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失业、下岗、再就业的基本内涵与统计口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就业论文,口径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特殊的经济转型时期,因而,失业问题量大、面广、难度深,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对再就业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和宏观调控时,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我国目前失业、下岗、再就业的家底不清、情况不明,从各种渠道统计出来的数字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失业、下岗、再就业的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出入,导致统计口径不一,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准确把握失业、下岗、再就业的基本概念,统一计算口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失业
著名经济学家J.哈维在《现代经济学》中指出:“那些能够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合适的支付工资的工作时,就叫做失业。”
根据J.哈维的定义,笔者认为有关失业的问题必须强调以下几点:①失业必须是非自愿的,那些由于主观原因而自愿放弃工作机会或根本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的人就不能叫失业。②能够工作的人必须排除那些无法雇用的人——那些因身体上或精神上有缺陷而不能工作的人也不能叫失业。③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劳动者不能变动工作或职业。④人人有活干并不等于不存在失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人已进入了市场,但观念上仍然用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标准,消极地理解失业。如一部分职工,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一旦失业或下岗不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就业,而是一味地责怪企业,抱怨社会,苛求就业岗位:工作要轻松、环境要舒适、待遇要优越,有的职工宁愿维持低水准的高就业,也不愿通过下岗再就业的途径争取较高的经济收入。甚至还出现一方面社会各界都在想方设法为失业和下岗职工广开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有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好不容易联系到工作岗位后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下岗职工死活不肯“屈就”的怪现象。这些僵化的就业观念与现代经济学中失业的基本概念相悖,严重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在现行统计的失业人数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他们或是自愿放弃了工作的机会,或是根本没有积极努力地去寻找工作。同时,在现行统计的失业人数以外,尚有一部分企业仍在高就业低效率的经济轨道上运行,仍在维持着“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出工不出力”的局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企业职工只要出满勤,干满点,达到规定的生产定额,其收入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就叫失业。因此,在这些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些隐性失业人口必将会显性化,社会化。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是否正常的标准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金、资源、劳动力的流动,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国家的失业率只要能稳定地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就是正常的。但如果失业率过高必将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准确理解失业的基本内涵,提高失业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下岗
下岗是指职工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迫离开原有工作岗位。在理解下岗这一概念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下岗与失业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在现行统计中人们常常把两者混同起来。如人们在分析失业的原因时常把失业分为以下几类:①正常的或过渡性失业,只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这种失业就是不可避免的。如企业进行经济调整或改组、合同到期、甚至有的职工只是为了换一个工作环境或职业都会引起部分职工的暂时失业。②季节性失业,这是由生产的季节性造成的。由于季节性工作所需要的技术通常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季节性失业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季节性失业是可以减少的。③摩擦性失业,这种失业是由于对现有机会的不了解和劳动力的不流动造成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某个地区某个职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另一个地区又缺乏这种相同技术的工人,这就是摩擦性失业。④国际性失业,这是由进出口规模的下降造成的。⑤结构性失业,这是由于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的长期变化引起的。⑥周期性失业,这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⑦持续的普遍性失业,这是指即便是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仍有大量工人无法找到工作。实际上,上述失业类型中,只有最后一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前面几种都属于下岗范畴。因为他们或是暂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或是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后立即进入了新的或更好的工作岗位,或是由于个人的原因而不愿意就业,故不属于失业经济范畴,但他们确确实实是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而且暂时没有工作,X这就是下岗的真正内涵。可见,下岗仅仅是指职工离开原有工作岗位这一事实,从经济学角度讲属于微观范畴,是个静态的概念。而失业是指由于整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对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所造成的劳动者即便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也无法找到工作这样一个过程,属于宏观范畴,是个动态的概念。
第二,下岗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须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论述现代工业的本性及其规律时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它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地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运动。”一百多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通过技术的创新,资本的重组和劳动的变换实现的。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富余人员长期束缚在一个岗位上,束缚在人浮于事的环境中,人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不符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行减员增效,在很大程度上是解放生产力,因为下岗再就业可以促使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可以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优化组合。搞好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激活每个细胞,就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因此,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下岗是建国以来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发生的一次深刻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大调整,它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下岗是个客观的经济范畴,不能成为行政行为或奖惩依据。下岗再就业本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的正常行为,目的在于激活劳动力。但现行处理中,在量的把握上,一些地方和单位硬性地规定下岗比例,甚至以此为政绩,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在工作方式上,有的企业用轮流下岗的方法平衡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使下岗再就业失去了本来的积极意义;在下岗条件的把握上,有的企业简单地以年龄、性别为标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不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更有甚者,借优化组合之名,行亲化组合之实,拉帮结派,随意剥夺职工的劳动权力。诸如此类,严重歪曲了下岗的真正内涵,给国家总量控制和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三、再就业
再就业是指有就业愿望的下岗职工经过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努力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我国开放劳动力市场、规范职工下岗、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时间不长,但经过国家、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行业和企业分流消化、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的再就业形式。同时,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了市场就业、竞争就业、自谋职业的新格局,使下岗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就业由安置型向市场化转变;用工性质由合同制向非全日制、临时工、阶段工、钟点工转变;就业渠道由以国有、集体为主,向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多渠道转变。就业思想观念的转变赋于再就业以全新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内涵是:
1.只要有活干,有合法的经济收入就叫就业。国际上统计就业者时,干个体的、摆摊设铺的,都是就业者。我国现行统计中,有的职工下岗后找到了工作岗位,有工资收入,但仍享受失业待遇,如有的把关系放在原单位,等到退休年龄时回原单位要各种待遇,或仍向有关单位领取失业保证金;有的职工下岗后不是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再就业,而是“等、靠、要”,希望天上能掉下馅饼来。我们要与国际接轨,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就业的围城,树立大市场、大就业的观念,抓好非国有经济、社区服务、“城转乡”、“内转外”四个“亮点”,鼓励下岗职工从事计时工、商品配运、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等新职业,并在这些新的领域,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尽一份心、出一点力。
2.实现再就业主要依靠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再就业工程是为民排忧解难的民心工程,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工程,巩固执政党地位的政治工程,政府理当起到组织者的作用,这既是政府的职责使然,又是我国的国情所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劳动者一旦需要转换工作岗位,政府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干涉,因为那里有市场机制的妥善运筹,并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作最后防线。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功能低下。近期国有企业下岗人员过于集中又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积累和遗留下来的特殊问题,政府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内,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扶上马,送一程”。但这一程不能送得太远,否则会形成特殊的就业群体,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起阻碍和回归作用。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在再就业工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再就业的主体。企业兴旺发达,就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企业有活力善经营,职工下岗就少;即便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在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妥为分流职工方面,企业仍有不可推卸的道德和社会责任。但企业在再就业工程中仍只是为职工就业创造环境和条件,实现再就业工程的关键是劳动力自身的努力。劳动者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就业方针,牢固树立岗位竞争意识、就业风险意识、艰苦创业意识、再就业光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自主择业,向“产业结构”要岗位、向“所有制结构”要岗位、向“企业结构”要岗位、向市场要岗位,进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再就业路子。
3.再就业统计要系统化、网络化、科学化,以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可靠。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统计登记制度,从上到下都要有专人负责登记,建立统计台帐,及时掌握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数量和动向,并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网络传输统计数据,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并保证不重不漏。其次,要认真搞好抽样调查,增加调查频率和调查项目,以掌握更丰富的信息,并对全面调查资料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其三,要认真搞好调查分析,深入实际,深入企业,更直接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各级领导实施分类指导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