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人口研究_契丹论文

辽代人口考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代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9)06-0218-08

关于辽代人口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袁震在《宋代户口》一文中,以《辽史·地理志》为基础,统计辽代户数为57.3万户,如果以每户4口计,约229万人,如果以每户5口计算,总计为286万,从而推算出辽代人口在230万至290万之间[1]。

美国学者魏特夫与冯家升认为,《辽史·地理志》中的统计数字,只是代表着著籍人口,而不是实际人口。中京道、东京道的部分州县户口在《辽史·地理志》中没有记载,契丹族的人口资料也很有限。他们根据《辽史·地理志》、《辽史·兵卫志》所记的五京与宫卫的户丁之数,按每户2丁、5口计算,得出辽代总户数为76万,人口为380万的结论[2]。王育民对于辽代人口的研究,尤其是缺载的中京道的户口,以《金史·地理志》为依据,得出中京道的全部人口不会少于12万户。又据《宋史·宋琪传》称,“辽东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从而认为东京道的人口在40万户左右,上京道为11万户左右,西京道为17万户左右,南京道为24.7万户左右。辽代共有104.7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人口为628.2万。加上宫户10万户,部族民众15万户,以及著帐户、陵户、两税户,契丹贵族的私人奴隶,共计50万户,那么辽代共有民户150万户,以每户6口计算,辽代人口共计900万左右[3]。葛剑雄提出,解决《辽史·地理志》中无户口记载的户数,应在《金史·地理志》中查找相应州县的户数,金代相应州县的户数共计45万,因为金代户口较辽代有较大的增加,取其半为22.5万户,加上《辽史·地理志》所载各道户数为57.6万户,辽末诸宫卫有14万户,辽代共有民户94.12万户,以每户5口记算,共计470万人[4]。吴松弟在《中国人口史》中认为,由于辽代实行全民兵役制,军丁数即等于丁数,通过研究军丁数目,进而推测辽代人口。中京道有人户15万户,共93万人。东京道的人口,他用《契丹国志》卷15《萧孝穆传》的记载,兴宗重熙年间平定东京道渤海人的反辽斗争,“凡所招降7万余户”,加上没有叛辽的渤海人和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著籍户,辽东京道共有民户16万户,117万人左右。此外,他利用金代文献关于户口的记载,检验辽代户口,金代在辽原来的上京等五道中,共有户口238万至248万,为辽代总户数的169%至177%。由于金初人口下降较多,因此他认为辽鼎盛时期有户140万,平均每户6.5人,辽代总人口为900万[5]。

关于辽代户口的统计,上述研究者多以文献资料为主,基本是以《辽史·地理志》、《辽史·兵卫志》为主,对辽代人口进行统计的。对于《辽史》中缺载的京府州县的户数如何进行统计,研究者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学者按军丁之数进行推算,有的以宋金文献的间接记载来估算,有的是以金代的相关州县的人口数取其半来进行推算。但是,金代人口经过几代移民,其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与辽代人口存在较大差异,金代人口统计多在金世宗以后,是金代鼎盛时期的人口数,与辽代不可同日而语。五京人口中,争议最大的是东京人口,有4.5万余户说、40万户说、16万户说等等,户数的多少相差近十倍。关于辽代家庭人口的统计,有的认为每户为4口或5口,有的认为是6口,有的认为是6.5口等等。关于辽代的总人口分歧也较大,有286万口说、380万口说、900万口锐、470万口说等等,其人口数目相差近三倍。

对辽朝人口的统计,由于《辽史》记载的户数缺载很多,在史料缺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研究:一是依据《辽史·地理志》对各道人口的记载,如果有的州县没有记载户数,按照每州县的平均户数补上,从中统计出辽代的总户数;二是从《辽史·兵卫志》记载的每户所出的丁数,统计出各府州县的总户数,再依据辽代碑刻墓志铭,统计出每户平均人口的多少,从而计算出辽的总人数;三是依据辽代石刻资料中的相关记载,间接推算出辽代人口的多少。本文试图用这三种方法分别进行计算,从而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统计数字。

