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灾害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_农业论文

水旱灾害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旱灾害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程度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异常多变,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经常受着水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侵扰,我国农业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水旱灾害的严重影响。具体来说,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长期对森林的乱砍乱伐,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并由此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得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 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我国目前实有耕地面积约为1.33亿hm[2],水分得到控制的灌溉耕地面积约为0.48亿hm[2],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6%,这部分耕地的作物生产主要受光热资源制约,条件好,产量也高,基本上是旱涝保收。我国还有约0.53亿hm[2] 旱地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这部分耕地无灌溉保证,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作物产量低,较容易受到水旱等灾害的侵扰。另外,我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约0.34亿hm[2],虽然面积是现有实际耕地面积的1/4, 但是这些后备耕地资源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质量普遍较差,在后备耕地资源中,仅有约107万hm[2]耕地受到的限制较小,而受限制的达到后备耕地资源总数的97%。在各种限制因素中,主要的就是水旱灾害和盐碱,其中又以前二者为最。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我国水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为11414千hm[2]和5840千hm[2], 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为33514千hm[2]和20250千hm[2], 1950 ~1997年年均水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为8757.13千hm[2]和4986.94千hm[2],1950~1997年年均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为20975.79千hm[2]和8579.58千hm[2];同时, 水旱灾害对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影响还体现在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环境的安全,带来环境的持续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水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其次体现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上。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每年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粮食的减产和绝收,这势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农业的进一步投入。有研究指出,我国粮食生产每年因水灾而减产平均约89亿kg,每年因旱灾而减产平均约100亿kg, 如果把水旱灾害损失的水平降低二分之一,按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则每年可减少100亿kg的粮食损失。 对我国这样一个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国来说,粮食产量的减产必定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与提高,并进而影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 笔者探讨了近20年来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程度,结果见表1、表2。由表1, 水、 旱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占所有灾害造成的总受灾面积的比重, 除1978~1981年间为73.46%外,其余时段都在80%以上。而水、 旱灾害造成的成灾面积占所有灾害造成的总的成灾面积的比例,

除1982 ~1985为76.9%外,其余时段也都在80%以上。就水、旱灾害各自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来看,以年均受灾面积占同期总受灾面积的比例为标准,水灾均在33%以下,而同期的旱灾都在50%以上,1986~1989年间达到了63.19%;就年均成灾面积占同期总成灾面积的比例来看, 水灾除1990~ 1993 为35.17%外,其余时段均在30%左右,而同期旱灾除1982 ~1985为45%、1990~1993为46.56%外,其余时段都在50%以上。 再者,根据表2还可看出,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 研究时段内旱灾与水灾的比值都是大于1的,旱灾与水灾受灾面积的比值最大值为3.68,而旱灾与水灾成灾面积的比值最大值为4.06。

表1 1978~1997年水旱灾害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数据表

水灾 旱灾 水旱

时段占总的占总的合计

百分比百分比

1978~1981 15.69 57.7773.46

1982~1985 31.47 52.4683.93

1986~1989 21.98 63.1985.17

受灾面积 1990~1993 32.05 50.0682.17

1994~1997 29.62 53.4383.05

1978~1981 16.40 66.5782.97

1982~1985 31.90 45.0076.90

万灾面积 1986~1989 23.53 63.1386.66

1990~1993 35.17 46.5681.73

1994~1997 33.33 51.2984.62

表2 1978~1997年不同时段旱灾与水灾与成灾面积对比

旱灾/水灾旱灾/水灾

时段(受灾面积)(成灾面积)

1978~19813.68 4.06

1982~19851.67 1.41

1986~19892.88 2.68

1990~19931.56 1.32

1994~19971.80 1.54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水灾、旱灾对我国农业造成的影响在各类灾害(旱灾、水灾、风雹、霜冻等)中占有着绝对的比重,二者对我国农业造成的影响约占所有灾害造成影响的80%以上,而其中又以旱灾对我国农业造成的影响或危害最大,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旱灾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都较水灾为大。

2 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灾情发展趋势

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加剧,与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相响应,我国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而这就导致了我国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大。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在1989年对我国未来几十年内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预测,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该研究结论指出:在21世纪初我国人口的发展仍将难以扼制,人口生存压力日渐严重,而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加剧,将导致人均占有的资源量不断下降,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污染物总量大幅度增加,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再加之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将使得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由此也将导致水旱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灾情加重,并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发生趋势的认识,大量灾害学研究得出了定量的结论。根据研究,我国历史以来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呈加快趋势,就每年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而言,隋代为0.6次,唐代为1.6次,两宋为1.8次,元代为3.2次,明代为3.7次,清代为3.8次,而近40多年来, 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其频率加大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现代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前代。

表3 1950~1997 年我国水旱灾害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单位:万

hm[2])

