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零售市场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宏观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为商业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不断改善的环境
我国宏观经济长期保持了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1979-200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2005年我国GDP比2004年噌长9.9%,人均GDP达1703美元。GDP连续快速发展为商业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不断改善的环境。
二、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稳定性增强
由于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持续实施及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国社会消费品市场表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且稳定性增强。1997年以来实际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4年名义增长12.9%,实际增长12%,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且增长幅度也是1997年以来最大的,比2004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05年农村消费品市场表现出喜人的变化,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速度和实际增长速度都创1997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分别增长11.5%和10%,特别是实际增长速度,比2004年加快3.8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消费品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达到1000亿元,用了约22年时间;从1千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约20年时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3年时间,从4万亿元到6万亿元,用了3年时间。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突破6万亿,达到67176.6亿元。
我国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四个重要因素:
1.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1994年一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3%。
2.我国城镇化水平稳定提高。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由1994年的20.5%提高到2005年的43%,提高2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
3.市场能够提供丰富、结构合理的商品。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0多种主要消费品供求情况的分析,1988年上半年,市场上43%的商品供不应求,至1998年上半年,市场上已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73%的商品基本平衡。以后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商品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商品逐步增多,到2002年下半年,市场上88%的商品供大于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上商品供求状况也逐步好转,至2006年上半年,供大于求的商品已下降到71.7%。
4.适度的物价水平。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取得如此好的增长速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价水平回落到适度的运行区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04年上涨1.8%,涨幅比2004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涨幅比2004年回落2个百分点。
三、2005年我国商业零售业发展特点
1.商业零售业规模快速扩大。
到2004年底,全国批发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88.4万个,就业人员1382.5万,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0万亿,零售业销售额2.1万亿。
个体经营户:批发业214.8万户,营业收入1.4万亿,零售业1616.2万户,营业收入2.7万亿。
目前从事零售业个体经营者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一半、就业人员占全部零售业的82%。
2.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对我国零售业的主导地位已初步形成。
2005年,我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716亿元,同比增长26.4%。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这标志着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对我国零售业的主导地位已初步形成,对我国零售业、流通业乃至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发挥进入了新的时期,零售企业百强也进入新的规模扩张平台。
3.国家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政策效果显现。
2004年17家国家培育的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速度为28.9%,低于百强商品销售总额33.2%的增长速度4.3个百分点;2005年这17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速度已超过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增长速度2.4个百分点,达31.6%,其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49.9%。
在2005年零售企业百强前十位中,国家培育的大型零售企业占8位,其商品销售总额增长速度更是高达37.3%,超过百强商品销售总额增长速度8.1个百分点。
4.大型零售企业发展的主流零售业态已基本确立。
百货店、大卖场、专业(卖)店、超市等市场优势零售业态,成为我国大型零售企业或单一或复合经营、发展的主流零售业态。
