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价值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索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是过去近一个世纪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 的核心问题,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就是这种探索和实践的产物。应该看到,它的价值取向 在某些维度上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其借鉴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可低估。
一、论析的逻辑起点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目标的一种理论和思潮,“ 发挥市场作用而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性质”(注:Wlodzimierz E.Brus,Kazimierz H.Laski,1991,From Marx to the Market:Socialism in Search of an Economic
Syst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32.)是其本质规定。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经 过了三个显著的时期:30年代兰格模式的形成时期;60-70年代苏东国家在计划经济内 引入市场机制的时期;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在“市场机制中性论”和“联姻论” 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市场为主导机制”的当代新形态时期。这三个显著时期又可划分为 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市场社会主义者认识到不能使用实物单位进行经济计算,而必须 求助于价值符号。第二阶段,市场社会主义者认识到为了确定商品准确的价格,应当使 用计算机来求解复杂的方程。第三阶段,市场社会主义者主张引入市场,用竞争的办法 解决经济的平衡问题。这一阶段的成果集中体现为30年代形成的著名的兰格—勒纳—泰 勒模式(以下简称兰格模式)。兰格模式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消费品和劳动市场可 以是自由的,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因而不存在生产资料市场,但可以由中央计划机构 根据“试错法”,模拟市场决定产品的价格。市场机制是可以同所有制相分离的、独立 的、中性的资源和配置工具。兰格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事实本身不决定分配消费品 和分配人民各种职业的制度,也不决定指导商品生产的原则。”(注:奥斯卡·兰格: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经过一系列“错了 再试”的程序,中央计划当局最终能制定出一套不仅使一种产品而且使所有产品供求都 相等的“均衡价格”体系。由于中央计划机构对整个经济体制动态的了解要比私人企业 广泛得多,所以,中央计划机构通过“试错法”实现的经济均衡,比真正的市场调节要 快得多。第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市场化的理论与实 践。虽然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由于经济和政治上的种种原因而失败了,但是, 我们不应当因此而否定这一阶段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一阶 段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奠定了当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第五个阶段,市场社 会主义者认为,从苏联和东欧改革失败的经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在市场社会主 义中,市场机制应当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使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 关键又在于产权制度。第五代市场社会主义者的核心观点是:产权制度是一种工具而不 是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在自我实现和福利、政治影响与社会地位方面获得更多平等 的机会,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民主、平等和自由,为此,必须寻求一种既不同于资 本主义私有制又不同于传统公有制的产权制度,使市场机制的效率与社会主义的平等结 合起来,这是市场社会主义获得成功的基础。从这一认识出发,第五代市场社会主义者 在企业所有制形式的设计上想了许多新的办法,目的既是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 时又能够摆脱私有制的影响,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按照罗默的说法,第五个阶段 应当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后阶段,因为,在市场问题上,社会主义已经做出了所有 可能的“让步”,不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制是这种让步的最后界限。
由于市场社会主义价值的客观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社会主义非但没有因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而销声匿迹,反而成为西方左翼理论家们的热门话题,在欧美掀 起了新的讨论热潮。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主要是在对马克思的市场观、对传统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四个反思、 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形成的。国内自1985年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蔡声宁等撰写的《社 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专著以来,一批关于西方市 场社会主义研究的著作和文章纷纷问世。如余文烈的《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 问题”》等论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研究成果对市场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 探索,突破了以往的僵化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 完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何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西方市场社会 主义新的时代特征及其本质?如何辩证地看待其历史价值?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从新的视 角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由此,我认为市场社会主义价值研究必须坚持以其历史发展及其价值运动的基本走向 为宏观主线;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进趋势为思考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实践经验教训为考察对象这三种视角合维的思路,在严肃而科学地考察当代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基础上,揭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新的价值特征、本质、地位 和作用;分析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实践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探 讨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价值的构成要素、价值整合及其启示作用;挖掘西方市场社会主义 理论的历史价值;预测21世纪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
二、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
就目前的研究视界来看,国外学者探寻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的方法论特点是:把 资源配置方式从社会制度中剥离或抽象出来,即把计划机制或市场机制排除出社会主义 或资本主义本质规定性之外,依此来确立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模式。具体来看有:
第一,英国代表性的观点:一是W·布鲁斯在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1987)中的表述是:“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 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 和资本市场)规律。”二是埃斯特林和格兰德在其主编的《市场社会主义》(1989)中集 中地反映了当代英国市场社会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希望证明市场是能够用来实现社会 主义的目的的。运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指的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 理念。