一、《辽代·地理志》中五京州具的总户数

由于辽代人口主要集中在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京道,因此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出五道的户数,再以每户人口数乘以户数,得出辽代的总户数。下面,据《辽代·地理志》作辽代五道的京府州县户数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京临潢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州县:第一类为普通州县,这类州州下不记载民户,而县下记载民户;第二类为边防州城,只设州城而不设县;第三类为头下军州,只设州,不设县。上京临潢府下面记载的户数为3.65万,与下面具体记载的州县户数不符。其他有人户记载的州县共有44个,为9.29万户。尚有14个州县无户数记载。若以每州县的平均数2000户计算,14个无户数记载的州县为2.8万户,再加上有人户记载的州县9.29万户,上京道共有人户12.09万户。

在上表中(《辽史》卷四十一《地理志五》),西京道设14个州,每个州下都未记载户数,西京道有户数记载的县为32个,共计16.1万户,平均每县为5000户。其中有4县、1军无户数记载,按每州县的平均户数5000户计算,为25000户,西京道共计有户数18.6万户。

从上述表中可以归纳出(《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东京道的各府州县,大致划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原来渤海国时所置州县的保留,如仙乡县、鹤野县、析木县、兴辽县等。兴辽县:“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郡邑,遂定今名,户一千。”(《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其中,有的州县名有所更改,如鹤野县,渤海国时为鸡山县;仙乡县,渤海国为永丰县;辽阳县,渤海国为常乐县等。也有的沿用原州县名,如盈州、束州等。第二类为渤海国所置州县,被辽朝废弃,后又复置的州县。如开州:“渤海为东京龙原府……太祖平渤海,徙其民于大部落,城遂废。圣宗伐高丽还,周览城基,复加完。开泰三年,迁双、韩二州千余户实之。”“开远县,本栅城地,高丽为龙原县,渤海因之。辽初废。圣宗东讨,复置以军额,民户一千。”(《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辽朝复置的州,下辖的县,大多废置,而独设州。例如穆州,本渤海会农郡,故县四:会农、水歧、顺化、美县,皆废;贺州,本渤海吉理郡,故县四:洪贺、送城、吉理、石山、皆废。第三类为辽圣宗、兴宗时所置的新州县。例如宣州(应作宜州),开泰二年迁徙汉户置。延昌县,析延昌宫户置。此外,还新设有复州、苏州、宁江州、祥州、肃州等。第四类为合并渤海国旧有的数个县而设的新县。例如,黄龙县,本渤海长平县,并富利、佐慕、肃慎置。迁民县,并丰水、扶罗置。第五类为没有标明设置的时间、废置状况、具体人数的州县。例如渤海州、源州、率州、荷州、清安县等。在《辽史·地理志》中只把州县名称列出。本表中也列出州县名称。这类州县有可能是漏记州县内的民户。可以从《金史·地理志》中记载的州县找到其沿袭的踪迹。例如率宾府,金朝为恤品路。《金史·地理志》:“辽时为率宾府,置刺史。”析木县,“辽铜州,广利军附郭析木县也。”祥州,《辽史》卷二十七《天祚帝纪》:“天庆四年十二月,咸、宾、祥三州及铁俐兀惹皆叛入女直。”可知,《辽史·地理志》中没有标明废置时间和人数的州县,也是辽朝所设的州县,并有民户居住。据此,我认为没有标明州县设置的时间、废置状况以及具体人数的州县,也应视做正常的州县,而不应视做已废州县。

上述东京道各府州县的数目,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辖州、府、军、城八十七。”但是,按《辽史·地理志》所列府州县统计,东京道共有160个府、州、县、军等大小城镇,其中34个有户数记载,126个无户数记载。《辽史·地理志》记载,东京道共有户数“四万六百四”,可是在所辖州县民户统计时,却只有3.11万户(其中懿州是据上京道记载填上的)。平均每个州县920户,那么,没有记载的州县按照其平均数920户计算,东京道无户数记载的126个州县共有11.6万户,加上有记载的3.11万户,东京道总户数为15万户左右。

