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劳动价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空前发展,特别是微电脑的发明和应用,机器人和“无人化工厂”相继诞生,很多产品似乎不需要人的劳动就能生产出来。对这种现象,不少人感到劳动价值论已不能解释,因此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失效或过时,这种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界。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失效或过时;另一种则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因此只能说应该坚持和发展。不能说已经失效或过时。但应该怎样坚持和发展呢?接下去没有下文。那么,在劳动价值论还没有得到坚持和发展以前,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呢?看来也不会有不同的回答。
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计量的理论根据,如果说劳动价值论已经失效或过时,研究劳动计量,自然也就没有意义了。况且,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而政治经济学又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如果说劳动价值论已经失效或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余地,如果说政治经济学不复存在,还会有马克思主义吗?这样党和国家的命运又将如何呢?所以,这些问题都必须把它弄清楚。
一 新技术革命说明了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就说过:“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出发点……所有制只不过是现存生产工具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页)同样还是这个观点, 马克思在《哲学贫困》里进一步又说:“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着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着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9页)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总结性的又说:“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资本论》第1卷第224页)
很清楚,马克思的三种说法,讲了一个观点,这就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一把打开各种社会问题的钥匙。
发生在本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特别是微电脑的发明和应用,“无人化工厂”开始诞生,在新技术革命中居最重要的地位。据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辑的《国外机械工业基本情况》的资料介绍,1974年,在日本通产省的主持下,建立了一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无人化工厂”,这个工厂生产的机械产品有50个品种,包括减速器,阀门等,每天工作24小时,其生产能力相当于每天工作8小时的400台机床,这个工厂在直接加工的车间现场作业中,已经实现了无人生产。该厂拥有自动加工机床70台,自动检验机10台,搬运机器人29台,维修机器人15台,自动仓库3座,废物处理系统一套, 生产设备自动控制计算机130台,其他辅助自控计算机36台,全厂分4级控制系统,在全厂控制中心只有一个监视全厂各车间的生产情况。
瑞典也造成了一座年产消毒牛奶一亿升的全自动化牛奶加工厂,在这个工厂里,操纵系统,以计算机为基础,计算机根据管理中心的指令,把信号传送给执行机械,执行机械是由操纵泵、分离机、均质机、过滤器以及运输包装机械组成的自动机器体系。这个工厂的加工车间,从开始接收生奶,直到消毒灭菌后包装,已全部实现了现场无人化操作,全厂只有一个调度员负责管理全厂的生产。
这种由自动化流水线装配起来的生产工艺,其生产过程,一般都是由电脑和机械手装置直接控制和操纵的,从原则上讲,技术人员和工人已经可以不必直接参与某些加工现场的实际生产过程了。自动传送装置首先可以按计算机指令,把原材料直接从储备库运至生产现场,自动流水线把原料按工序加工成成品,成品再由自动传送带运至成品库,由自动打包机包装待售,从整个直接生产加工工艺过程看,不仅没有体力劳动者从旁照料,甚至看不到从事现场监督和管理技术的指挥人员,但是新产品通过电脑支配下的机械手就生产出来了。(上述资料摘引自《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与当代》中共中央党校出片社出版)
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上述观点,这种生产力的出现,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呢?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的未来发展时说:“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的机器体系。”(《资本论》第 1卷第438页)显然,“无人化工厂”的出现, 恰好证明了马克思的科学预见。而对这种自动机器体系的出现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时,马克思又说:到那时,“劳动就会表现为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的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8 页)不难看出,马克思正是由此出发,科学地勾画出未来社会的蓝图。
每个人都懂得,人为了生存就必须劳动,必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是人类生存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资本论》第一卷第56页)所以说,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能不受自然必然性的统治和奴役,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都和动物本身一样是不自由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批154页)“当分工一出现以后,每个人又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给他们的,他们不能超越这个范围,他是一个渔夫、猎人,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增加了一种人为的强制性, 这正像马克思所说:“在奴隶、徭役、雇佣劳动等等的历史形态中,劳动始终是使人厌恶的。始终是外来的强制性劳动。”(《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第51页)无可置疑,这就是已往劳动的性质。
自动机器体系出现以后,劳动改变了已往的性质。
第一,它取代了人们直接参与物质生产劳动,使人们最终摆脱了自然必然性的统治,并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人们开始由受自然必然性统治和奴役的地位,上升为支配和控制自然必然性的地位,从而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第二,由于自动机器体系的出现,取代了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使人们的劳动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当中,使人们不再是劳动的主要当事者,这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奴隶主不再有奴隶,封建地主不再有农奴,资本家不再有雇佣工人,使一切剥削者和压迫者都失去了剥削和压迫的对象,从而也就不再有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等所有剥削者和压迫者存在的余地,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奴役关系,依附关系,雇佣关系,使人们都成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站在社会生产过程旁边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于是人们也就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第三,自动机器体系的出现,取代了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由此而产生的一切社会分工,从而也就能够使人们“随着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 页)于是“劳动就由奴役人的手段,变成解放人的手段,就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3页)因此,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时的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
