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通过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本义,现实社会主义的演进过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与趋势等问题,考察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的发展轨迹,揭示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和工具理性。作者指出: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是双向选择,互为目的与手段;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是提出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鲜明的现实问题。当代世界风云际会,社会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剧变,但中国仍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百折不挠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背景下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对于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潮溯源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已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仅作道义上的批判是不够的,要为这种批判提供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坚实理论基础,进而诉之于武器的批判。“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对资本主义的武器批判比批判武器更重要,但改变世界先得正确解释世界,由此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构想有两个基本内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人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反复强调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同时又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下,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弊端: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将是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人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他曾对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作过一个概括:“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②解放、发展生产力和人的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是内在统一的。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这双重理性凸现的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料想的社会主义革命迟迟没有发生,巴黎公社革命的光辉闪而复失。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也不断深入。从地域上看,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欧。马克思、恩格斯考察的对象主要是英、德、法这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几个国家当时的发展是处于历史潮流的前头,但还只是广阔世界的一角。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是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点来巡视全球的,后来俄国社会的独特发展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的探索中宣布,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以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这就突破了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思索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传统”,初步触及了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特别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性凸现了出来,他说:“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③对俄国社会究竟如何发展的问题,马克思的态度是极其谨慎的,俄国还是沿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进,但马克思的思想表明,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的社会主义道路更符合价值理性。
马克思对俄国发展的探索,已露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端倪。马克思当时还没有现代化的概念,只是充分肯定工业化的社会进步意义,认为是世界文明的普遍发展趋势;未来的社会主义应该既享有工业化大生产造成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成果,又剔除资本主义制度的恶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将社会主义视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一条非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样,社会主义又显示了工具理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项条件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它的理论逻辑要求社会主义必须是诸项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这样,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协调一致。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诸项组成一个完整的锁链,其中任何一环的差错,都将损坏整个锁链。考察东方社会的特殊性质,又不能忽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制约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同时发生和同时胜利,这是社会主义存活的保证。
实现社会主义从理论向现实飞跃的是列宁。理论上的逻辑论证不能限制现实生活的发展,生活终究会为自己开辟道路。十月革命是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发生的,而且又是一个国家单独举行革命,巨大的历史飞跃同时又使社会主义处于艰难的困境之中,由此引起的争论贯穿于以后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列宁毅然实行了向新经济政策的战略转变,继续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这点至今仍闪现其历史光辉;另一方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引出的社会发展问题,此点的历史意义更为深长。列宁所探讨的过渡时期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一过渡时期的主题是实现工业化,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俄国要沿着这条道路实现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对列宁来说既是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又是要拯救濒于战争危亡的俄国,包含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双重意义。所以对于经济落后的俄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工业化就是目的,这对后来斯大林时期苏联体制的形成更具深层意义。斯大林是以迅速使国家强盛起来这一主导思想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在资本主义夹缝中建设社会主义的险恶国际环境,使得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任务迫不急待。在社会主义政权下,加快工业化进程,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又是本国的历史要求。斯大林的第三国际政策、二战时和战后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反映了他的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的一致性和矛盾性。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应是一致的,但爱国主义往往高于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及以后建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包含不同程度的历史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十月革命首先是在一个落后国家胜利的。理论要求不等于事实选择,主体选择能够突破逻辑,选择的结果状态也就往往与理论预设不符。历史的进展交织着必然性与偶然性,而无论必然性偶然性都是由主体选择来实现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自身不能外化出现实社会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主义都是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是如何结合。从现实社会主义来看,各国是在不同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怀着各自的特殊目的来选择社会主义,既有主动选择,又有被动选择。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在不同的国家就各有侧重。
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出现了一股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相当一部分民族独立国家提出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并非以严格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但不乏社会主义的真诚信仰者。他们对社会主义作过可贵的探索,但其发展参差不齐,不尽如意。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名目繁多,观点不一,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在思想感情上痛恨资本主义,这些国家原来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长期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他们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平等互助、社会正义的代名词;二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民族振兴与统一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色彩更为浓厚。
