养成用心领悟舞蹈内涵的习惯,从而帮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中。例如,在对《荞麦花开》这一舞蹈作品进行欣赏时,要将该舞蹈的内容即彝族姑娘的成长过程表现出来。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各时期彝族姑娘成长的不同特点,再加之辅助音乐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生活体验,还能够帮助其进一步感悟音乐,从而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舞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发挥了其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地把握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并认真培养学生感官反应的协调性、准确性和敏锐力。由于良好的“舞感”形成能够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任课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与督促,使学生对外部肢体动作表现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不断规范其舞蹈动作,从而使中职学生的“舞感”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的舞蹈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俊妃 刍议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4),108-108。
[2]王冉 舞蹈教学的基本思路[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1),62-64。
[3]马丽丽 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感”[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1,(7),93-94。
[4]刘阳 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5),123-124。
[5]孟丽君 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5,(16),264。
[6]房杨洋 以情感培养兴趣——舞蹈教学实践的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40-41。
论文作者:才项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舞蹈论文; 学生论文; 动作论文; 中职论文; 肢体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