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职业化缺失的原因及其超越_敬业精神论文

当代青年职业化缺失的原因及其超越_敬业精神论文

当代青年敬业精神失却的原因及其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敬业精神论文,当代论文,原因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实社会中,惊人的挥霍浪费、本可避免的事故、无所不在的投机心态,都是敬业精神匮乏的典型体现。在当代青年中无希望、无目标、无动力、无准则的“四无新人症”常见而多发,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心理咨询的热门话题。

一、当代青年敬业精神失却的原因

敬业精神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从事自己的主导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品质。无论学生的学习、工人的做工、农民的种田、教师的教学、干部的管理、商人的经营,敬业精神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然而,青年敬业精神状况令人担忧。原因何在呢?

惩戒文化教化下的消极心理行为。自律文化影响下的青年会自觉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心愿的心理行为准则,认知与行为协调;而惩戒文化教化下的人们,则会将自身与外界对立,认知与行为失调。这种文化教化作用可以追溯至一个人的蒙昧时代。以培养孩子睡前洗漱习惯为例来说明两种文化教化下孩子心理及其行为的养成。以自律文化为主导思想的家长会讲明道理、耐心示范、善意提示、以身作则,让孩子养成自觉洗漱的好习惯。构成反差的是,惩戒文化思想主导下的家长会以“洗漱才是好孩子”要求、“不洗漱就不能上床”威吓,孩子认同的是得到关爱、逃避惩罚。于是,没有家长督促时,当然会我行我素了。惩戒文化的教化因其强制力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但有依赖监督之忧;自律文化的教化效果形成稍慢,保持却可以自觉而长久。不必讳言,惩戒文化在许多地方、行业中盛行蔓延。名目繁多、不厌其详的奖惩,诱使人们一门心思趋利避害,轻视真才实学,看重关系机遇,不顾责任信誉,只求眼前实惠。在这样的社会心态下,敬业精神反被视为迂腐和傻气。这种社会心态环境弱化了青年敬业精神的形成乃至于延续。

管理模式滞后的盲点扩散效应。我国的现代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封建主义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刚刚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特殊基础上的,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普遍习惯于个体作坊式的运行模式,不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但是,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要求管理模式必须转型接轨。由于我们缺乏对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的深入探索,甚至对西方管理科学也只是停留在“拿来主义”的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导致了实际工作中的管理盲点的大量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灵”。在加薪晋级的公平性、规章制度的科学性等问题上,奖勤力度不足,罚懒无关痛痒;遵规守章者的偶然过失会被杀机儆猴,经常闯红灯、越雷池者未必会被课以重罚。结果是让敬业者心生悲凉,而混世者不无得意。凡此种种,无不影响着当代青年敬业精神的树立。

社会动荡伤痕的浮躁迁延症状。如果说将敬业精神匮乏之问题算到百余年来中华大地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帐上似显牵强附会的话,那么建国之后所经历的艰难和曲折对青年敬业精神的损害却是不争的事实。目标迷失、一无所长、观念紊乱的受害者何止一代人?当我们终于寻找到改革开放的人间正道后,许多青年的心态严重失衡,他们既为无所不在的发展机遇所鼓舞,又为难期大成的才学疏浅而懊丧,从而产生普遍的浮躁心态。道德水准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勤奋努力不够、工作实绩不多者大有人在。面对这种观前逊于长辈视后又不及来者的尴尬,他们既不愿承认又无力去正视。许多青年转而热衷于攀比职位高低、追逐经济实惠、敷衍工作程序、推诿事故责任。这种毫无敬业精神可言的人与事的存在,其影响远不止于对具体事务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本身,它败坏了行业和社会的风气,给更年轻的人以消极乃至恶劣的示范效应。

“广场酒会心理”启动的效尤现象。据传某村寨有每年岁末在广场喜庆丰收的习俗,届时家家户户带着一碗自酿的美酒倒到广场中央的酒缸里,然后从里面盛出一碗,边饮边歌。在又一届广场酒会到来之际,有一个人想:我何不带一碗水去?反正其他人也喝不出来,喝出来也不知是谁所为。于是,他依计而行。酒会开始,当代满以为自己可以白喝一碗酒的时候,他发现带一碗水来的并不止是他一个人,缸里全是毫无酒味的白水。这一寓言是对社会生活中敬业精神匮乏现象产生机制的微妙传神的心理刻画。敬业精神,不是需要对其价值和意义大加阐述的理论问题,而是如何在工作中身体力行的实践问题。因为敬业需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忘我奋斗,真诚奉献。可人们为什么还要效尤呢?这是因为,无论何人,要寻找一个在德、能、勤、绩诸方面逊于自己者非为难事,这样他不但不会有嫉贤妒能的难堪,还会产生放纵自我的轻松。其结果又任何呢,这自然不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二、当代青年敬业精神的超越

