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_农民论文

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_农民论文

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基本思路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之后,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入了全面推进的轨道。连续两年的“文明之春”活动有声有色,“学决议、见行动、争先进、比贡献”活动轰轰烈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步步深入,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及文明户活动生机勃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的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为了推动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省委的要求,结合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我们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抓住根本,突出重点;找准载体,形成氛围;强化管理,务求实效。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加强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各地方普遍成立了以党委一把手为主任,以行政一把手为第一副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基本健全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办事机构,不少地市和县区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开始签订责任状并进行年度考核,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是: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文明委负总责,各级党委宣传部牵头,各级农工委配合。各级党委要把农村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特别是各地、县委,要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当前,尤其要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各级文明委都要根据党委的部署制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各级党委宣传部要会同农工委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

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主要是完善工作机制、督查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工作机制上,要上下贯通、齐抓共管。地(市)、县(区)委要有专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办事机构,乡镇要配备专职人员,农村要在支部中确定一名具体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员。党政各部门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职能,负责抓好各自所应承担的工作。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退伍军人、回乡居住的离退休干部、农民企业家和知识青年的骨干作用和劳动作用。在督查机制上,关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比考核体系。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努力做到检查、考核、评比的公平公正,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督查制度。在激励机制上,关键是要严格奖惩。要把领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作为考核和使用地、县、乡、村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对于领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政绩突出的干部,要同领导经济建设政绩突出一样予以重用;对于完不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干部,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而且要追究责任。对于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被评为文明村镇和文明户的,要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

二、抓住根本,突出重点

所谓抓住根本,就是要抓住提高农民素质这一根本。这是重中之重,涉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所在。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当前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在抓住“根本”的同时突出解决好破除陈规陋习、改进村风民风、整治村容村貌三个重点。

提高农民素质,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民。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精神支柱。这些年来,在对农民进行理论教育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确实还不够广泛,不够深入。当前,要着重继续做好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工作,引导农民群众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搞好建设;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二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要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育方法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特点,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农民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要建立健全乡镇文化活动站,村文化活动室,结合节庆日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给农民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三要继续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一定的文化是接受其它教育的基础。要努力抓好农村中小学教育,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要继续抓好农村的扫盲工作,实现“九五”期间在农村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四要大力加强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教育,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其脱贫致富的能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方面要发挥县以上科研究专业机构和管理机关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农村进行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要对农民群众进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教育,使农民群众逐步学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回避市场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既能够依法办事,又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破除陈规陋习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我们要着重刹住求神问卜、打卦算命的迷信风,婚丧节庆大操大办的浪费风和影响社会稳定、滋长歪风邪气的赌博风。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陈规陋习绝不简单是一个生活习惯的问题,而是千百年来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的习俗;绝不能视之为无关轻重的小事,而必须看到其对生产和生活的腐蚀和危害作用。广大干部群众对这些陈规陋习早已深恶痛绝,要求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破除。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要求,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把破除陈规陋习作为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加以突破。要继续提倡和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改进村风民风,关键是要整治农村社会治安,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当前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因此而拥护党和政府的政策。但也必须看到,在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社会风气还存在不少问题,偷盗、抢劫、诈骗、甚至凶杀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恶势力称霸一方、蔑视政府、欺凌百姓、为所欲为,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干扰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共产党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绝不能允许这些恶势力胡作非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大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重点打击那些称霸一方、欺压百姓的村霸、路霸,给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在兴文化、正风气、抓法制、定规范上下功夫,通过制定并严格实行村规民约等有效形式,逐步改进村风民风。

整治村容村貌,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农村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整治村容村貌,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经济发展快,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可以高起点、高标准,如我们这次参观的东四义村、巴公二村、南山村就是这样的典型。经济实力相对弱的村,整治上不一定高投入,但是也可以靠组织群众,大搞村庄的绿化、净化,保持村内的公共卫生良好、村民院落干净整洁,这次参观的长治市安城村就是这种类型。即使是贫困村,也要讲卫生,讲整洁,也有一个因地制宜整治村容村貌的问题。

