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校本课程的生长点促师生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长点论文,师生论文,校本课程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1月我们就开始着手师生共同开发“规范语言运用品味语言魅力——对粤方言应用现状的探讨”(以下简称“粤方言探讨”)的校本课程。经过几个阶段的努力,该校本课程已初具规模。师生的共同实践,终使这个校本课程焕发出了自己的生命色彩。作为参与这个校本课程的教师,我们希望能借“粤方言探讨”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除让它凸现区域校本课程的特色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不断生发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品味语言的特殊魅力,在希望帮助学生补充国家课程的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各自的能力。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体现了如下特点:
学生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的设立应体现出学生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它应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粤方言探讨”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对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基础上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拓展,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原则。由于广东地区多使用粤方言,学生的书面语表达容易受口语的影响,目前我们学生的作文,不少是先用粤语构建,再转为普通话,这种间隔转换使语感较差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书面表达有较大的差距,故以规范语言作为思想的中介提高规范的书面语的表达能力,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且努力想去做的。
为了更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强调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如参与课题选择,参与教材编写,参与课程教与学,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再开发,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我们以学生在生活用语、作文用语、报刊语言、网络语言、广告语言、影视语言等几个他们能触及的并且感兴趣的方面搜集来的语言素材作为基础,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进一步地对其进行分析归类整合,让校本课程不断地呈现出它的生长点,让这些生长点带动他们不断地去研究探讨。
在课程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以学生为本位,学生参与全过程而构建的校本课程,更能令学生主动去学习,他们的学习表现会更佳,他们的收益也更大。学生从不知怎样搜集素材,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素材再到自己深入探讨,这之间没有学习动力是绝对完不成的。比如在“广告专题”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了广告语言的独特之处,他们往往会就一个广告作反复的分析,探讨它的特色,探讨它语言的魅力。结果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从手中搜集到的广告谈到记忆中的精彩广告语言,课后还是意犹未尽,到处关注各种广告信息,希望能从中挖掘语言的奇特之处,甚至自己也动笔为某个产品撰写广告词。这就是由于强烈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持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学生终于从“能学”“想学”走向“会学”和“坚持学”,学生的发展变化使校本课程具有了更大的意义,也有了更多的生长点,这些反过来又促使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促使了教师能力的提升。
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
对学生而言,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是明显的。从开始的素材搜集阶段到素材的分析整合阶段再到校本课程的实践阶段(现在已经过两轮实践,第三轮于2007年九月进行),学生也从第一批的“打江山”到第二批继续延伸探讨到第三批专题深入。不同阶段的不同学生为“粤方言探讨”的校本课程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元素也促使着该校本课程有新的生长点,反过来又促使这些不同阶段的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课程的准备阶段,我们三位指导老师与第一批参与课程开发的十来位学生促膝相谈,和他们一起找出他们及周围同学感兴趣的有关“粤方言探讨”的几个子课题。学生很快敏锐地提出了好几个研究方向,后来在师生的再次审度下确定了以下五个子课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切口:作文中使用粤方言现象研究;日常谈话中使用粤方言现象研究;网络语言中使用粤方言现象研究;广告语言中使用粤方言现象研究;影视语言中使用粤方言现象研究。在搜集素材的具体活动中,他们小组分工合作,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老师一起探讨,不断发现素材中的价值点……在准备阶段中他们就开始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与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虽然之间有困难有挫折,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在校本课程的实践阶段,我们鼓励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组织课堂,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由于之前的搜集整合工作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所以他们对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方向也有了更多的底气。在第一轮的实践课上,每一个专题都由三人小组负责,他们就自己搜集到的素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整合,再和老师商量以怎样的课堂形式展示。这一切的活动,老师都退到幕后,都是由学生自己来设计教学形式,展开课堂教学。如对作文中使用粤方言现象的子课题的分析,最后以“做粤方言病句的‘医生’”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在上课之前还特地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在口语和作文中使用粤方言的现象,并让被调查的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问题所在。这些可贵的第一手材料让同学们分析问题起来更有针对性。在课堂上小老师就自己从同学作文中搜集到粤方言病句为材料,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其他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同学试着给它们的病因进行分类。在他们搜集素材和课堂实践中,学生不断发现由于粤方言造成书面语言表达错误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如一些方言介词造成的错误、方言语序造成的错误、方言口语直接变成书面语现象问题……学生在自己和他人的作文中找出了粤方言在作文中的典型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在小老师的指引下也逐渐发现自己在作文中语言不规范,粤方言和书面语交杂的现象,提高了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有了理性的目光,就懂得在以后的作文中有意识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同学们的每个见地就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生长点,它促使同学们更积极地分析语言现象,也促使他们更自觉地扩大自己的搜集视野。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作文素材搜集扩展到对报纸杂志上的常用语的分析。我们欣喜地发现,他们例子搜集越来越典型,对例子的分析也越来越精当。
