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浙江省高中历史考试改革的理性思考_会考论文

2003年浙江省高中历史考试改革的理性思考_会考论文

2003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会考改革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理性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会考卷采用闭卷(选择题)与开卷(非选择题)并用的形式,这种命题模式是对会考改革的突破性尝试。

一、历史会考采取闭卷与开卷结合的形式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历史学科包含了其中四方面的问题:一是“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二是“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三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四是“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以上问题同样存在于历史会考之中。要适应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考改革势在必行。2003年,浙江省首先在历史会考中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使会考进入了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互为推进的层面。

由于会考是水平考试,要使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通过,所以,命题比其他考试更侧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查,绝大多数题目只要死记硬背书本就可以回答。以历史会考卷的问答题为例,1996~2002年七年间共出过21道问答题,其中基本上是属于直接背书本的有18题,有一定综合性要求的题目只有三题:1998年关于两次国共合作题,2000年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综合题,2002年香港问题题,以上的命题保证了会考的合格率,体现了水平考试的特点,但是这种命题思路,客观上是强化了“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利于历史课程功能的充分发挥。

与闭卷考试相比,较高质量的开卷考试有几个优势:有利于考查对历史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的把握;有利于考查分析历史现象、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组织和运用史实的能力。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开卷考试重视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体现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新的会考形式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要改变“只要会考前突击背书就能过关”的认识,应重视平时的历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分析方法、培养历史学习能力;(2)要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历史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3)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养成善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关注现实的良好学习习惯;(4)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2003年浙江省历史会考思路是对高中会考改革的可喜探索

浙江省2003年高中历史会考试卷对中学历史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是对会考命题改革的有益探索。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值得关注。

1.基础性

基础性是历年会考试题的共同特点,这是由会考性质决定的。历年的历史会考卷均选择教科书中近现代重要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理论等内容。国家“十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五”期间,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要达到60%,而作为经济文化发达的浙江省,理应提前实现普及高中段教育。会考要适应高中教育普及的发展形势,就必须重视基础。这里说的基础就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历年的历史会考卷所考查的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2003年历史会考卷也重视了考核内容的基础性。

2.人文性

这里的“人文性”,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既要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也要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从这两个意义上说,2003年历史会考卷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尤其是两个问答题。国歌题中除了第1、2小题考查一些历史基础知识外,第3小题设计了“你如何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今天的作用”一问,使整个题目有很强的层次感,体现了关注现实,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台湾问题题的第3、4问:“目前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有哪些?”“你认为早日完成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有哪些有利因素?”这两个设问不仅具有国歌题中的人文要求,更凸现了“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这一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余伟民教授认为:“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围绕这一基本功能进行的。”从历史教育的本质出发,他提出历史教育应该开发三个功能:一是人文教育功能,二是公民教育功能,三是创新思维培养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作为引导历史教育的重要手段,历史考试的命题应突出“人文性”,在张扬历史教育人文功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2003年浙江省历史会考卷中的两个问答题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3.开放性

十多年来,历史考试命题逐渐由重“双基”向重智能、重素质转化,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轨,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历史考试命题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客观题不客观,在选择题中大量考查历史观点和认识;二是主观题不主观,许多历史问题的分析似乎是以材料为依托,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实际上仍是要学生照搬教材中的现成结论。尤其是在历史会考中,材料与设问分离,问答题死扣教材的现象十分突出。光看题目,似乎在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再看看教材,原来答案都是教材中现成的,是在“能力考查”的外表下,由背诵史实变为背诵结论。要改变这种情况,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主观题的“开放性”。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已经在主观题的开放性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探索,2003年浙江省的历史会考卷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也明显地体现在两个问答题中,即对国歌作用的认识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困难、有利因素的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开放性体现在:首先,答案不是书本中现成的,改变了原来“会考只考书本”“问题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状况;其次,答案是开放的,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答案,两个问答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说明“只要思想观点正确,言之成理,都可酌情给分”。这就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新课程改革目标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个小题既考查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又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把“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较好地结合起来,让绝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并得到较多的分数,而且层次性明显。这是会考主观题开放性命题的成功探索,也是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历史命题模式的有益尝试。

