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人民医院 556699
摘要:目的:研究血浆凝血因子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70例重症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浆凝血因子、PCT、PLT、MPV、PDW、TT、APTT、PT、FIB等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检测,并对两组以上指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TT、APTT、PT凝血指标水平比对照组高,且FIB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Ⅸ水平比对照组低,但Ⅷ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PCT、PLT血小板参数水平比对照组低,且MPV、PDW参数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重症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血浆凝血因子变化均十分显著,能够及早发现重症肝硬化患者凝血机制障碍,从而直接反映肝脏功能、肝细胞受损严重性及肝脏是否衰竭等,为预后评估、判断提供可靠诊疗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浆凝血因子;重症肝硬化;诊断;价值
肝脏为许多血浆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其具免疫、分解、代谢及合成等功能,肝细胞坏死或受害时,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肝病严重时凝血因子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形成抗凝和凝血机制紊乱,致使出现出血倾向[1]。肝硬化的产生造成功能性肝脏实质细胞不断被无功能纤维组织所替代,进而造成肝脏修复、自身代偿能力等逐渐丧失,以及蛋白质合成、脂类、葡萄糖等功能受损。而当功能性因子的合成能力减弱将致使造血系统出现紊乱,从而影响血小板参数。为深入探讨血浆凝血因子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70例重症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浆凝血因子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70例重症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相关诊断标准[2]。将其设为研究组,男女比例34:36,年龄32-70岁,平均(50.13±2.30)岁,其中胃底食管静脉曲张34例,腹水24例,肝性脑病12例;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30:28,年龄33-70岁,平均(50.12±2.34)岁,两组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未显示高度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真空采血管抽取4mL的静脉血于EDTA-K2抗凝试管与枸橼酸钠抗凝剂试管;采血员在对受检者抽血时需高度注意不可过久过紧采用压脉带,且排除14d内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药物者。抽取血后将两支试管内的血混匀,立即送检。之后安排专业人员根据说明说与方法测定凝血因子,若标本均不合格则重新抽取,同时保证凝血指标于半小时内测完,血小板参数于1小时内测完。仪器选用日本全自动血凝分析仪CA-500series血球全自动计数仪,试剂由四川省迈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及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X2 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浆凝血因子参数对比
研究组TT、APTT、PT凝血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但Ⅷ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肝脏不仅属于机体各种抗凝、凝血组分及纤溶因子合成场所,而且亦属于灭活不同种类纤溶物与活化凝血因子主要器官,肝脏对维持人体机体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动态平衡具重要作用[3]。患者出现肝硬化时,其肝脏则呈纤维性、弥漫性、进行性病变,主要表现肝细胞起初出现弥漫性的变性坏死,之后出现肝细胞再生与纤维组织等增生,进而使得肝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并致使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失去平衡[4]。为深入探讨血浆凝血因子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70例重症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浆凝血因子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提供科学、客观依据。
因门脉高压与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致使的静脉曲张综合作用,而致使患者出血是此类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通常重症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存在一定的改变[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TT、APTT、PT凝血指标水平比对照组高,且FIB水平比对照组低。此外,对比两组血浆凝血因子,得出:研究组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Ⅸ水平比对照组低,但Ⅷ比对照组高,提示重症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因子出现合成障碍。PT 属于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为常用的一种筛选试验,其主要是由肝脏所合成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决定,于肝病中具有重要作用[6]。当患者的肝功能显示轻度受损时,PT依然能够正常,其仅与肝细胞严重受损时显著延长,并超过正常范围[7]。TT为反映肝素样物质数量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指标,其延长则提示纤溶活动变强,血液中类肝素抗凝物质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8]。APTT反映出内源性的凝血因子Ⅸ、Ⅷ功能与水平,重症肝硬化者因为内源性的凝血因子数降低,从而致使APTT延长。FIB合成于肝脏中,当FIB水平显著降低时,提示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合成功能显著下降。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PCT、PLT血小板参数水平比对照组低,且MPV、PDW参数水平比对照组高,提示MPV与PLT的增加将致使重症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加重患者病情。通常而言,血小板数量的降低常因下列几项原因:骨髓增生、血小板的分布出现异常,以及血小板大量被破坏等。因为重症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到严重损伤,使其肝脏内毒素清除能力显著减弱,从而造成血小板聚集被内毒素等诱导,致使血小板大量被破坏,进而减少血小板的数量[9]。而血小板聚集则使得MPV增多,这和本研究显示结果相一致。肝功能损伤常伴凝血功能等障碍,分析原因可能为凝血因子的消耗增加或者生成减少;维生素K利用、吸收出现障碍,依赖性的凝血因子前体无法转变为具活性凝血因子;肝素酶的合成减少,肝素灭活的能力变弱,以及血浆类肝素与肝素抗凝物的增多等因素。
综上所述,血浆凝血因子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具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观察肝病、凝血及评估、判断预后的可靠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1]周莺莺,汪建国.血浆凝血指标检测在肝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02):196-197.
[2]李超然,叶红.凝血因子Ⅺ缺乏症合并妊娠一例[J].中华妇女科杂志,2014,49(01):58.
[3]叶应妩,李建斋.王玉琛主编.临床试验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105.
[4]胡晓,冯立民.王佳丽.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及常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01):24-26.
[6]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6.
[7]葛金莲,买买提伊明?吐尔逊,罗德梅.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01):70-72.
[8]刘明.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检测诊断重症肝硬化价值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3,24(03):49-50.
[9]邓昊昱,陈佳俭,谢辉,等.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检测诊断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J].中华普外科杂志,2013,28(03):222-224.
作者简介:梁利登,侗族,天柱县人民医院,侗族,1973年3月出生,检验科,本科,主管技师。
论文作者:梁利登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凝血论文; 因子论文; 血浆论文; 血小板论文; 肝硬化论文; 重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