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三维分析_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三维分析_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三维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文化建设论文,经验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3)10-0037-05

一般地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通过自觉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即经过了人的创造,不再是纯粹自然的东西,就成了文化;狭义的文化是特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即由思想理论、宣传教育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构成的领域。本文论及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文化理解,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相关联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化建设,认识到文化在党、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团结最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和分析社会文化现象,探索先进文化建设规律,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殓: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文化发展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重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多维度审视和考察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历史经验将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并重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于奋斗的不竭动力,而且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我们党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并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2]

1.文化继承——夯实文化建设内在基础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凝结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进一步地说先进文化内在地包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许多珍贵品,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13]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小康社会、和谐理念等,都滥觞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极倡导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领导和发展“二为”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时期,领导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让全体中国人民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运用,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用中国人民习惯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来阐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体系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融合,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历史告诉我们,脱离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谈马克思主义是空洞的,并且是教条的,会使党的事业遭受挫折。因此,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3]来表现,并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2.文化创新——体现文化建设时代特征

(1)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文化发展也是如此,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的新文化,是在承继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中华传统文化大多产生于封建社会,必然留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和封建糟粕,我们只能用批判的精神对待文化遗产,其目的就在于吸收这些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果,从而创造新文化,做到述而有作,“述”是传承,“作”是创造、创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清理古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的必要条件;但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3]这就要求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中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认识到文化建设的辩证内容即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发展自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辩证形式即是波浪式的前进,不能遇到曲折就停滞不前。对待民族文化,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勇于对各种文化遗产进行反思和扬弃。

(2)文化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毛泽东指出:“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3]我们今天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事业,只能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文化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必然要求是创新的文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思想文化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3.传承与创新中的文化建设新形态

(1)文化发展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这是我们拥有民族自豪感、满足感、认同感的原因所在。继续坚持党90多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文化建设基本经验,文化建设坚持体现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因而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一定的历史文化成果必然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为文化主体的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存在局限性,所以文化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前进而前进,做到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5]

(2)文化建设与推陈出新。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上,我党始终重视将优秀历史文化成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化、公式化的倾向。同时党重视发挥重要节庆和纪念日的作用:将富有民族特色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融入现代生活中,让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从而保护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我党十分注重丰富戏剧、儿童剧、文学、歌舞、相声、小品等文化表现形式,将原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动漫、动画、游戏、电视、电影等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相互间的文化交流。

(3)抵制和反对错误文化思潮。“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6]但近年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如何对待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等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就其本质来看,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置历史事实于不顾,颠覆传统,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选择性地截取某些历史片段,丑化和歪曲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和歪曲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割断党领导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全部历史,把党在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失误和错误无限夸大,妖魔化革命领袖,实质就是否定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实践。历史虚无主义会造成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的思想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历史,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并坚决抵制。

二、文化独立与文化开放相统一

综观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过程,是文化开放与文化独立辩证统一的过程。文化开放与文化独立的辩证统一正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党立足民族文化,同时观照世界文化发展大势,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壮大中国文化。

1.文化开放——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繁荣

(1)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批判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吸收了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借鉴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承接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过去那种地方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7]我们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是必然要求我们建设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能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同时,近代世界文化注重民主政治、法制观念等,这些也都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有着共同的契合点,使得我国文化开放有现实可能性。

(2)文化开放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8]历史和现实证明,社会主义要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势,就要做到摒弃文化自卑和文化自满的心态,自觉地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文化建设在交流的过程中吐故纳新、取长补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2.文化独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坚持文化独立是总结我党领导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必然结论。回顾党的历史,在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初期,党内曾出现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不顾中国革命实际,武断地推行“城市中心论”,教条主义、“洋八股”盛行,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毛泽东同志对此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执政初期也曾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不顾国情和实际,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波折,甚至使党的事业陷入危险境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社会主义事业重新走上了正确轨道。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对于外来文化无论是对其文化内容还是对其宣传方式都必须从我们自身实际出发。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实质上是企图借经济全球化,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损害我国的主权和尊严。在群雄环伺的状况下,如果我们不坚持文化独立,任由西方传播和推行他们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就会被西方“分化”、“西化”,成为他们的附庸。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2)文化独立确保我国文化安全。当今世界并没有消除民族差别和民族冲突,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文化独立是国家民族自立的一个重要象征。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交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由此而来的文化交锋和文化渗透。因此,文化开放过程中,在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民族优秀文化空间被挤压、舞台和阵地被占领、主流影响被削弱。切实维护文化主权,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壮大我国文化实力。要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向国际社会宣示我国价值理念,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和谐的形象,以利于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增强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3.开放与独立中的文化建设新面貌