中京道共有州县66个,其中只有二个有户数记载,“高州三韩县户五千”。“惠州民数百户”(《辽史》卷三十九《地理志三》)中京道其他没有记载的州县共有64个。但是,据《辽史·地理志》上京道记载,“松山州有户五百”。闾州,“罗古王牧地,近医巫闾山,户一千”(《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中京道的闾山县,“开泰二年以罗家军置,隶中京”,闾州与闾山县应为一地,户数为一千。还可以参考《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北京路(原辽代中道)的户数,金中期北京路有府州县43个,共有民户31.25万户。这应是金代中期人口恢复、增长后的数字。

上表中记载的以上四个州县的平均户数是1700户。其他的62个州县的户数,以每州县平均1700户计算,共有户数为10.5万户,加上前面的四个州县的7000户,中京道共计为11.2万户左右。为金朝北京路总户数31.25万户的三分之一左右。

上述表中(《辽史》卷四十《地理志四》),南京道有户数记载的为32个州县、24.5万户。滦、平、营州无户数记载,若以每州的平均数8000户计算,这3州共计2.4万户,南京道共计27万户。这与《契丹国志》“燕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所记大致相当。加上前面的上京12.09万户、东京15万户、中京11.2万户、西京18.6万户,辽五京的府州县共有民户85万户左右。

除去五京各府州县的人口外,还有编入部族内的契丹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在《辽史·部族志》中,契丹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部族共有54部,每部人户没有具体记载,但是在史书中也透露了一些情况。《辽史·营卫志》中“迭剌迭达部,本鲜质可汗所俘奚七百户,太祖即位,以为十四石烈,置为部。乌古捏剌部,太祖取于骨里户六千,神册六年,析为乌古捏剌及图鲁二部。”可知,其部的户数在700至3000户之间。《辽史·地理志》记载,丰州,为契丹遥辇氏曾隐牧地。此外还有其他契丹贵族牧地,从500户到3000户不等,我们取中间值1800户为每部的户数,那么,辽代契丹等部族共54部,为9.72万户。此外,尚有辽内四部族、遥辇九帐族、横帐三父房族、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以每部的平均数1800户计算,辽内四部族为8000户左右。那么,辽代契丹等部族共有人户10.5万余户。还有契丹斡鲁朵宫帐户48个州县,由于这48个州县在各道中已计算过人户数,因此不重复计算。辽五京的府州县共有民户85万户,加上辽内契丹等部族人户10.5万户,共计辽代总户数为%万户左右。

二、《辽史·兵卫志》中记载的辽代总户数

辽代人口统计的第二种方法,是以《辽史·兵卫志》以及《辽史·营卫志》中记载的正军、番汉转丁、骑军、五京乡丁等人数,推算出辽代总人数。由于正军、骑军为契丹人充任,因此番汉转丁、五京乡丁即为汉人及奚、渤海等族人充任,以每户2丁计算,得出其他五京的总户数。以这个总户数乘以每户实际人口数,就是辽代的总户数。

《辽史·兵卫志》记载:“改皇都为上京,有丁十六万七千二百。”“东京,本渤海……有丁四万一千四百。”“南京有丁五十六万六千,西京有丁三十二万二千七百”。中京,“圣宗统和二十三年,城七金山,建大定府,号中京。统县九,辖军、府、州、城二十三,草创未定,丁籍莫考,可见者一县:高州三韩县,丁一万。”由于中京没有总的丁数记载,只能参照其他地方的丁数。五京中只有东京丁数较少,贴近中京这一新建之地的丁数。“东京,统县六,辖军、府、州、城二十六,有丁四万一千四百。”中京以东京丁数为参考,算做4万丁。那么,五京共有丁113.73万人。

此外,尚有各斡鲁朵中的番汉转丁、正丁、骑军。在辽代,共设置12宫1府,属州38、县10,提辖司41、石烈23、瓦里74、抹里98、得里2、闸撤19。隶属诸宫斡鲁朵的民户,分为正户与蕃汉转户。蕃汉转户大都为契丹族以外的各族人户。据《辽史·营卫志》记载,“凡诸宫卫人丁四十万八千,骑军十万一千。”诸宫卫军士为59.9万。加上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的丁数,共有兵1641300人。这与《辽史·兵卫志下》记载的“有兵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稍有出入,而大体相同。若以每户二丁计算,五京、诸斡鲁朵共有821400户。此外,还有诸部族、属国之众,如果把诸部族、属国等所属的兵丁算做与西京30万兵丁大体相同的话,以每户二丁计算,应有15万户。加上五京、诸斡鲁朵的82.14万,辽代共有民户97万户。