在“‘广味’与‘京味’对对碰”的子课题研究中,同学们开始从对语言的规范化的分析提升到对语言魅力的品味阶段。同学们从《汉武大帝》和《大话西游》的影视片段中搜集到的素材起到了以管窥豹的作用。在同学们深入分析中,他们终于体会到,在影视作品中,乍一看,粤语对白和普通话对白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可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细细品味,两种对白的表达效果竟有着较大的不同。影视小组成员肖智斌同学在分析中还指出,“比如普通话对白的‘扑到’、“飞窜进了’这些词语,不仅仅只是说到达了某个地方,还突出了敌军行动的迅猛和情况的危急,远比粤语对白表达效果来得生动、逼真和深刻。而一段出自《大话西游》中的普通话版本与粤语版本的表达就大有嚼头:
“商人:他哪儿来的?
唐僧:印度来的。
商人:印度?怎么没听过?我们明天还要赶路你们睡那边吧!”
而粤语版本:
“商:佢守边度嘎?
唐:守印度。
商:印度?未听过嘅?我地听日仲要赶路,你地瞓果边。”
对话中的“边度”和“印度”不仅很自然地衔接上,又充分体现了对话者的幽默、机智,这是它在普通话版本中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它正是利用了方言语言中的谐音特色。
同学们在一次一次的分析中充分地领略到了两种语言的独到魅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很好的生长点,它促进了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提高。
“粤方言探讨”的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践,它所经历的一次次活动中更让参与的同学学会学习、合作、探究。在学习的变革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过程,探究学习则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归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发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不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读写能力是技能性的,光懂得道理和知识不行,还是要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学习时间不必局限在课堂。同学们课后搜集材料,互相之间的探讨,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课堂上同学们的组织,让自己设计的活动引起其他学生的参与欲望,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这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能力的无形提升
虽然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是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学生能力得以更大的提升,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教化和合理引导的,所以教师的发展也就成了课程开发的首要条件。从校本课程的开发角度来看,“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可见教师就是课程改革校本开发的先行者。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做到想同学们之所想,并且要结合学生实际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因为校本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课程,只有学生欢迎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学生能理解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在现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以下种种情况,教师是被动参与课程改革,被动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在开发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的无视。校本课程的出台往往是学校单方面闭门造车的结果,通常是教师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于是校本课程蜕变为师本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不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就是老师本身的自我提升意识也会降低。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校本课程更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如,在我们校本课程开发之初要设立研究的子方向时,教师不仅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平等协商的态度和同学一起探讨,而且在确定了研究方向的同时,教师更要积极着手准备。有关广告用语、网络用语、影视文学等方面所涉及到的知识,不是只靠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就能应付的,教师的功课更要做在前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才能运筹帷幄。
除此之外,课堂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创新便成为新课程发展中的重头戏。它要求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和改变长期形成的传授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视听教学法等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如要求教师扮演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的角色,从“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在“粤方言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站在学生背后指导他们搜集素材、对素材的分析整合的工作。虽然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没有代替学生的发现所得,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去探讨、去发现;在课程实践阶段,虽然整个课堂看起来都是由小老师在组织,但一节节课的组织并不是无序的,忙乱的,而是教师已预先作好必要的安排,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的设计,每个专题之间有一定的层次过渡。建立在教师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小老师商量探讨每一节课的具体安排,让学生设计更有效的课堂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关键是使小老师更有信心组织课堂,也使所有参与的学生能够持久地参与学习过程。我们知道老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需要彼此沟通,积极配合的。对某些问题的探讨,教师其实也是一名学员,他也可直接参与其中,引发讨论的热点,这些都是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的。
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就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教师与学生,找回他们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这个“粤方言探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及再开发和再实施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这种师生之间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也更突出了,但我们更可以说正是借校本课程的持续生长,反过来促使师生能力的共同提升,共同实现了新课程中建构师生互动的、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