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市场竞争将发生十大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市场竞争论文,发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潮中,意味着中国的市场将真正和世界市场接轨,意味着中国将真正走向全面开放。市场竞争由此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市场竞争将由国内的、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将由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变为国际市场的国内化
加入WTO后,中国市场要向WTO所有成员开放。一方面我国企业要走出去,另一方面WTO142个成员要进来,既使不出国门,市场竞争也将是国际化的。WTO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和普惠国原则,这将使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长驱直入中国市场。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过渡式的改革,是从局部的、试点的、少数行业的开放逐步发展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加入WTO后,我国必须按承诺在三至五年过渡期后,全面开放市场。随着这个过程的完成,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在国门内也将不可避免。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财富》500家大公司中,已有近400家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值得关注的是前期已在中国投资的外商,特别是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相当市场份额的外资,纷纷扔掉中资拐棍转向独资。如宝洁公司,几年来美国股东利用手中的税收牌,迫使中方从宝洁中国公司逐步退出,到现在中方仅保留了象征性的1%股权。西门子公司则在增资扩股和中方对市场有不同看法时,采取中方退多少,它就进多少的策略,出资赎买中方的股权,目前在它的45家中国合资公司中占有40家的控股权。特别是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更多地采取了独资形式。北京市1999年引进外资所注册的企业中,有40%是独资企业,而2000年则上升到50%。加入WTO后外商独资将会成为主要的企业注册形式。这表明入世后,在中国注册的外资企业,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企业,这是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也是许多在中国的外资公司多年追求的目标。这些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在中国经营,参与竞争,从根本上提升了市场竞争的档次。
二、市场竞争将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
过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战争,目标很明确,竞争对手一般是一对一的单体企业。近年来,各国都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使企业之间的购并、重组、整合,大都是在全球比较的同一水平基础上进行。过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河泥”或“活鱼吃休克鱼”的竞争方式被“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鲸吞”式竞争方式所替代。单个企业单枪匹马打斗天下越来越困难,企业必须通过不同路径加入某个群体企业之中,或是强大的跨国企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由供应商、经销商、生产商组成的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以连锁经营等新的流通组织形式组合进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靠现代物流体系整合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过去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一个跨国集团与另一个跨国集团之间的竞争,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个连锁流通组织与另一个连锁流通组织之间的竞争,一个物流配送体系与另一个物流配送体系之间的竞争。一个企业所参与的群体规模越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越低,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
1991年美国国会委托里海大学的艾科卡研究所作“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课题,里海大学建立了以13家大公司为核心、100多家公司参加的联合研究组,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其核心是面对全球变化太快激烈竞争的市场,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其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必须采用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变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Win-win)关系。之后兴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使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关系,真正成为以供应链为链条的群体企业。加入WTO之后,这种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创造参与某一群体企业的契机,打造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使企业从国际比较中的垂直分工迈向水平分工,在水平分工的条件下参与企业购并、重组或整合,这是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通路之一。
三、市场竞争将由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乘流通能力的竞争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其基本的宗旨是推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平均关税已降为3%左右,农产品关税已在10%以下。投资、知识产权的自由化、便利化也在全球迅速推进。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由商品、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产权资本在全球加速度流通促成的。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多维化的大流通形成和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的内在动力。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不取决于能生产多少产品,而取决于能生产多少适销商品,取决于能将多少商品顺利地销售出去,取决于流通能力,流通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无一不是把能否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创造崭新的消费需求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为什么发达国家敢于把大量并非没有国内市场需求的产业转移到国外去,而从别国再进口本国需要的商品,就在于具备相应的流通能力,这种流通能力保证了快速组织跨国贸易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世界贸易量迅速增长,1980年全球进出口额仅为40411亿美元,而到2000年就达到130200亿美元,增长了3.2倍,占世界GDP的比重已近三分之一。现代流通的组织创新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现代物流产业崛起,以至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三利润源泉”。流通的速度与效率,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力量,也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上取胜的关键。