三、辽代石刻资料中间接记载的辽代人口

辽代人口统计的第三种方法,是用辽代的石刻资料,来探求辽代人口的实际数量。

1.辽代石刻资料所见辽代人口

道宗时期的著名僧人法均曾在全国布道,宣讲佛法。《全辽文》卷八《法均大师移行碑铭》记载:

乃受西楼、白奚、柳城、平山、云中、上谷泉、本地紫金之请。所到之处,士女塞途,皆罢市辍耕,忘馁与渴,递求瞻礼之不暇。一如利欲之相诱。前后受谶称弟子者,五百万余。

上文中的前后受谶称弟子者500万余,其范围包括上京(西楼)、中京(白奚)、西京(云中)、南京(本地、上谷泉)、柳城(兴中府)等地。但是缺少东京地区的人口,不信教的人口,以及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不入籍的逃户、隐户、宫分户等。如果按照上文中统计的东京道总户数为15万户左右。东京道每户人口为7人的话,共有人口约100万。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15万户,人口大约为100万,契丹贵族的私人奴隶、不入籍的逃户、隐户约40万人左右。这样,辽朝的总人口在740万左右。

2.从辽代石刻所记家庭人口数推算辽代总人口

关于辽代平均每户的家庭人口数,学界意见也不一致。有的学者按照每户4口或5口计算,也有的按照6口或6.5口计算。本文中的辽代每户的家庭人口数,主要是依据辽代石刻中所见妇女生育子女数的平均数,统计出家庭人口数。详见以下统计表。

上表中一共记载了75个汉族家庭,其中有子女461人。平均每户有子女6.15人。

上面表中统计的契丹族家庭数为26户、子女133人。平均每户有子女5.12人。汉族家庭中的子女平均数为6.15人,汉族、契丹族家庭平均每户有子女6人。扣除其夭折、早亡之数,每户按照5个子女计算。辽代汉族、契丹族家庭,按核心家庭计算,即把父母、子女计算在内,每户子女以子女的平均数5人计算,加上父母2人,为每户7人。在上表中,有的是在一人的墓志铭中,直接提到其父辈家庭的子女状况,及其子孙辈的子女状况,在表中都分别按照独立的家庭分开计算。以第一种方法计算,辽代五京州县共有人户96万,以每户7口计算,共有人口672万。以第二种方法计算,辽代共有人户97万,以每户7口计算,共有人口为679万。第三种方法更为直接,即辽代总人口为在740万左右。此外,在前两种方法的计算中,不入籍的僧尼、奴隶及隐户尚未计算在内。僧尼的数量,据《辽史·道宗纪》记载有36万。此外,还有家内奴隶。辽朝的流民,也有很多。大安三年,“二月,以民多流散,除安泊逃户征偿法。”“大安四年,免上京逋逃及贫户税赋。”(《辽史》卷二十四《道宗纪》)逃户多为躲避租税而流亡在外或隐匿不报户口。朝廷为此曾多次下达减免租税以及赦免死罪的诏令。耶律引吉曾奉命一次搜得三京隐户“数千余户”(《辽史》卷九十七《耶律引吉传》)。应该还有相当多遗漏的隐户。马人望在南京搜括户口时,不是一网打尽,而是“大率十得六七足矣”(《辽史》卷一○五《马人望传》)。如果结合上文,数千户为6千户的话,五道则为3万户。而3万户是下文所说的十分之六的话,辽朝共有隐户约6万户,40万人左右。加上不入籍的36万僧尼,那么,辽朝不入籍的人口为80万人左右。以前两种方法计算的670万加上80万,辽朝总人口在750万左右,与辽代石刻中记载的人口也大致相同,即辽代鼎盛时期的人口约在750万左右。

收稿日期:2009-08-26

标签:;  

辽代人口研究_契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