我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两次谈到非洲社会主义问题。一次是1980年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的谈话:“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④一次是1988年会见莫桑比克国家领导人的谈话:“有一个问题,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可否考虑现在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要讲社会主义,也只能是讲符合莫桑比克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⑤邓小平的思想尖锐深刻,回味悠长。
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视角,把现实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民族振兴的一条非资本主义道路,更具有实际意义。如前所述,马克思是把社会主义和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当然马克思强调的工业化是与高度发达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来讲的,工业化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马克思在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已含有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明确提出了俄国只能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但他只是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这一进程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联系在一起,还没有把它视为一个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独立社会制度。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然而后来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历程。
二、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双向选择
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中国的意义更为深切,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走向。中国是特殊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联。过去,中国现代化呼唤社会主义,现在,社会主义更需要以现代化为内涵。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中国才从鸦片战争的炮声中惊醒过来。处于屈辱和苦难困境中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中国终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从林则徐、魏源倡行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开展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力图把中国引上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作为民族振兴的途径,别无选择。中国因现代化努力的失败而倍受列强凌辱的惨痛历史,又使现代化这一主题取得了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救亡图存性质,又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不断加剧,现代化的步伐急迫而匆忙。更兼西方工业文明的弊端已日渐暴露,内外因素决定了中国现代化不可能是一个纯粹自然发展过程。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表工业文明的本国资本主义一方面承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另一方面面临外国资本主义的大肆侵掠。军阀混战割据,政府反动腐败。在内忧外患的处境中,现代化难以发展,而没有现代化,国家振兴、民族解放就流于空谈。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裹足不前,又不能按照西方的车辙向前发展。歧路徬徨,历史转折的契机已经形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⑥俄国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相对西方来说,俄国也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但它又是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比中国强大。俄国走向了社会主义,为求得民族振兴,中国就更应该走俄国人的道路。当时各种思潮涌进中国,各种主义自由论争,包括“中体西用”论在内,这些思潮都有一定的理由和意义,但都不能根本解决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革命理论,是要整个地解决社会制度问题的。当时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制度问题,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又行不通。中国只能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既是西方思想,又批判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切合中国既要学习西方又痛恨西方帝国主义的复杂感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形式上与马克思主义相似的内容,这些相通之处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土壤中扎下根来。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社会主义,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既是主动选择,又是被迫选择。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俄国还要落后,并不具备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背景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也不可能深入探究这些问题,但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问题还是抓住了,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突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走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长期处于战争之中,更多地是探讨以战争为主的革命理论,但并没有忘记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政治自由”、“经济繁荣”、“文明先进”的中国现代化纲领。以后在《论联合政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继续具体地阐述了这些思想,并对中国人民寻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行了分析总结⑦。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是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自主选择与被迫选择的统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个救字意味深长,社会主义的工具理性跃然凸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立了优越的制度条件。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为之奋斗不已的社会现代化问题,第一次作为政府政策和国家发展目标,被系统地提出并得以实施。毛泽东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时,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并提。党中央开始具体实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对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战略和速度等问题的探索也不断发展。毛泽东一贯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当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现代化应当走社会主义道路;他又希望走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种依据中国国情走自己道路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现代化建设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就卓然。然而,1957年后,“左”的思想逐步抬头,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偏差、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关系认识的偏差,都日益加剧,以至于最后极“左”思想占了主导地位,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
十年内乱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社会主义也被严重扭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站在当代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总结了我国和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综观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到,它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现代化问题,二是社会主义问题。刚刚走出十年内乱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再次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深为世界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文化的严重落后而震惊。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成了人们的共同心声。邓小平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⑧接着又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⑨实现现代化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要求。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具有过去不可比拟的有利条件,又呈现出特有的迫切性和复杂性。有鉴于此,邓小平强调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他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国情;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等等。从中可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纲领。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新时期16年,成为我国现代化史上发展最快的16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此,邓小平大胆破题:“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⑩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虽然跳过了“卡夫丁峡谷”,但我们只是跳过了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政治阶段,充分发展的生产力本身我们不可能跳跃。