由于人们普遍的逆反心理的存在和作用,相当一部分青年对社会大力弘扬的敬业精神心存偏见——“敬业精神是忘我的付出,是利他的奉献。”敬业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受到极端否定和可悲冷遇。因此,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认清敬业精神失却的原因,超越偏见,认识敬业精神的实质和意义,不仅有利于他人和社会,更有利于敬业者自己。也就是说,敬业精神的最大收益人是敬业者自己,敬业精神有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并将不断提升和完善个体人生发展的意义。

学识才能的长足进步。“业精于勤,荒于嬉。”敬业者不愿混日聊天,虚掷光明,为了力求胜任人生职业生涯主导活动,他们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补基础、查资料、练技术、攻难关,为学而做,做中求学。从而很快成长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工作岗位中的技术能手、学术领域里的业务权威。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很有敬业精神但水平不高,或者业务很优秀但缺乏敬业精神的人都是罕见的例外。绝大多数人以敬业精神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赢得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美誉。人才成长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令人费解又情理自在——聪敏十足但心易旁骛者难成器,虽显愚纳但心恒持一者终可期。为什么呢?这里青年所具有的敬业精神自然是成才与否的关键。

职称职务的持续晋升。敬业者以其谨慎务实的入世态度,出类拔萃的业务水平自然可以取得骄人的业绩,从而无可争议地获得职称晋升。职称、职务的获得是水到渠成的必然,根据社会选择的惯例,绝大多数领导人从业务权威走向领导岗位已成规律和事实。如果个人有志于某地方的公共事务,敬业者就会众望所归地走向领导岗位,前程当然是不可限量的了。

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易于回忆起学生群体中成绩优秀者的至尊地位和无尚光荣。同样的,社会工作中总要有人懂业务、负责任、闯难关、创实绩,敬业者无疑是当然的人选。他们以大局和工作、团结和协作为重,无暇搬弄、刻薄他人。人们与敬业者相处,有充实感、安全感。即使那些嫉贤妒能者也觉得与敬业者为敌无异于自我暴露内心世界的卑鄙。基于这样心理机制,人们一般不至于与敬业者为敌,而是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合作。

品德修养的陶冶净化。敬业者不善发牢骚、放空炮。在全力以赴于工作的过程中,智慧与汗水的付出、坦诚与真情的合作、工作与成绩的激励、现实与未来的召唤,都使其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洗尽铅华,奕奕生辉。中华全国总工会近年来举办的青年职工技术达标竞赛,参加活动者的综合表现很能说明敬业精神的品德定位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者不仅人人身怀绝技,而且个个是遵纪守法的表率、谦虚好学的榜样、敬业爱岗的标兵、乐于奉献的模范。敬业精神既是品德修养的体现,又升华了人的品德修养。

日常心境的健康快乐。俗话说:无事生非,体勤添寿。敬业者不羡慕他人职权的显赫、待遇的优厚,免除了常人患得患失的苦恼、嫉贤妒能的无聊。在身心协调的专注、事业追求的激励、人际关系的和睦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社会的美好、人生的可爱。一位青年人向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幸福”,得到的答案是:“有希望,有事做,有人爱。”敬业者是幸福的,他们视成功为一份收获,不会因过分陶醉而迷失目标。他们把挫折当成垫脚石,显示出坚强的乐观主义情怀。这种人格的光辉,虽败犹荣,令人爱戴。

相伴一生的无怨无悔。人生的过程与回忆反向对应。无所事事者感到度日如年,念及过去却一片空白,不堪回首;兢兢业业者遗憾时光匆匆,回忆过去则如数家珍,倍感自豪。敬业者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因为自己曾经努力学习过、忘我奋斗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中国有句古话:勤劳一日得一夜安寝,奋斗一生得幸福长眠。耶鲁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一份关于老年人死亡与人生经历的相关研究表明:早年学业优秀、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者,易于将生老病死视为生命的自然规律,能够坦然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而对死亡心存恐惧者,多有人生的空白与虚无感,希望多活一些时候,弥补一下心中的遗憾。

牺牲自己以奉献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普通人所难以做到的,无法强求;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是狭隘的,不能允许。敬业精神以其兼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多赢其美而应该成为当代青年的理性选择和自觉行为。

标签:;  

当代青年职业化缺失的原因及其超越_敬业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