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丁培中小学语文教学总体改革的一张照片_语文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丁培中小学语文教学总体改革的一张照片_语文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返本归真的改革——丁培忠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写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归真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写真论文,丁培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单独设科若从公元1903年算起,已穿过了近百年的风雨。

及近世纪之交,关于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责难,凭借媒体的推波助澜,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见仁见智,纷纷攘攘……

声声责难,无异于振聋发聩的警钟。

警钟声中,我们应当站在面向21世纪的历史高度,置身于20世纪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认真地对语文教育进行时代的反思和探究。不然,我们还会背着因袭的重负艰难地跨入下个世纪。

在语文教育长河中,那些操舟逐浪的躬行者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毕生去苦苦寻求语文教育的正确航线。他们不屑于时髦的空谈和无谓的争论,他们是操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桨,行语文教育之舟的。

他们,是语文教育长河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在热切地关注这场世纪之争的同时,我们把眼光更多的投向这些可钦可佩的躬行者们。为他们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我们将不遗余力!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自治区教研室特级教师丁培忠,积四十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的实践与思考,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借鉴中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于1995年主持设计、组织实施了“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实验。旨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排除机械“工具论”、“科学主义”等理论思潮的干扰,摒弃形式主义的浮华,求语文教育之规律,返语文教学之根本。实验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刊本期,精心策划,隆重推出“丁培忠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专辑”:一篇本刊记者全景式的通讯报道;一篇丁培忠本人关于语文教育最新的理论思考文章;一篇教研员王增佐的评论文章。以期引起科研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实践者更深层次的实践。正如刘国正先生所期待的那样,让语文教育大讨论,形成“一次祥和、冷静的科学探讨,成为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

赤峰市松山区一小的学生们折服了来自全区的小学语文教改者: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全方位展示,为“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交出一张出色的答卷

4月7日下午。赤峰市松山区一中阶梯教室座无虚席。

一场特殊的测试正在这里进行。测试方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评估验收专家组的成员。被测试方是松山一小五年级的学生。测试内容是即兴口头作文。来自全区各教改实验学校的三百多语文教师是现场观众。

专家们当场出了5个作文题:

《我最喜欢的语文课外活动》

《当我走进松山一中阶梯教室的时候》

《当我听到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时候》

《当我面对记者的时候》

《我想向在坐的老师说》

“嗬!这题可有些难度啊!”“尤其是第3题, 即便是我们作,也难哪!”在场的老师们窃窃私语,都为孩子们捏着一把汗。7分钟后,第一个学生大大方方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一篇《我最喜欢的语文课外活动》脱口而出……赢得热烈的掌声。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接着一个争先恐后地走上来。孩子们的作文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泛,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词汇丰富,表情生动。在场的专家和老师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稚趣处,引来满堂畅笑;动情处,唤起唏嘘声声;愤怒处,激得扼腕瞠目;精彩处,博得掌声雷动……

老师们以为最难的第3题,学生做得最多——“我们天天看新闻! ”原来如此!结果,即兴口头作文大大超出原定一节课的时间,说者和观者都意犹未尽。

几天来,松山一小的学生们在专家严格的测试下和三百多语文教师内行的审视下,通过成果展示、语文活动、课堂教学、口头作文、书面作文、朗诵演讲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交出一张出色的答卷,赢得了满堂彩。各种活动,学生们显示出的组织能力、应变机智,以及活泼个性、健康心理,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在五年级做了一些随机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文化程度、职业,每天的读书量、类别及时间,是否写读书笔记、写多少字,个人藏书、借阅渠道,对自己语文能力形成影响最大的人等。结果表明: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松山一小的学生,70%来自农民、工人和个体户家庭。父母大多是初高中文化程度,然而读书量之大,类别之丰富,写作之勤奋,令人吃惊:每天阅读量最多的12000字左右,最少的2000字左右; 读书类别涉及童话、小说、天文、历史、地理、科普、优秀作文集等;除了学校安排的阅读课之外,学生大都利用早午晚挤时间读书;都作读书笔记,字数在400左右,加上日记每天写近1000字的文章; 个人藏书最多的1000册,少的40册,订阅报刊最多的有5种,最少的1种,有20%的学生没有藏书,除了从学校借阅外,主要靠同学之间彼此借阅。读书、写读书笔记,似乎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掐指一算,每年读得最少的也在73万字左右,写得最少的也在25万字左右!难怪他们能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呢!