第二,美国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罗默和巴德汉在其主编的论文集《市场社会主义:当 前辩论》(1993)中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它在许多方面是资本主义和 已被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义的混合物。”二是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主席林德布洛基在其《政 治与市场》(1992)一书中,基于对生产的两种最终的控制形式即消费者偏好或政府偏好 ,主要是以消费者主权和生产主权作为划分的标准,从而把市场社会主义界定为公有制 加消费者偏好的混合性市场导向制度,亦即市场趋向的社会主义。三是经济学家格雷戈 里和斯图尔特在其《比较经济体制学》(1985)一书中,按照决策结构、信息和调节机制 、财产所有权和激励机制四个标准把市场社会主义界定为:“市场社会主义——以生产 要素的公共所有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 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价值目标。”
第三,法国代表性的观点:M·拉文在1990年对匈牙利《经济学学报》向苏联和东欧问 题的世界著名学家所提问题时提出:“市场社会主义应当既保持社会主义免受市场资本 主义所固有的不良的再分配效果的影响,又保留了社会主义的一些“社会主义价值观。 ”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一般把市场社会主义视为既区别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资本主 义”,又区别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一种独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尽 管如此,市场社会主义仍是一个有狭义(强调市场)和广义(强调劳动者民主)之分的概念 ,因而任何主张或赞同公有制经济可以引入市场和发扬劳动者民主的观点,都可以被纳 入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的内涵中来。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应涵盖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社 会主义国家运用市场机制而形成的理论和模式;它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有着 极大的差别,因而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体制的巨大冲击;二是针对资本主义 国家而提出的一些“替代”理论和模式;它既反对“市场资本主义”,又反对“计划社 会主义”,也反对“民主社会主义”。
以上分析可以表征出对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的具体诠释:一是指主张社会主义和 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市场经济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理论。因为“供求市场力量的自发 作用不是资本主义配置模式的必要特征,这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注:霍尔索夫 斯基:《经济体制分析与比较》,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二是指在生产资料公 有制和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建立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三是以市场导向型的 资源配置方式起基础或主导作用,把市场作为实现公平竞争、最优效率、公平分配和实 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四是必须体现市场所诉诸的福利、公平、民主和自由的价值;在促 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要比民主社会主义价值域更宽广。
三、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运动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对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运动做出 了内在规约。主体的选择性又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为前提,选择是在既定社会历史条件 下的选择,是在客观可能的时空条件下的选择,它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市场社会主义价 值运动的合理性就体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统一上。同时,我 们还应看到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理论形态上看, 20世纪市场社会主义价值运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可行性”到“二元机制论”、从“二 元机制论”到“中性机制论”、从“中性机制论”到“联姻论”、从“联姻论”到“市 场主导机制论”,再到“产权制度论”这样几个发展过程。兰格模式的重要价值在于把 市场关系和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总体上讲,这种模式是二元运行机制。 因此,它的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兰格只是假定社会主义企业家在纯竞争市场 上的实际行为与私人企业完全相同,公有制的建立可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和社会福 利的最大化,并使外部成本内在化,因此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至于如何实现这种假定 ,兰格未能提出一种微观动力基础理论。从20世纪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 ,市场社会主义在探寻社会主义与市场结合机制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前南斯拉夫是在东 欧各国中最早开始进行经济改革的,其自治的社会主义模式一开始就把所有制或企业制 度的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问题。匈牙利在20世纪60年代末实行的新经济机制实际上 是一种含有市场调节手段的计划经济的分权模式,它与主要依赖中央计划当局决策的兰 格模式的区别在于:赋予企业以更多的市场型的自我调研机制,即用价格、盈利性和商 业合同来确定生产什么以及谁购买这些东西。但是,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对市场社会主 义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这些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未能解决对于企业的激 励和约束问题以及要素市场的形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我认为这是市场社会主义实 践在这两个国家失败的经济原因。当然,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市场社会主义实验的失 败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和文化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这里 就不打算展开讨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要素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企业制度能否作 为价值客体的要素满足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存和发展,是关系到市场社会主义价值能否 实现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四、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活动就其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而言,本质上是一 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 体的价值关系和其他关系。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指人的生存关系,生存关系 可以区分为生存与体验、生产与消费、认识与价值等等不同侧面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 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与认识关系则是生存关系的两极:价值关 系是主体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即利用与被利用关系,也就是说,主 体按照自身需要实际的占有与享用客体,表现为客体趋向主体的运动。市场社会主义者 认为,从结构上看,市场社会主义是由“市场”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社会主义”和“市场”两者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市场”是“市场社会主义”理 论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它既是一种信息体系,又是一种激励制度。“‘市场’围绕其 自身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利益和服务而体现出它内在的善恶准则。”(注:David L.