(1)文化开放,博采众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开放,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吸取有益成分、取长补短。列宁曾说过:“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16]文化开放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对糟粕的东西则应剔除,不能学。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东西时,当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9]我们党以开放的姿态观照世界大势,注重与不同文化之间开展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壮大自身。同时坚持尊重、保护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2)强化文化主权意识。文化独立是文化开放的前提。综观人类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克服艰难险阻而生生不息,就在于我们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立足民族,立足本土,“学习外国,必须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进行认真鉴别。对什么东西可以学,什么东西不能学,要做到心里有数。对可以学的东西,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不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更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步”。[4]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是同革命、建设和现代化实际相结合,采用生动活泼新鲜的形式来表现,不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基本理论观点。虽然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为我们吸收他国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但我们也应意识到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我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因此,“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保持和不断培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0]

三、弘扬主旋律与倡导多样性相协调

文化建设要确保弘扬主旋律与倡导多样性协同并进,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为核心的主旋律,能防止人们思想意识领域出现偏差。同时倡导多种文化共同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多重需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弘扬主旋律——保证文化建设正确航向

(1)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毛泽东同志指出:“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明确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强调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取得新民主主义文化胜利的重要保证。“真正的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11]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不能离开党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正确的舆论引导,利国利民,所以弘扬主旋律,就要坚持党对文化宣传阵地的领导和管理,确保新闻舆论正确导向,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自觉践行时代主旋律。“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2]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就保证了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2)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的一切主张和一切工作,都是以确立人民主体地位为原则的,都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解决的第一位问题即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1956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续坚持并丰富发展了《讲话》精神,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13]“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13]号召文化工作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江泽民同志提出:“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4]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15]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把握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既坚持文化建设内容上的先进性,坚持文化建设形式上的丰富性,又坚持文化建设目标上的人民性。

2.倡导多样性——促使文化建设繁荣兴旺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同自然界保持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创造的文化生态本原也呈现出多样性。单就我国来说,从历史的纵向坐标来看,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导致不同文化的出现。由各个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文化同时存在着。从现实看,我国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生态环境。每个民族由于自己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这些差异就构成了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多样性文化。所以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认为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13]

(2)文化建设要倡导多样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使文化更好地为革命、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服务,毛泽东主张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中国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3]使文化工作满足农、工、兵、商等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从而调动全体人民参与革命、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就把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作为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确定下来。改革开放后,我国就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那么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也要体现相应的经济基础。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局面也必然是在突出主旋律的基础上倡导多种文化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文化主体的需求。倡导多样性不仅指文化内容的多样,还指文化传播手段、文化建设形式的多样。在今天,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要想做到人与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就要允许多种多样的文化共同发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样才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和谐发展。

3.坚持一元引领与倡导多样性的文化建设新生态

(1)坚持一元引领多样性。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满足程度的评价,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受自身利益需求的影响。同时,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有着共通之处,即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处于灵魂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的是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一元”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7]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精髓意义,必须加强这一体系的导向功能,引领繁杂多样的社会思潮。但这种引领并不是要取代日益多样的社会思潮,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反对和抵制各种怀疑、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错误言行;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让昂扬向上的思想观念占领主阵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倡导多样性,就是要树立和而不同理念,对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思想予以支持和褒奖,营造尊重差异、宽松和谐氛围,激发文化领域的创造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坚定不移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人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这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同时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党领导文化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必须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人民是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和依靠主体。只有站稳人民立场,使文化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深受人民欢迎,对社会影响深刻的优秀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对文化创作生产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氛围,就没有生机盎然、春色满园的景象;没有解放思想、自由和谐的研究环境,就没有硕果累累、名家辈出的学术土壤。因此,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提倡不同品种和生态的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最大限度地焕发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同时,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要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党的基本经验不动摇,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文化建设,迎接中华民族又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标签:;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三维分析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