在问卷中“对自己语文能力形成影响最大的人”的答案是一致的:“我们的老师丛智芳”。透过学生们诚挚而纯真的赞美,你会感到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难以替代的地位,以及那种会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格魅力。

“哪里,哪里,这应归功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呀!”年轻的丛老师对记者认真地说。

全方位地审视“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五环相扣的整体框架;一体两翼的教学体系;

以点带面辐射全区的整体效益

从整体审视,“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主要有五个环节构成:

——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

——强化课外活动;

——优化语文环境;

——改革考查方法。

这个框架的基本含义是:“一体两翼”“四沟通”。即以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基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为核心,变小学语文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教学体系(简称为“一体两翼”)。它要求全面沟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各门学科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与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简称“四沟通”)。

“更新教学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思想基础,也是这项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它涉及更新一般教学观念和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两个层次的问题。更新一般教学观念解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面向少数为面向全体;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等观念。更新语文教学观念解决:变把语文教学同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为“大语文”教育观;变把语文教学等同于语文知识教学的观念为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以训练为主要手段的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自学能力,即“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

“强化课外活动”,首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包括推荐优秀读物、激发阅读兴趣、指点阅读方法、检查阅读效果等;还要定期组织班级、年级、学校的读书竞赛、演讲会、故事会、作文比赛、写字比赛,指导学生办手抄报、编自己的作文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则是,必须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优化语文环境”的基本含义是:创造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学生语言的影响;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生活语言、影视语言以及其他媒体语言的精华,抵制语言的糟粕;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开展活动,并有意识地借助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沟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

“改革考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减少考试次数;简化考试内容,一般只考识字、写字、阅读、作文;注重平时考查和口头考查;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教师;实行等级分制;为鼓励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课外阅读列入语文成绩考查的范围等。

“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于1995年正式启动。以“点上实验、以点带面、辐射全区、不断完善、逐步推广”的实施方针,在全区首选28所小学作为实验点。实验期一轮为5年。目前, 阶段性验收的结果表明,该项实验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大面积的提高,尤其是差生的语文能力提高的幅度惊人。经过严格测试,实验班与对比班相比较:说话能力高出18分左右,朗读高出20分左右,作文高出15分左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改革解放了学生的口脑,大量的语文课外活动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学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爱读书、读好书、勤思考、勤练笔的良好习惯;大量的读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拓展时空,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5月下旬,人民教育出版社,莘乃玲、蔡玉琴、王贺玲、 张德平等几位专家兴致勃勃地考察了松山一小,“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给了他们出乎意料的惊喜。他们认为,该项实验代表了小语教改方向,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特别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莘老师激动的说:“我教了二十多年书,编了二十多年的课本,走了全国很多地方,今天看到松山一小这个城乡结合部的五年级学生当堂写出近千字的、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的好作文,还是第一次。真是了不得!”

“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尽管还在实验中,尚需不断地调整、深化、发展、完善,但在林林总总的教改实验中已显示出独有的特色。28所实验学校正以极强的冲击波,向全区辐射,为提高全区小学语文教育整体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丁培忠谈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再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定位;“五环节”的改革理论和实践内涵

记者

丁培忠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应当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母语教育了。几千年来,一直是文史哲不分家,直到本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才单独设科。因此,在各学科中,它的内涵最丰富,因袭的传统负担最重,承受的责难也最多,同时也是改革最活跃的学科。就拿建国50年来说吧,便经过了四个时期:1949—1956年:“语文”统一期;1956—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期;1958—1978年:“语文”曲折发展期;1978年以后的教改实验期。近十几年来,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谓是气象万千。而您主持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林林总总的改革实验中,应当如何定位呢?

