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外贸依存度的测定与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依存度论文,中国论文,外贸论文,理论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大幅度提高,2001—2006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为38.47%、42.7%、51.86%、59.78%、63.63%和66.76%,而2001—2005年美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仅为19.01%、18.18%、18.52%、20.07%、21.23%,日本仅为18.08%、18.98%、19.87%、22.25%、24.48%。因此,学术界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问题产生了争论。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方法和测定模型,以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对本问题的研究。
一、中国实际外贸依存度的计量
外贸依存度分为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实际外贸依存度,名义外贸依存度就是商品进出口总额与同时期本国的GDP之比,实际外贸依存度则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商品进出口总额和GDP进行必要的修正。
国内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国的名义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了,应从三个方面修正我国的名义对外贸易依存度,以获取实际外贸依存度。第一,对人民币汇率的修正。一般认为人民币名义汇率被低估,因此在计算外贸依存度时,应该采用真实的汇率。第二,对我国GDP的修正。我国的GDP存在被低估的现象,计算实际外贸依存度时应采用包括那些应计未计部分的GDP。第三,对我国进出口额的修正。加工贸易高估了我国的实际对外贸易规模。因此,应采用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额代替其实际额。
由于我国GDP的遗漏部分无法准确计量,这也是市场经济不完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本文暂不考虑该因素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人民币的真实汇率也难以估计,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为反映汇率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并简化起见,本文假定人民币对美元的真实汇率为1∶7;考虑到加工贸易因素的影响,计算进口依存度时,应剔除加工贸易的进口部分,即仅考虑一般贸易进口;计算出口依存度时,用总出口额减去加工贸易进口额后的差额作为实际出口额。即:
实际进口依存度=(总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GDP×100%
=一般贸易进口额÷GDP×100%
(1)
实际出口依存度=(总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GDP×100%
=(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增值额)÷GDP×100%
(2)
实际外贸依存度=实际出口依存度+实际进口依存度
(3)
采用以上三式,运用中国1998—2006年的数据,分别计算相应年份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实际外贸依存度,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1998—2006年,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实际外贸依存度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另外,名义出口依存度高于名义进口依存度,实际出口依存度高于实际进口依存度。
二、中国理论外贸依存度的测定模型与结果
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与名义外贸依存度相比,中国的实际外贸依存度降低了不少,但依然高于美国和日本的外贸依存度,那么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否太高了呢?笔者认为,选择某个具体的国家作为参照系并不合理,因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就存在不同的外贸依存度,难以直接横向比较。因此,合理的做法是选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部分年份的历史数据,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出一国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理论外贸依存度水平,并把它作为比较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参照系,如果实际外贸依存度高于它,就偏高,反之,则偏低。
中国理论外贸依存度的测定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EXP、IMP、GDP、POP分别代表一国商品出口额、商品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GDP/PO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SER/GDP代表一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μ和ε表示随机误差项。TEX和TIM分别表示由式(4)、(5)计算出来的理论出口额和理论进口额,EDD、IDD分别表示理论出口依存度和理论进口依存度,FDD为理论外贸依存度,它为理论出口依存度与理论进口依存度之和。
式(4)和(5)表明一国的出口额、进口额与本国的GDP、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有关。一国GDP和人均GDP越大,表明该国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和国内购买力越强,其出口和进口规模就越大,因此模型参数B[,1]、B[,2]、C[,1]和C[,2]预期符号为正。与货物相比,服务可贸易性程度低,在GDP和人均CDP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越大的国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就越低,货物出口就会越少,进口货物就会越多,以弥补国内货物供给的不足,所以模型参数B[,3]预期符号为负,C[,3]预期符号为正。模型计算中使用了156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至2004年的历史数据,其中CDP、POP和SER/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GDP为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现价,EXP和IMP来自于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2005年国际贸易统计,为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出口额和进口额现价。
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式(4)、(5)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模型的拟合度很高,分别达到0.926和0.959。F统计值较高,表明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不相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除常数项B[0]的t检验值较低外,其他变量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总体来看,模型结果比较理想。从世界整体来看,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上升1%,会带动出口增加0.229%,进口增加0.148%;GDP上升1%,能够推动出口增加1.021%,进口增加0.842%;而服务业在GDP中比重上升1%,会导致货物出口减少0.889%,进口增加0.183%,参数的实际符号与预期符号相一致。
三、中国的理论外贸依存度及国际比较
把中国1998—2006年的GDP/POP、GDP、SER/GDP代入式(4)和(5)中,就可以求出中国的理论出口额TEX和理论进口额TIM,再代入式(6)、(7)、(8),就可分别计算出中国的理论出口依存度、理论进口依存度和理论外贸依存度,结果如表3所示。
对比表1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各年份实际外贸依存度均小于其对应年份的理论外贸依存度,因此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偏低的,不过与理论值的差距正在缩小。例如,1998年二者的差距是35.74%,2006年降为16.23%。另外,中国历年的实际出口依存度均低于相应的理论出口依存度,实际进口依存度小于理论进口依存度。例如,2006年实际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为21.65%、15.71%,理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2.39%、21.21%。数据也表明,由于我国出口中的加工贸易比重较大,一般出口贸易规模还未达到其应有的水平,我国还应努力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同时还应进一步扩大进口规模。
采用相同的方法,可以计算出美国、德国、日本、印度、比利时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名义和理论外贸依存度,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均小于理论外贸依存度,属于贸易不足的国家。例如,2005年美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和理论外贸依存度分别为21.23%、66.48%,二者相差较大,达到45.25%,这可以从美国对部分产品出口的严格管制和进口中日益加剧的单边保护主义得到部分解释;德国分别为62.39%、73.08%,二者相差较小,仅为10.69%,这可以从相对于美国而言德国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得到解释。比利时、马来西亚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均大于理论外贸依存度,属于贸易过度的国家。例如,2005年比利时名义外贸依存度和理论外贸依存度分别为175.96%、83.63%,前者高于后者多达92.33%;马来西亚分别为196.08%、76.59%,二者相差更大,达到119.49%。
表4数据还显示,中国的理论外贸依存度高于印度,但低于其他五国。这是因为美、德等五国的GDP和人均收入高,而印度属于比较落后的国家。另外,中国历年的实际外贸依存度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但低于德国、比利时和马来西亚。
四、结论
考虑到汇率和加工贸易因素的影响,对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进行修正,结果是名义外贸依存度被大大高估。修正后的中国实际外贸依存度依然高于美、日等国,但并不能因此得出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结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就存在不同的外贸依存度,所以选择某个具体的国家作为参照系并不合理。以回归模型计算的理论外贸依存度作为参照系,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实际外贸依存度偏低,不过与理论值的差距正在缩小。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均小于理论外贸依存度,属于贸易不足的国家。
比利时、马来西亚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均大于理论外贸依存度,属于贸易过度的国家。因此,虽然中国外贸依存度高于美国、日本、印度,但与理论外贸依存度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仍然偏低。所以,中国完全不必担心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反而要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一般贸易,加强加工贸易与国内经济的关联效应,均衡发展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不是规模过大问题,而是质量较差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