从此,社会的发展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都受着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人们的社会的行动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熟练的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行动了。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个时候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3页)总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动机器体系出现后必将产生的社会。
最近,丹麦哥本哈根未来学研究会会长罗尔夫·詹森说:目前信息时代已发展到极限,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五种社会制度即将诞生。(詹森所说的前四种社会制度,即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在这种社会制度条件下,人们的注意将由物质转向精神。工人的工作将由受苦变成游戏。罗尔夫·詹森并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所运用的语言,在我们看来也不尽科学,但他从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预感到未来社会的情景,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见,如此相似,这决不是偶然的。(上述资料见《世界科技译报》总第567期)
二、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
新技术革命说明,自动化机器体系必将取代人的物质生产劳动,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既然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将会消失,劳动价值论也就没有存在的余地。所以说,劳动价值论会过时,并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在这里必须弄清楚,劳动价值论过时,是在人类社会摆脱物质生产劳动以后,在人类还没摆脱物质生产劳动以前,就宣扬劳动价值论过时,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有害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类社会才能摆脱物质生产劳动呢?
第一,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说过:“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为,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象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和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们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性必然王国,会随着人们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里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在无愧于和最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们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资本论》第3卷第926页—927页)
既然工作日的缩短是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条件,那么在当今世界工作日缩短的情况又如何呢?
可以看到,自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先进的科学应用于技术,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机器性能不断改进,单一的机器发展为机器体系,单一的机器体系发展为复合的机器体系,特别是到本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快,机器体系更加复杂,运转速度因人力控制日益困难,微电脑应运而生,机器装上了电脑,无人的工厂,长眼睛的炮弹,硅片司机,电脑医生,灵活的生产系统,不断出现,不仅进一解放了人的体力,也为解放人的脑力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工厂自动化,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据统计:美国每年用电脑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人亿年,是现在美国人口的2000倍。据一些未来学家预测,到2000年,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进入信息时代,到那时,一个微电脑芯片,可集成一亿个元器件,甚至有思维能力的第6代电脑,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生产的自动化, 管理的信息化,通讯的网络化,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将由现在的每周40个小时,减少到每周20个小时,也就是由现在的每周工作5 天,每天8小时,减少到每周2天半。如果照此发展一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自动化机器体系就能完全取代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所以,罗尔夫·詹森预测,到21世纪20至30年代,工人的工作就会由受苦变成游戏。(以上资料见《科学实验》1984年第6期)
但是,自动化机器体系果真能够像罗尔夫·詹森预测的那样快地达到完善、推广和普及,从而完全取代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吗?去年8 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一篇《不要使我们更精简、更高效,但也一点走不快》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冷静地判断。文章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去年在美国制造了172万辆汽车,与1988年相同, 但是工人减少了8000名,这些工人的离开,意味着剩下的93700名工人比1988 年生产更多的汽车,问题在于那些离开的工人情况如何,许多工人显然转移到创造经济价值较小的工作岗位,也许是饭馆里工作,或者转移到了办公室里,或者现在做分包商那样工作的小公司,这些创造经济价值较小的新工作,总体上把国家的生产率拉了下来,这些工人领取的工资越来越少,这使他们购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新汽车的可能性减少,由于这个原因,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增加产量的可能性减少”。这里还没有提到被裁减下来而又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工人,对他们来说,自然就更买不起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新汽车了。