应当说,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探索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涉及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上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诸如,语文是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的标志是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途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听说读写训练;语文训练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统一发展的过程;语文训练是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相统一的过程;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成败的关键;语文训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语文训练的最终目标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自学能力;语文训练的主渠道是课堂,但不是唯一的渠道;以课外阅读、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等等。

对以上规律性的认识,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的反复实践、探索、论争,甚至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后,才取得的。

就拿我来说吧。1958年,我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整整41个年头了。我当过小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师,编写过3套小学语文教材, 1978年从事语文教研工作至今。曾机械地信奉过“工具论”,在阶级斗争的年月里不可避免地受到左倾政治的摆布。80年代,认真地追求过所谓的“科学化”,积极地引进过一些教改实验。80年代中后期,语文教学改革空前繁荣,“五步式”、“六步法”、“六环节”、“几级训练”等,都是可贵的探索,都有可取之处。但实践证明,都难以达到大面积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那么,走一条怎样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呢?80年代末,我受到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大语文”教学观的启发,再加上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90年代初,萌发了“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思路。同时我更明晰地认识到:语文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的基本特征是非常熟练,即能达到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的程度,而要达到这种程度,必须具有大量的言语材料的积累和言语实践。明乎此,语文教学只能是“言语”训练活动,决不能搞成烦琐的“语言”研究。

我也赞同您的这一观点。若按照长期科学研究的界定,“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人”交流思想、交际活动的工具和手段,不从属使用这一工具的个人。而“言语”,则是个人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言语行为)和产物(言语作品)。语言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因此,“语文”课应是“言语”课,是凭借教材的“言语作品”,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训练,来提高“言语能力”的。从您以上的一番见解,联系拜读过的您的一些文章,给人的感觉,您似乎也是“工具”论者、“言语”派。

是的。但我不是机械的“工具论”者。 准确地说, 我是辩证的“工具”论者和“言语”派。关于这一点,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四个关系》(该文见本期第20页)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这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属性的再认识,便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核心理论基础。然而从理论到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的确有一个定位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学校进行了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整体改革。但多数进行整体改革的学校,往往着眼于教学工作的共性,很少把每个学科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学科领域的整体改革。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却要求,必须全面地研究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因为,语文教育活动如果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狭窄的天地里,既不可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理想的训练,更不可能发挥语文学科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因此,必须从整体着眼,全面规划。经过不断地思考和研究,直到1995年,“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才算正式“出笼”。

这或许就是此“整体”不同于彼“ 整体”之处吧!简言之, “一体两翼”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体系特征,而它又是由5 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环节支撑着。请您就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内涵作一些阐释,好吗?

“更新教育观念”,说到底就是树立文道统一的语文观和“大语文”教育观。文道统一的基本含义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听和读的训练,实际是在训练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实际上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实践证明:两者统一,相得益彰;两者分离,两败俱伤。“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打破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教育教学观念,才有可能构建起“一体两翼”的语文教学体系。

“改革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自学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方法,便要围绕这一主要目标进行优化组合。有一点,必须明确:自学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出来练出来的。因此,以训练为主线应成为一条基本原则。“训练”中的“训”指的是教师的设计、启发、指导和必要的讲解;“练”指的是学生进行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训”的目的是为了会练、练好。舍此,“训”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起以“训”导“练”,“训”“练”结合,以“练”为主的观念。否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将是一句空话。

“强化课外活动”,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为基础的。而仅靠课堂的阅读和写作,无论怎样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难满足语文实践的需要。倘若,语文课外活动被削弱和架空,就犹如鸟儿断其一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会真正地提高吗?

“优化语文环境”,是在“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命题下的一个新课题。它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不容忽视的社会生活空间。它涉及的方面很多,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就以创建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来说吧,如何使所有的教职员工的语言、学校各种传播媒介的语言文字都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所以“优化语文环境”最终还得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来解决。

“改革考查方法”,建立一套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反复研究、论证,并进行必要的实验。这方面,28所实验学校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正日趋完善。

可以这样说,这“五环节”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振翼腾飞之日,当是语文能力大面积提高之时。

这使我想起以撰写《语文教育学导论》而闻名的王尚文教授的一句名言:语言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以此而论,“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还有一个隐形的“一体两翼”:一翼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翼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好了“精神底色”。

对,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终极目的。

标签:;  ;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丁培中小学语文教学总体改革的一张照片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