Miller,1990,Market,State,and Community: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Market
Socialism,Clarendon Press.P74.)从价值学上看,“社会主义”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价 值主体,“市场”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价值客体,“市场”作为客体满足“社会主义 ”这一主体的目的和需要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意义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两者之间 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的主张用最概括的语言来表述就是 :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看做是 一种目的状态理论,将市场则视为程序性制度。既然市场只是一种程序性制度而与任何 实质性的目的状态无必然联系,它就可以被作为一种手段来运用于任何目的,它可以为 资本主义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市场”与“社会主义”是可以兼容的 ,“市场社会主义”正是“市场”与“社会主义”的价值整合。
五、市场社会主义的新的价值特征
市场社会主义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过程中所形 成的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社会主义价值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扩展 到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政治和社会文化领域。他们在建构市场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时候, 已经把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如在埃斯特林和格兰德主编的《市 场社会主义》论文集中,彼得·阿贝尔、格兰德和米勒就特别明确地探讨了市场社会主 义所诉诸的价值——福利、公民、民主和自由等问题。作为英国市场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之一的米勒,更是在他的著作和参与编写的论文集中,大量地集中地探讨了市场与公平 的关系。他明确地说,他为市场辩护所诉诸的价值就是福利、民主和自由。由此可见,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价值在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变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其文化价 值特征是:价值观念上的时代性,理论上的综合性,行为取向上的改良性,价值理念上 的理想性,价值取向上的市场性等;其构想的政治价值特征是: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和权 威化的法律制度;其构想的经济价值特征是:多元化、分散化的产权制度;自主化、法 人化的企业制度;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等。因此,我认为只有结合市场社会主义 所面临的新时代背景,集中分析上述新的价值特征,才能进一步揭示市场社会主义价值 的本质。
六、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价值
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价值是判断市场社会主义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据。理性地看 ,市场社会主义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上的粗糙性和实践上的 理想性等重大缺陷。但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市场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途径、条件、规律等 问题的探索,在某些方面又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所验证,由此证明其对社会 主义国家市场取向的改革所具有的借鉴价值。我认为这种借鉴价值的研究一方面要分析 市场社会主义者在求解市场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另一方面要 结合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所起到的积极影响,探寻 市场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所具有的借鉴价值。 应该说,市场社会主义者所提出的“经济机制中性论”、“市场主导机制论”和“市场 联姻论”等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某些维度上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 如他们在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永远比资本主义公正”、“社会 主义必须现代化”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涵义上,提出“平等目标论”、“自 由目标论”和“综合目标论”的观点;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问题上,认为积极利 用市场是现阶段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条最佳途径,等等。正如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研究者贝尔金等人所说,“虽然正统的资本主义守护者宣称,如果没有生产资料的私有 制,人类永远无法获取市场的经济利益,但是市场社会主义者仍然深信,在公有制条件 下走市场社会主义道路,即可以获取市场利益,又能够坚守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 并且,它的生存能力会日益增强。”(注:David Belkin,Frank Roosevelt,1994,Why
Market Socialism?Voices from Dissent,M.E.Sharpe.P247.)因此,从当代西方市场社 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目的出发,我认定其仍然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由于市 场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时,西方社会对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感到过于遥 远,而在思考中期计划时,作为对不公正、不平等、不平衡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替代 形式,是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之前,纠正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的过渡性阶段。因此,忽 视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价值同夸大其借鉴价值一样,都与对市场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的 忘却有关。进一步说,如果把市场社会主义的理念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去 追求,那就会犯原则性的错误。
七、必要的余论
在市场社会主义价值运动的历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价值关系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 这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主体)、市场(价值客体)之间的相互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和满足 的发生和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生 长在中国这块特殊土壤里的“市场社会主义”。尽管它无论是在其逻辑起点上,还是在 其内容和性质上都有别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借鉴西方市场社会主义 的价值成果,也并不妨碍它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生长提供某种价值导向。世界 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互相借鉴,必须与时俱进,这是其内生的必然逻辑。
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实 践中的成功结合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困境中发生的,是人类的伟大壮举。 从宽泛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市场社会主义”。因此,研究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之间的有机结合,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信念,对于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本质规定上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不同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波折 的历史和空幻的特征想对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就卓著,展现勃勃生机。”(注 :余文烈:《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110页。)反映在发 展变化上,仅以2001年为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亿元人民币, 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 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 成熟,中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而且要在本世纪头二 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与 市场社会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上讲,已自成体系;从实践 上看,是当代“在最有效的经济体系内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一条可行的道路”(注:F.罗斯福特:《马克思与市场社会主义》,《争鸣》1992年秋季号,第811页。)。
由此可见,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价值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把形而上研究与形而下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历史分析与现实的逻辑分析紧密结合起来 ,把共性分析与个性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正向研究与负向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 学科相关理论的整合及理论研究者的联手合作,以期探寻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的 合理内核及其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