从这里就使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增加生产,大量裁员,追求超额利润,是个普遍规律,但这个规律必然造成的结果,即劳动生产率愈来愈高,失业工人愈来愈多。失业工人要求就业,企业要求不断裁员,这种矛盾的发展在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不会促使生产发展,还会使生产停滞,甚至遭受破坏。因此,就要求政府出面解决。一般来说,“一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本国状况所产生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可以通过—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来执行,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可是,它们最终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15页)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失业的办法,也能缓解一下这种矛盾。例如,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力比较落后,工人劳动强度大, 工资水平低, 而且每天还要劳动10多个小时,而目前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劳动的支出比过去少,工资水平比过去高,而每周劳动时间已缩短到5天。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自动化机器体系不断完善、推广和普及,失业工人必将迅速地大量增加,以致达到这样的程度;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就等于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部摆脱物质生产劳动,或者说也就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一条出路,这就是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改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不只一次的说过:“共产主义革命就是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页)不过,这对资产阶级政府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随着自动化机器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普及,这种矛盾必将会愈演愈烈。最终还得解决,解决的方式不外两种;一种即通过民主的途径,即和平的方式,改变资产阶级政府的性质;另一种,即必然导致推翻政府的行为。不过不管通过哪一种方式或途径,实质上都是共产主义革命。
因此,这也就说明,实现自动化机器体系全部取代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即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就必须消灭人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也就是必须消灭现存社会的生存条件,不言而喻,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项空前巨大的历史任务,是不可能的。
第二,自动化机器体系的完善和普及。
真正全无人的自动化工厂,目前还在实验室里,已经建立的“无人化工厂”,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还屈指可数,就拿我们前面所举的两个典型例子来说,也可以看出,说是无人化工厂,实际上也不是完全无人,看得见的,每个工厂,还都有个监督员或调度员,尽管在流水线上,有时看不到有人,是不是就没有人参与工作了呢?当然也不是,如果去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就会发现,现在的“无人化工厂”,只不过是人少罢了。所谓“无人化工厂”,也只不过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机器,是机器当然就是由人制造的。制造出来以后,如果没有人去起动,它也不能动起来,更谈不到进行生产了。仅就这一点来说,它也离不开人的劳动的参与,否则,它既生产不出新产品,也创造不出新价值。所以这也正说明劳动价值论不仅没有失效或过时,而是正在发挥它的作用,况且,在每个流水线上,也都不可能没有进行监督的人员、维修的人员。同时,任何一个无人化工厂,都不可能永远只生产一种产品,或一个型号的产品。根据市场的需要,当需要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时,总要有人事先构想,设计、制图、试制、而每一个过程还都可能有失败,反复,然后才能在性能、结构、造型上定型。产品定型后,还要通过科学技术人员,把生产新产品的工艺输送给自动化的机器体系,而这种机器体系也还必须按生产新产品的工艺进行改造,然后才能由自动机器的机械手按照人们事先输送给电脑的指令,在电脑的控制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才能把新产品生产出来。
仅就以上的情况也就说明,新产品的生产和自动化机器体系的制造和改造,都不可能没有大量的人员参与,都不可能不消耗大量人员大量的活劳动,,这里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所以说现在的“无人化工厂”,看上去好像无人,而站在背后的仍有大量的制造者、维修者、管理者、科学家、技术员和工人。所以,要使现在的无人化工厂,“实现完全无人化,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第三,商品经济完全消灭。
劳动价值论指出,价值是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生产的特有范畴,只有当劳动产品成为商品时,人类劳动才能表现为价值,价值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只要不是花费劳动就可以得到的东西,即使是人类生存最需要的东西,如空气和阳光,也没有价值,同时,就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把它当作商品来交换,同样也没有价值。如农民种的只供自己需要的粮食,或交给地主的地租等,就是如此。所以说商品生产存在、劳动价值论存在,商品生产消失,劳动价值论消失。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是想让它消失它就可以消失的。
目前商品生产存在的状况又如何呢?不难知道,即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生产也还在朝着纵深发展,就整个世界的情况看,还有相当大的地区,仍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停留在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拿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也只能说刚刚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发展商品生产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如果说现在劳动价值论就已过时,否定它的指导作用,这不仅不符合实际,也非常有害。
三、关于“知识价值论”的提法
西方未来学家奈比斯特说:“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须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 ”(《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15、16页)这种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国的知识界。