时间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水灾 旱灾水灾 旱灾

1950 655.9 239.8

47158.9

1955 524.71343.4 306.7 402.4

1960 1015.53812.5 497.5 1617.7

1965 558.71363.1 281.3 810.7

1970 312.9 572.3 123.4 193.1

1975 681.72483.2 346.7 531.8

1980 914.62611.1 502.5 1248.5

1985 1419.72298.9 894.9 1006.3

1990 1180.41817.5 560.5 780.5

1997 1141.43351.4 584.0 2025.0

图1 水旱灾害受害面积和成灾面积随时间演化曲线

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逐渐增大的趋势相对应,水旱灾害造成的灾情也呈现出愈渐加强的趋势。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笔者分析了1950~1997年我国水旱灾害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数据见表3所列。

根据表3,以时间为横坐标,水旱灾害面积和成灾面积为纵坐标,建立了它们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图1)。

由图1,对各自进行线性分析,得到下列关系式:

N[,h]=17.74t+441.17

N[,i]=7.43t+316.74

N[,j]=37.52t+1178.3

N[,k]=21.36t+334.66

上述各式中:N[,h]指水灾受灾面积(单位为万hm[2],下同),N[,i]指水灾成灾面积,N[,j]指旱灾受灾面积,N[,k]指旱灾成灾面积,t指时间,从1950年起取值。

由以上各式,可以发现各自斜率均为正,这就表明了水旱灾害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随时间总体上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同时,通过各个曲线斜率的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的增幅,旱灾都较水灾为大。再者,以上各式还可以用于未来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以及粮食损失的大致预测和估算。

表4 建国以采不同时段我国平均每年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

平均每年灾害损失量占

年份造成的粮食总产量的

减产量(亿kg)百分比(%)

1952~1959 37.949 2.1

1960~1966 61.226 3.5

1970~1979 66.272 2.4

1980~1989 159.512 4.2

随着水旱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总体上的不断增大,相应地灾害所造成的粮食损失也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笔者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因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情况,1952~1959年平均每年因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量为37.949亿千kg , 而1980~1989年则上升至159.512亿千kg,增加了320.33%。表4中列出了建国以来不同时段平均每年因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量,从中可明确看出因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亦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以上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以及粮食减产量随时间总体上都呈现出不断变大的趋势,这不仅清楚地说明了水旱灾害造成的灾情日渐严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减弱的趋势。

3 结束语

对于刚刚跨人21世纪的我国来说,不仅在过去蒙受了巨大的水旱灾害损失,而且在将来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换句话说,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我国来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与水旱灾害的矛盾日益加重和突出,所以,减轻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就成了谋求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水旱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将其纳入可持续农业发展规划,在改变单灾种管理局面,加强减灾综合管理体制建设的同时,积极转变传统的对防灾减灾的“等靠要”观念,变被动的灾后减灾为主动的灾前防灾。切实提高社会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带来的灾害损失。针对现实情况,做好我国水旱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笔者认为一是要重点地区重点防御。就我国受水灾影响较严重的地区来说,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而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则为次一级水灾区;就我国受旱灾影响较严重的地区来说,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全国约有70%的受旱面积分布在上述地区,其中尤以黄淮海地区为最,受旱面积可占全国受旱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西北以及华南地区受旱面积相对较小。二是要加大我国水利投入,发展灌溉农业,切实增加灌溉水田的面积,以旱涝保收。我国现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而且在1980年以来,我国灌溉面积不仅没有增长,不少省份还逐年下降。据统计,仅“六五”期间,全国就净减农田灌溉面积98.5hm[2]。 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减少的原因很多,其中水利投资大量减少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一五”至“五五”期间,水利基建投资在全国基建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保持在4%~8%,“六五”时期只占全国基建投资额的2.7%, 在“七五”时期头3年继续减少到占全国基建技资额的1.9%。水利投资总额“六五”时期较“五五”时期减少20%,“七五”时期也较“五五”时期减少20%。由于“六五”、“七五”时期投资锐减的潜在影响,直到1989年全国粮食产量在徘徊4年之后才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4000 亿千kg以上),但灌溉面积到1990年仍比1980年减少46.6万hm[2]。 三是依靠科学技术,加强水旱灾害发生规律和机理的研究,并结合现代航天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为旱灾的实时监测、预警,灾情的速测、速报和科学评估以及救援指挥等提供先进的科学手段。四是优选抗旱作物和耐旱作物,实施抗旱耕作体系;五是切实控制对森林的乱砍乱伐,逐步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普遍提高各级江河的防洪标准。

总之,只要充分认识到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严重危害,认识到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弱化的趋势,并通过各种防灾减灾措施的积极开展,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标签:;  ;  ;  ;  

旱涝灾害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