三、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会考改革发展趋势探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会考如何改革,如何更好地发挥和健全会考的功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2003年浙江省历史会考改革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这一改革的春风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1.关于会考功能的定位

会考是高中毕业水平考试,也是对学生高中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一般而言,会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部分学科的轻视,对防止出现偏科现象、全面提高学生文化课质量有益;其次,克服高中教育只针对一部分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的问题,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毋庸讳言,现在,在许多中学历史学科处于“非主科”地位,被人为地弱化。如果没有会考制度,高中理科学生就可能不会再接受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历史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会考的另外一些功能也凸显出来,但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尚有待于会考改革的深化。

首先,会考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考是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肯定评价,它重视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高中所有学科,而且允许学生多次补考,这样就使会考由一种重甄别(合格与不合格)的单纯水平测试,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性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肯定和对学习状况的调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

其次,会考可以促使良性“学习场”的形成。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有些学校放弃非高考科目,擅自把非高考科目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高考科目。这种偏科的做法不利于良性“学习场”的形成。会考制度的实施要求学生全面学习,注重基础,这有利于从整体上优化学风,形成良性的“学习场”,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三,会考改革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考试评价方式的改变,在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闭卷形式的会考,以要求学生识记书本知识为主,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开卷形式的会考,则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从更开阔的层面上把握专业知识,从而为他们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这也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相吻合。

2.关于命题模式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会考中的开卷考试如何把握难度,使之既突出能力考查目标,又面向全体学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试卷的命题。开卷考试要求试题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试题才能有效地“考能力”“考素质”“考创新精神”。所以,开卷考试的试题要求源于教科书,又不拘泥于教科书,与教科书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近几年来,历史高考命题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出现了大跨度、高综合、重概括和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等两类试题,突破了以“原因、意义、影响、特点”为试题主要内容的框架,这些经验可以作为历史会考开卷考试命题的重要借鉴。笔者认为,在开发会考的开放性试题方面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试题的基础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会考不同于高考,会考是水平考试,要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这就需要把试题的开放性和基础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很重要的命题思路就是题目要有层次性。2003年浙江省历史会考卷的问答题是很好的样本,前面几个小题是基础,后面几个小题带有开放性。在高考复习中,大跨度、高综合、重概括型的试题常常是教师和学生准备的重点,为了防止猜题押宝,会考试题要在设问和视角上出新;而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型的试题则要防止与教科书和学生水平偏离太远,使学生无法回答,可以考虑提供材料设计问题。

二是开放性试题的阅卷问题。与开放性试题相伴而来的是评分标准的松动,答案不再是惟一的,而是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开放性试题阅卷的客观性、准确性,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意见,一是可以参考2003年上海高考阅卷采用类似作文阅卷的办法,但这样做势必要增加阅卷人数,提高考试成本;二是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不断提升学识和水平,从而提高阅卷质量。

2003年浙江省历史会考选择题是闭卷形式,它体现的重视基础、面向全体学生的考查思路是正确的,与新课程关于考查“终身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要求是一致的。如果把整张会考卷都变为开卷形式,则必然涉及选择题命题方向的探索。这样,选择题可能走向另一面,就是在选择题中着重考查的是对历史的认识、理解以及历史观点等,这类选择题可以改变单一考查历史事实的现状,使学生从繁重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但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离开了历史事实的必要记忆,学生就很难进行历史分析,更谈不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从这类题型的实际作用来看,也不能起到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作用。因为选择题的“不可解释性”,学生在训练中往往是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结论,这显然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因此,历史会考中选择题是否采取开卷形式应慎之又慎,不能因为开卷考而忽略对“终身学习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要理清会考对记忆性理解、解释性理解、探究性理解等多层面知识能力考查的关系。

3.关于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评价体系,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价不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是着眼于对学生过去学习的甄别。会考也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会考作为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总体评价,也可以考虑引进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或者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纳入会考之中,采用类似理化生实验考查的形式,或者改变以会考成绩好坏作为学生学习合格与否的惟一依据的做法,把会考成绩与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袋等质性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考查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水平。这一方面的改革尚需深入研究和实践,但是在确认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时,“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显然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标签:;  ;  ;  

2003年浙江省高中历史考试改革的理性思考_会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