什么是知识,知识能不能创造价值,“知识价值论”的提法能不能成立,就这些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知识是怎么产生的?它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这也就是说,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脑力劳动创造的。那么,什么是价值?劳动价值论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体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它只能在商品交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没有商品交换,也就没有价值。如果谁不承认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谁又能在没有商品交换的地方感知价值的存在呢?既然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体里的社会必要劳动,这也就是说,价值存在于商品体,知识的价值就存在于知识本身。如果说知识能够创造价值,那就等于说知识能够创造知识,价值能够创造价值,也就等于说我有1000元人民币,不是用来进行投资,而是把它锁在抽屉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把抽屉打开,1000元人民币就会变成更多的人民币。也就等于说,一项建筑设计,没有人按设计图纸去施工建造,而是把它束之高阁,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自己就能变成一幢建筑,或创造出一幢建筑的价值来,这不是奇谈怪论吗?所以,劳动价值论指出,知识是劳动创造的,它具有价值,但它自身不能创造价值。
为了阐明这个问题,马克思把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活劳动;一种是死劳动,即物化劳动。所谓活劳动,即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所谓死劳动或物化劳动,即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人类劳动。劳动者借助生产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生产出新的产品,这个新产品就是活劳动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的产物。劳动过程结束,劳动由流动形式转化为物的形式,凝结在产品当中,所以称为物化劳动。劳动物化后,表现为新产品。这种新产品又分为两类:一类当作生活资料供人消费;一类作为生产资料进入新的劳动过程,成为劳动得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也就是生产资料。由于这种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加进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变成一种新产品,离开活劳动,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东西,所以生产资料又称过去的劳动或死劳动。所以马克思说,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即活劳动,是生活中的决定因素。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产品,或者说创造出新价值。死劳动即生产资料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
那么,活劳动又是怎么创造新的价值,死劳动又怎样转移自身的价值呢?马克思的下面这段话,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说明:
“工人把一定量的劳动—撇开他的劳动所具有的特定内容,目的和技术的性质—加到劳动对象上,也就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成了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例如棉花和纱锭的价值,包含在棉纱的价值中,可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于转移到产品上面被保存下来的,这种转移是在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时产生的,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它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然而是怎样实现的呢?
工人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一次由自己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保存棉花的旧价值,或者说,他把加工的棉花和使用的纱锭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棉纱上,他只是由于加进了新价值,保存了旧价值。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只劳动一次)因此,很明显,这种结果的两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资本论》第1卷第225页)
当我们弄清楚死劳动即生产资料,它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活劳动不仅担负着创造新价值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保存或转移旧价值的任务后,回过头来再看看知识能不能创造价值的问题,就更清楚了。
我们仍以一次建筑设计为例,可以设想,一个资本家购买了这项设计,他准备进行建造,这项设计就构成了资本家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即一种死劳动。如果没有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们参与施工,即劳动的参与或推动,它永远只能是一纸空文,一堆废纸,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因此也就永远不能成为一种现实的产品或建筑。也永远创造不出任何新价值,连它自身的旧价值也会慢慢耗费掉。如果经过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们的施工,即活劳动的参与,它就会变成一种现实的产品,在这种新的产品里面,不仅有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们和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同时也包括了资本家购买这项设计的旧价值。从这里也就使我们进一步知道,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作为一种死劳动,是不可能创造价值的。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楚。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人就认为,这不也说明知识创造价值吗?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所谓生产力是指生产财富的能力。生产能力并不等于生产,只有生产能力而不进行生产,能够创造出财富吗?同时,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构成的,生产资料即死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劳动力能创造价值吗?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马克思的一个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把劳动和劳动力作了严格地区别。他指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的一种能力,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动则是劳动力肌能的发挥,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生理上的耗费和支出。这又告诉我们,劳动力不等于劳动。价值是劳动创造,只有劳动力而没有劳动,怎么创造价值呢?所以,这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不是说明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
另一个是,知识分子搞发明,搞创作,有人就认为,这不也说明知识在创造价值吗?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是把人生理上的体力和脑力耗费同人的脑力运用知识进行创作活动,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搞混了。因为在脑力劳动过程中,脑力运用知识进行劳动,知识是作为脑力劳动的生产资料被使用的。尽管脑力劳动和被脑力劳动运用的知识不可分割,都存在于人的头脑里,但从性质上讲,脑力劳动作为一种生理上的耗费,知识是被排除在外的。所以说知识创造价值的事实是不存在的。所谓“知识价值论”的说法,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标签:劳动价值论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