四、市场竞争将由产品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将有更多的跨国公
司进入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基本战略之一,就是塑造全球统一的品牌,然后靠品牌的优势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靠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强大的品牌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理解一家企业,凝聚着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程度,而且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一旦形成,使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支付高价,投资者也愿意为品牌承受较高的股价。品牌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基础,强大的品牌具有增加销售额和赢利的力量,品牌的重要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更多地建立在企业提供的品牌价值与其提供的商品、服务价值的一致上。品牌能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联想,能够代表商品所凝聚的商业价值和商业信用,品牌资产、品牌个性、品牌形象、品牌忠诚度等都能不断把市场对品牌的认知度转化为可估价的无形资产。
排位在前100名的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目前已经有近60种进入中国市场,其中40多种品牌已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我国的知名品牌近年来也开始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品牌意识正在崛起。
五、市场竞争将由行业存在形式的竞争转向商业存在模式的竞争
过去我们把单纯从事商品买卖的人群叫商人,把商人从事的行业叫商业。而现代社会,整个世界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几乎都可以叫商业。工厂是厂商,农场是农商,企业生产的产品,无一不是为了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所以决定企业成败的不完全是生产能力,决定行业兴衰的不完全是行业存在形式,而是行业或企业的商业存在模式。
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并发展。过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付出的交易成本,最主要是搜寻不对称的信息所花的费用。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信息成为唯一能重复使用的共享性资源,从而使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创新,可以使其组织超大型化,原有的经济学意义上的边际被突破;企业的制度创新,使董事会成员可以不是货币资本的代表,大部分成了人力资本的代表;企业技术创新引发的垄断,不仅能在本国度控制市场,而且有不少企业的产品甚至垄断了整个世界。这些都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后,最大的挑战是我们选择什么商业模式进行有效的市场竞争。2000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在第二位的美国沃尔玛,从事的是再传统不过的商业。如果不是排在第一位的埃克森和美孚两个石油公司购并,沃尔玛就是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以一个传统的产业存在形式,迅速超过制造业、超过软件业,成为实际上的世界第一,就是由于采取了崭新的商业模式,用信息技术改造了传统的商业,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业态。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使企业规模能迅速低成本扩张;天天平价的超市业态,使企业能迅速获取市场份额;卫星定位系统适时传输信息,使企业在全球的经营和管理有条不紊;现代物流体系的快速配送,使店铺“零库存”经营、资本快速
周转成为可能。企业选择的行业是传统的,但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却是全新的商业模式。
六、市场竞争将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的竞争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从研究和制定货物贸易规则到服务贸易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世界范围的流通规模迅速扩大,流速空前加快,进入流通的流通物其形态也在时时更新。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同,世界贸易组织统一的“游戏规则”,使技术转移周期越来越短,商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电能发现到建立第一座发电站用了282年,电话发明到应用用了56年,无线电通讯用了35年,真空管用了31年,电视用了12年,集成电路用了7年,多媒体电脑用了4年,激光器用了1年……。微电子技术单位面积存储量每18个月增加1倍,成本基本不变;计算机技术每5—7年速度增加10倍,体积减少10倍,价格下降10倍;光纤技术1975年—1998年单根光纤带宽增加20万倍,成本指数从100下降到0.08。科技创新使商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商品的个性化越来越强,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花色品种越来越多。据专家调查,我国目前市场商品品种单品达到了50多万种,美国已高达500—600万种。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其消费偏好也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化。而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越强,消费需求层次越高,消费率就越低,对商品的挑选性就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说,经久不衰的消费需求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成了企业能否生存的基础。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取决于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取决于对市场需求有无快速响应能力。
七、市场竞争将由直接争夺客户的竞争转向争夺销售终端、创造客户价值的竞争
加入WTO后最激烈的竞争决战,将集中在抢占销售终端中。销售终端是指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直接发生买卖关系的经营场所。把销售终端控制住,就找到了创造客户价值的通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处于销售终端的领域,是对内开放程度最高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竞争中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对外开放度还是比较小的,到目前为止,外商在中国投资了300多个零售商业,销售额仅占全国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6%。加入WTO我国承诺三年内放开零售市场,五年内放开批发市场,流通领域将由全面对内开放转向全面对外开放。
实际上,近几年抢占销售终端的竞争已经拉开了帷幕。一路大军是国外公司对中国加快建立销售终端网络,一路大军是中国的制造商对终端的抢占,另一路大军是中国批发零售业迅速扩张自己的销售终端。据统计,先期进入中国市场的麦当劳、肯德基已经建立了近800个连锁店,赢得了百亿美元的利润。50家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70%抢滩中国市场,沃尔玛已建了20个连锁超市,三年内将达百家;家乐福在中国已有27家,三年内也将达到百家……
