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城市化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乡村传统文化被遗落,形成绵绵不断的乡愁。本文以乡土特色示范带的规划建设为例,提出以乡土特色要素为抓手,从生态、产业、空间和文化等方面构建自上而下的规划约束体系,用于指导特色示范带建设,对乡土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乡土特色;示范带;乡村规划
0引言
2015年习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由此 “留住乡愁,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美丽乡村”成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改革中的重要抓手。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在广西上林县进行的乡土特色示范带规划建设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1项目背景1.1规划背景
为积极加快推动 “美丽乡村”建设,广西制定了《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工作方案》,倾力打造一批彰显“乡土、乡情、乡愁”的村落民居。上林县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北部,上林县的“母亲河”清水河干流横贯县域中部。2015年上林成为全区首批乡土特色建设示范村屯试点县,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对清水河两岸村庄进行集中整治,打造一批彰显“乡土、乡情、乡愁”的村落民居。
1.2体系框架
规划以清水河为脉络轴线,依托上林县城总体规划、上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林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上位宏观指导,结合沿河乡镇总体规划为基础支撑,通过编制清水河乡土特色示范带规划形成策略引导,在示范带内融合乡土特色元素编制村庄规划,以示范村屯为代表进行乡土特色工程建设实践。
1.3规划意义
(1)通过示范带的打造,从区域的范围进行整体建设协调,在“点”上打造精品,示范带动;在“线”上统筹谋划,对河流、路网沿线集中推进,形成线性路径;在“面”上大力推广,调动探索推进乡土特色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乡村建设整体水平。
(2)发挥示范带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中的纽带作用,形成美丽乡村旅游风景道,以乡土旅游环线助推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形成集旅游、生态、产业布局和美丽村镇建设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长廊。
(3)打造清水河乡土特色示范带是“美丽广西”、“美丽上林”乡村建设活动的再升级,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2发展策略
2.1现状研究
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发现问题,整合资源优势,提炼乡土元素,为乡土特色的发展建设提出具体目标和策略。
2.1.1现状建设问题
示范带内现状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1)综合交通体系不完善,特色交通线路缺失;(2)缺乏产业规划协调,特色产业不突出,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旅游产业发展滞后;(3)村庄乡土化建设不足,缺少整体治理;(4)传统特色文化遗失,乡村建设缺乏文化自信。
2.1.2乡土特色资源分析
示范带内现状乡土特色资源丰厚,突出体现在:(1)耕地、林地以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为当地特色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环境保障;(2)人文资源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徐霞客游迹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壮瑶特色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3)生态优质的农产资源丰富,如列入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上林大米、上林八角等;(4)示范带内有云里湖、金莲湖、“三里洋渡”等特色旅游资源,旅游带动乡村发展潜力巨大。
2.2策略目标
根据现状问题和资源优势,确定抓住“乡土”要素,以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为主线,以生态农业为主基调,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以乡村风貌乡土化改造建设为平台,创新南宁市“后花园”新形象,打造融入环大南宁旅游圈的乡土特色示范带(图1)。
3规划方案
3.1规划结构与分区
示范带内的乡土要素主要体现在“山、水、田、林、村、产”等方面,规划结合上位规划确定的县域乡村建设分区,以及自然生态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可开发条件和开发预期,在上林县清水河乡土特色示范带内构建“一线、三心、三片区”的空间结构。
其中:“一线”即清水河生态山水景观蓝线;
“三心”即以西燕社区、云里村、洋渡村三个重点村(社区)形成片区乡土特色服务中心;
“三片区”结合不同段落的资源禀赋构建以生态为主题的田园观光示范区,以文化为主题的民族风情示范区和以水岸为主题的山水游乐示范区。
通过滨水农业产业带和景观旅游带交互发展,串联沿河乡村,根据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进行分区协同发展,构建“美丽上林•生态乡村”的百里清水河、乡土特色示范带。
3.2乡土特色乡村体系
根据片区资源特色和村镇结构,以乡镇社区为龙头,以典型特色村屯为示范带动,其他村屯为补充和提升,对示范带内24个行政村的199个自然庄划分三级乡土特色乡村体系,形成“乡土特色乡镇社区——乡土特色示范村屯——乡土特色村屯”的体系结构。
3.3乡土特色产业规划
根据“农旅双链”联动发展策略,农业产业是凝聚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平台[1],规划在农业上按照“优化粮仓、做强蔗糖、主攻桑蚕、发展畜牧、扩大水产”的思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突出打造一村一品;在旅游业上全面树立“乡村度假旅游胜地”的理念,旅游策划与乡村“三生”紧密结合,将乡土文化内化为旅游业态和旅游空间,构筑以“乡村度假避暑胜地”及“生态休闲养生胜地”为核心旅游观光带,使乡土文化获得“活体保护”和“动态传承”[2](图2)。
3.4特色道路系统构建
在“问题目标双导向”下,规划构建包含乡土特色公路、乡土特色绿道和乡土特色水路三种交通组织形态的乡土特色道路系统,形成“两线、一环、一带”的路网结构。实现了两线公路连接东西,一环绿道穿连乡村,一带水线构成主轴的乡土特色道路建设。
3.5乡土特色村庄整治
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任务可以概括成村庄建筑乡土化改造、景观环境乡土化改造、公共和旅游设施建设指引三部分。在特色分区的框架下,规划结合乡村发展类型、产业驱动类型、和乡村改造建设类型综合分析和建设分类,进行策略性的改造建设指引。
在建筑改造上,重点强调了对坡屋顶的改造和修复,对建筑外墙的修葺和乡土元素的界定和融入,对新建建筑提出了乡土化设计指引,使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乡土材料相得益彰。
在环境景观乡土化改造上,秉持保护基本农田、呵护绿水青山的基本原则,重点从村屯肌理的保护与延续、绿化景观的建设和改造、乡村道路乡土化和提升等方面以生态措施开展村庄环境整治[3]。
在公共和旅游设施建设上,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特色构建触媒[4]打造与村庄环境相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并重点强调了乡土特色材料在服务设施上的应用。
4结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当下,将乡土文化保护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5],村庄规划建设必须与农业、农村、农民相结合,为产业发展谋划思路、为乡村宜居打造空间、为农民幸福提供基本保障。而坚持乡土化乡村改造正是实现农村合作经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维护绿色生态、传承农耕文明、治理乡村环境、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同时,实现全面振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振兴,而传统文化离不开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的发展,因此通过乡土化改造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关注自然背景和村庄聚落的关系[6],构筑“三生”和谐一体的人居空间环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途径。本文以乡土特色为导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进行实践研究,意在探索乡村规划建设新体系,凝结乡村发展新动力,让具有乡土特色村庄成为我们找寻永恒记忆、传承百年梦想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沈大炜,林志强.文化复兴导向下乡村规划设计策略——以《武鸣县伏唐村伏唐屯综合示范村建设规划》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4(11):124-130.
[2] 张琳,邱灿华.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5(10):35-39.
[3] 刘哲.乡土特色建设重在理念、实效和文化传承[J].广西城镇建设,2015(11):30-39.
[4] 翟辉.乡村策划:寻找乡村触媒[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02):15-17.
[5] 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3):69-74.
[6] 陈悦.村落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探索[J].江苏城市规划,2017(08):33-37.
作者简介:
袁庆德(1983-),男,籍贯山东,城市规划师,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工作;
谢小攀(1978-),男,籍贯广西,高级规划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工作;
黄柱(1993-),男,壮族,籍贯广西,助理规划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袁庆德,谢小攀,黄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乡土论文; 乡村论文; 特色论文; 清水河论文; 上林县论文; 上林论文; 文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