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生产力比资本主义高,并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讲社会主义不能离开当代中国这个主体,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离开中国的现代化,否则社会主义就是空洞僵死的社会主义。其实,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考察问题我们是从两个角度展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互相交织的一体化进程。两者内在地、具体地统一于当代中国这个现实主体之中。在中国现实条件下,现代化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邓小平曾意味深长地说:“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1)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不是一般意义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现代化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历史已作了证明,已作了唯一的必然选择。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是现代化的最终归宿。社会主义不仅是理想目标,还在制度上确保了现代化在稳定有序协调统一的状态下健康发展。在内有困难外有压力的境况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社会主义的信念,难以跨越征程中的雄关漫道。现代化的发展决不能是风气败坏、道德沦丧、腐败盛行,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现代化本身也难以为继。因此,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互为目的与手段,既是双重选择又是双向选择。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共命运,社会主义为现代化提供历史依据、价值导向和制度保证。社会主义的历史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互关联、相得益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和趋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符合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又符合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中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党的十四大把这一理论概括为九条,即: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这九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目标、形态问题,又回答了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道路、原则问题。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
从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守成与创新。两位思想巨人对中国现代化历史主题的认同一脉相承,都呈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都坚持认为中国现代化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都着力于建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理想目标模式。毛泽东的局限性在于,他对现代化进程的普遍性认识不足;对现代化独特道路的意识形态意义的过多关切,使他有时把意识形态充当了一种凌驾于生产力尺度之上,用来审视经济发展的外在尺度。任何意义上的偏离,都被视之为资本主义而加以反对,从而泛化了资本主义概念,在反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舍弃了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现代化的许多合理因素。其结果是,现代化的普遍意义被有意无意地弱化,社会主义在相当程度上被设定为一种道德判断,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时常被一场场政治运动所冲淡甚至打断。简言之,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现代化对于中国的意义,社会主义对于现代化的意义,但关于现代化对于社会主义的意义却是认识不足甚至是有误的,这与他未能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有关。应该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是看到了中国生产力十分落后这一严峻事实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过多次论述。建国初期,他提出要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主要的也是为能够妥善从容地走进社会主义新时期准备条件。但到1956年把三大改造的完成视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本是并提的,这时却被忽略了,说明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已经显现。社会主义应建立在大工业充分发展了的物质基础之上,我国的工业化又需很长时间,可到“大跃进”时却又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似乎共产主义很快就能在中国实现,这充分表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解的片面性。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模式来规范道路选择是必须的,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特别是现实社会主义的时空错位问题,不能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路中的生产关系理论硬行框定中国现代化道路。否则,虽一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具体道路探索中,反复指出四化建设是全党全国的大局,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还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命运。在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后,邓小平不仅没有像历史上曾出现的那样,以阶级斗争为纲来纠偏,而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更加强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他说:“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12)邓小平反复进行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既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清醒认识到现代化对社会主义的决定意义。
毛泽东在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时,总是提倡全面性、反对片面性,提倡“两条腿走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要求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全面观。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概念中,既有意识形态性、价值性的一面,如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等,又有普遍性、历史性的一面,如强调与资本主义的共存性,提出“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说法等。邓小平的辩证思维方式,涵盖了他的现代化与发展思想的基本领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又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它自身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缺乏高度的精神文明,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是畸形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也不能搞厚古薄今和盲目排外。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保持社会稳定,健全民主和法制,坚决反对动乱、暴力冲突和分裂活动。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三者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此而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明模式。这是一种既不同于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新模式,是一种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并以此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从思想史角度看,这一新模式的构建,正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在今天结出的果实。无疑,它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的深刻内涵和目标方向。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严峻性毋须赘言,可借鉴的参照系也很多。第一,传统社会主义,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模式。第二,现代资本主义,包括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和东亚新型资本主义。第三,自身历史经验,包括百年来的现代化探索和建国后的现代化建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对不同参照物批判、继承、扬弃的综合创新。西方中心论、中体西用论、两个凡是论都已破产了。我们有丰富的遗产,也有沉重的包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的发展又不断对思想解放提出新的要求。在中国现代化的艰辛开拓中,依据历史规律的主体选择尤为重要。我们要将实践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贯彻到底,让思想解放的普照之光永远闪烁。
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已有长足进步。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社会主义结合的中介,中国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创造了新的生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交相增辉,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社会主义不是自在之物,社会主义不是超越时空的历史张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当代中国这个现实主体,牢牢把握中国现代化这个最大主题。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129页。
④⑧⑨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162-163、209、312页。
⑤(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225、32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⑦参阅郁建兴《论毛泽东的现代化观》,《浙江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