我国的批发零售业在竞争中学会了新的理念、新的商业运作模式,近几年也在争夺销售终端中迅速崛起,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卖场、折扣店、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各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连锁经营成了快速建立销售终端的制胜法宝。据统计,2000年全国连锁店铺总数7689家,平均每家拥有店铺76.9个。在连锁百强企业中,连锁超市占55%,大型综合超市占21%,家电专业店占5%,药店专业店占3%,其他类占4%。中国制造业抢占终端的竞争也在展开,如自建销售公司、专卖店,实行各种形式的代理制,与零售商结成稳定的供应链关系等。
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预计,加入WTO之后,中国面临的最大冲击将在分销领域,佣金代理、特许经营、批发、零售都将重新调整格局。
八、市场竞争将由价格战、广告战等单一形式的竞争转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次竞争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在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融入国际分工和交易中,而国际分工正在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变化。目前全球投资的主要形式是跨国购并,而购并又主要在水平相近的企业中进行。20世纪90年代全球跨国投资和跨国购并年均增长16.5%和54.3%,全球购并的显著特点是强强之间的联合,知识资产、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购并的规模大、速度快、频率高。埃克森和美孚两家石油公司合并后,其市场价值高达28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加入WTO之后中国的企业如果不迅速提升产业水平的国际竞争力,不迈向国际一流水平,就无法融入新的国际分工中。
目前我国市场竞争大部分还处于低层次,许多企业没有在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打广告战、价格战。1999年全国广告支出相当61亿美元,增幅15%;2000年支出97亿美元,又较1999年增长36%;预计2001年广告营业额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广告市场。据AC尼尔森的调查表明,2000年广告花费前10名的都是中国自己的本土品牌,仅保健品和维生素一个种类的广告费就近90亿元,占全部广告费的12.5%。
加入WTO后,市场上进行企业比较、商品比较的平台将会大大提升。入世后将会有更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就更使商品质量和档次,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商品的人性化、个性化和创新的设计,与商品如影随形的优质服务和创造客户价值的价值链服务,日益成为能否取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有优质产品支撑的广告,产生的是无形资产,得到的是消费者的信任;有全球大规模采购优势,有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赢得的低价商品,获得的是顾客的忠诚度。而低层次的广告战、价格战不仅不能赢得顾客,即使一时占领了市场份额,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经营能力,没有消费者认知的商品和服务,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仍会败下阵来。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产品,绝大部分并没有花大资本作广告,打价格战,但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却是有目共睹的。
九、市场竞争将由对货币资本投资的竞争转向对人力资本获取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最激烈的竞争,将是对人才的竞争。能否在竞争中获得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是竞争能否取胜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已被作为资本来配置,而不是把人作为劳动力使用。人力资本具有考核成本高昂、有生命周期、资产由个人支配的特点。作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虽然无法作为独立的产品定价,但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价格,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形成了高昂的市场价格。美国纽约联合电脑公司的CEO1999年的年薪就达6.5亿美元。实际上,在很多企业货币资本处于被动地位,而人力资本则处于支配货币资本的主动地位。
争夺人力资本的竞争在全球早已展开,发达国家纷纷放宽了吸引人才的条件。1971年—1997年,移居美国的移民约1900万人,目前又把引进外国专业人才的人数从每年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德国计划在欧盟之外吸引2万名咨询科技专业人才。英国正在修改有关从亚洲征聘咨询科技专业人才的法律。韩国发金卡允许外国工程师和电脑编程师留居10年,希望以此吸引20万名高科技人才。日本也建议在日本留学的外国学生留在日本工作。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已经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专业人才中,40%是印度人,38%是中国人。我国清华、北大、中国科技大等高等学府毕业的高才生,第一位的选择是去国外留学或工作。据估计中国有2/3的顶尖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选择了国外。
先期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战略,也使我国对人力资本的争夺愈发激烈。跨国公司的人才竞争战略,一是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从过去在海外争夺人才转向直接在中国本土争夺人才。微软公司已经把研发中心搬到了中国,中国高素质的人才直接在国内为外国公司创新技术,使之得到创新利润。据《财富》调查,在最大的500大跨国公司中,有92%考虑在中国设总部,瑞士ABB集团、美国雪佛龙海外石油公司、德国搏世公司,都准备把地区总部设在中国。二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价格。最近,已有不少外国公司对中国的雇员提高了工资待遇,把中国雇员的工资与在本国本部雇员拉平,以防止人才流失。三是对中国雇员委以重任,使之比在国内公司升迁快得多,使人才价值取向需求得以实现。据统计,在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中资银行。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拉开了阵势。很多民营企业靠高薪吸引人才,也使人力资本价格飙升。
十、市场竞争将由完全决定于企业效率的竞争转向政府行政效率的竞争和政府管理经济能力的竞争
加入WTO最大的变化将是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一个国家的企业是否能高效、高速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取决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在WTO规则涉及我们的23个协议中,只有两项涉及企业,其余都涉及政府。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将更加国际化,市场竞争规则更加国际化,政府能否按WTO规则办事,是对我们的最大挑战。政府能否为企业创造最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条件和市场环境,将是对政府的考验。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政府行政效率和管理经济能力的竞争。
目前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很多企业感到进行市场竞争受阻,企业仍是一只眼睛盯着市场,一只眼睛盯着市长。外资投资企业对中国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按国际规则办事,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企业创造最好的公平竞争条件,这是政府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最该做的事情,是通过宏观再造为微观机制运行扫平道路的捷径,也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