三、找准载体,形成氛围

载体就是活动形式。所谓找准载体,就是要寻找对广大农民群众既有吸引力,又有约束力,既便于群众参加,又确实能发挥作用、产生效果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方式。就目前农村的情况看,家庭既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单位。因此,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更要着重以家庭为单位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在这方面,十多年来,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有的叫“五进家活动”,有的叫“农家社会主义大院竞赛活动”,有的叫“十朵小红花活动”,有的叫“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虽然叫法不一,内容也有差异,但各种活动在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实践的深入,对这些活动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更符合农村当前的实际。这既是经过实践比较得出的认识,也是去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倡导的活动形式。因此,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优点是:其一,这项活动符合农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现实情况,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紧扭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导向性;其二,这项活动以脱贫致富、实现小康为中心,活动的内容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吸引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其三,这项活动形式简便易行,既便于操作,也便于监督,容易形成社会舆论的压力,促使人们向高标准看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从晋城市泽州县、长治市郊区、大同市南郊区、运城地区临猗县、临汾地区乡宁县和翼城县等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搞的比较好的县区的情况看,这项活动在农村确实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些县区,已经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操作运行经验。这次会议期间,大家也实地考察了这方面的情况,交流了这方面的经验。因此,省文明委决定,以这次会议为标志,要在全省农村普遍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

所谓形成氛围,关键在于:一要在全省范围内普遍推开,只有普遍推开,才有声势,有效益;二要努力吸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群众参与得越广泛,才越有声势,越有实效。吸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是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一条基本经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在“星”的内容选择和标准确定上,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标准不易过低,也不易过高。同时,要注意把创建“十星级”文明户的过程,变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整个评选过程都要体现民意,评选程序要透明,评选结果要公开,奖惩兑现要公平。尤其要防止少数人说了算,使创建活动走了调、变了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取决于农民的参与程度。因此,“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能否广泛推开、形成氛围、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与程度。“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富裕的乡村有条件、有基础,标准可以高一些。不太富裕的乡村根据自己的实际,一开始标准可以低一点。即使是相对贫穷落后的乡村,不仅可以开展,而且更应当把这一活动作为脱贫致富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从而加快发展的步代。当然,我们强调要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为基本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方都只能搞“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各地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适合本地的活动形式。

四、强化管理,务求实效

同经济建设一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搞好,必须强化管理。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基础在村里。强化管理必须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农村党支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挥部。农村党支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就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讲,农村党支部的基本职责是:提高认识、制定规划、率先垂范、严格管理。提高认识,首先要提高支部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制定规划,就是要抓住根本,突出重点,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为基本载体,确定“星”的内容和标准,确定活动规程和奖惩措施,确定年度计划。率先垂范,就是要以身作则,先走一步。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就不做。严格管理,就是要按照规划,逐一落实,公平公开,说到做到。搞好农村党支部建设,以真正发挥其精神文明建设指挥部的作用,就要以上述职责为基本要求,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关键是要根据最近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精神,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之中,使全省普遍开展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一开始就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开始就能同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一开始就能置于群众的民主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文明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

务求实效,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所在,也是生命力所在。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套话,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件又一件的实事。老百姓想什么,想得是五谷丰登,想得是安居乐业,想得是富裕、民主和文明。老百姓最怕的就是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干刮风,不下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容不得有任何虚假。文明创建活动要有形式,“十星级”就是形式。没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情都干不好。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为提高农民素质、破除陈规陋习、改进村风民风、整治村容村貌服务。而且形式本身也要实实在在,“星”的内容选择上,标准确定上都要实事求是。老百姓是最讲求实际的,只要有实效,老百姓就欢迎,只有讲实效,老百姓才会欢迎。这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

上述基本思路是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框架,一经确定,就要保持稳定。各地市可根据这样的思路,结合各自的实际,进行安排和部署。作为全省来讲,至少在本世纪这几年,我们就是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要以此为标准对各地市农村建设精神文明的成效进行督查和考核。

农村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主战场,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战场。中央和省委要求我们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农民群众期望我们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各级党委宣传部和农工委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坚定信心、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精心落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推进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

(本文系作者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讲话的第三部分)

标签:;  ;  ;  ;  

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