据统计,2005年在542家大型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中,百货店、超市(包括大卖场)、专业(卖)店业态的商品销售收入净额所占比重分别为45.7%、32.6%和20.1%,其商品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15.1%、20.7%和10.2%。
5.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数量快速增长。
仅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是2004年以前商务部批准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数的3.27倍,开设店铺1660个,营业面积468.34万平方米。2005年批准设立零售(含批零兼营)企业187个,是2004年批准的零售企业的6倍多。到2005年底共批准1341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这还不包括地方商务部门批准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
6.外商零售企业独资化趋势突显。
在2005年商务部批准的187家外资零售企业中,外商独资的企业达124家,比重占63%。此外先前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如麦德龙等,也纷纷从内资合作企业中回收股权,实行独资经营,并加快开店步伐。
7.一些外资零售企业规模快速扩大。
到2005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大陆的店铺已达56家,2005年新开13家店,增长30.2%;家乐福店铺已达70家,2005年新开店铺15家,增长27.3%;百安居店铺已达48家,2005年通过收购欧倍德和开新店,共新增店铺27家,增长56.3%;易初莲花店铺已达71家,2005年新开店30家,增长73.2%;麦德龙店铺已达28家,2005年新开5家。零售百强企业销售总额中,外资2001年占4.6%,2005年占30.2%。
四、2006年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1.资本运作将在零售业中掀起。
2.大型零售企业加快向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外资、民营三足鼎立的格局发展。
在2005年零售企业百强中,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外资(包括独资、中外合资、境外上市)、民营企业的商品销售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6.2%、30.2%和13.7%。虽然目前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大型零售企业占有的比重较高,但民营企业、外资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表现出比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大型零售企业更强的活力,2005年零售企业百强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商品销售额增长速度分别为48.3%和30.2%,大大快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大型零售企业20.4%的商品销售额增长速度。相信,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速度将继续加快,在大型零售企业竞争市场,将加快向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外资、民营三足鼎立的格局发展。
3.大型百货商店面临新的发展转型期。
大型百货商店又面临新的、更大的竞争压力,将进入新的发展转型期。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调查,目前,在大型百货商店经营的商品销售额中,服装占24%,家电占15%,食品占15%,化妆品和珠宝首饰占10%,日用品占9%,而这些商品的市场竞争压力都在增大,其竞争压力来源于:一是外资高档百货商店以及外资专业服装品牌店快速进入,如,ZARA目前已在我国开店,在上海的经营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H&M、GAP等外资大型专业服装品牌店也将陆续进入中国,这将对大型百货商店的服装经营形成很大的竞争压力;二是我国家电专业连锁店又进入新的扩张高潮,将进一步挤压大型百货商店家电销售的市场份额。如,2005年,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江苏五星电器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达125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6.8%;三是随着我国奢侈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化妆品、日用品等的高档品牌专卖店的发展也将加快;四是内、外资大卖场的快速发展,对目前大型百货商店经营的服装、食品、日用品等商品形成越来越大的竞争力。
4.外资零售企业扩张方式重点向收购突转。
进入2006年,外资零售企业对内资零售企业以及我国境内的外资零售企业的并购活动明显增多。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外资企业并购项目24个,2006年外资零售企业的收购活动将更加频繁。
5.外资零售企业加速向二、三级城市扩张。
对外资零售企业开店地域的放开,以及在一级城市扩张方式向收购的转变,促动着一些外资零售企业向二、三级城市扩张的速度加快。如沃尔玛,2005年分别在晋江、玉溪、芜湖、潍坊、岳阳开设了新店,易初莲花在嘉兴、绍兴、温州、泰州、南通开设新店。家乐福目前在二级城市已开三家,2006年在浙江的开店计划中,几家店都将设在浙江省的二、三级城市。外资零售企业向二、三级城市的扩张,其对当地内资零售企业的影响将大大超出其在一级城市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影响。
五、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预测
从我国主要消费品市场发展形势看,服装消费市场已成为我国消费品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也是消费活力加快增强的市场,服装已成为我国消费者品牌化、个性化、时尚化、文化化消费的最主要的载体。目前以及今后服装消费市场的发展环境决定我国的服装消费市场将演绎一场新的变革,促成新变革的因素来源四个方面:
第一,高档品牌服装消费市场快速扩大;第二,服装贸易摩擦的增多,迫使服装生产企业改变新的增长模式,加速提升服装品牌价值;第三,大型国外服装品牌专卖店快速进入,对于国内服装品牌、服装零售业态形成强大冲击;第四,以自主品牌为核心的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将有力促进国内服装品牌的成长。
1.家电产品国产品牌继续占有优势;
2.家电产品将快速发展;
3.生产企业加快利用自建渠道拓展市场。
预计,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75372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51015亿元,同比增长13.1%,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实现24357亿元,同比增长10.3%。餐饮业零售额将达10380亿元,同比增长16.8%。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