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豌豆”套种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棉田论文,豌豆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棉田-豌豆”套种模式针对棉花种植密度低、收获后接茬植棉空闲时间较长的特点,借助棉秆作为豆蔓攀爬支架,实施棉田套种豌豆。该模式主要分布在兰溪市的女埠、游埠等棉区乡镇,种植面积4500余亩,亩产棉花籽棉300~350公斤,豌豆鲜荚500~700公斤,总产值6000元以上。收获后的豆蔓用于还田,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3年,兰溪市女埠街道泽基村建立示范点1150亩面积,平均亩产豌豆鲜荚535.3公斤,亩产值4656.65元,平均亩产籽棉358.5公斤,亩产值3225.88元,亩总产值7848.65元。其中泽基村的汤荣富1.5亩棉田套种豌豆亩产豌豆鲜荚677.7公斤,亩产值5895.99元,平均亩产籽棉385.7公斤,亩产值3471.43元,亩总产值9367.42元。
棉花4月中旬育苗,5月中旬移栽,11月底采收完毕;豌豆11月上中旬播种,套种在棉株旁,翌年4月底开始采摘,5月上旬采收结束,并拔秆整地,移栽棉花。
1.选用抗虫杂交棉品种。选用“中棉所87”、“中棉所63”、“湘杂棉8号”、“鄂杂棉10号”等茎秆粗壮、抗倒伏的优质高产抗虫杂交棉品种。
2.适时播种,培育壮苗。以气温稳定通过15℃为宜,通常在4月15日左右,“冷尾暖头”天抢晴播种,营养钵育苗,小拱棚薄膜覆盖。
3.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在5月中下旬,根据苗情及天气情况(棉苗3~4片真叶时),抢晴移栽。宽行稀植,行距0.9~1.0米、株距0.4米左右,密度1600~1800株/亩。
4.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根据早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的施肥原则,氮肥苗肥占15%,蕾肥占20%,花铃肥占45%,盖顶肥占20%。抗虫棉对钾肥的需要量较普通棉花要多,加大花铃期钾肥的使用量,以防早衰。
5.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化学调控。苗期重点做好中耕松土、查苗补缺等,花蕾期主要是化学调控、适时打顶等,做好清沟排水,防止雨后积水。遇干旱采取沟灌,在傍晚或早晨较好,要求灌满沟而不上畦面,2~3小时后及时排干。
6.做好病虫害防治。因采用抗虫棉品种,棉铃虫和红铃虫害发生轻,主要做好蚜虫、红蜘蛛等虫害防治,后期注意防治斜纹夜蛾等。近年来,棉盲蝽发生有加重的趋势,应引起重视,及时施药防治。
7.及时收获,分级贮存。通常7天采摘一次;僵瓣花、虫伤花要分开;不同等级花分开晒;选好贮存容器,防异性纤维混入和回潮。
1.选用良种,适期播种。选用“成驹30日”、“大荚”、“浙豌1号”等良种,亩用种量2~2.5公斤,11月上中旬播种。
2.合理密植,优化群体。一般亩播2000~2500穴,播在棉畦的两侧,交叉播种,每穴播种3~4粒;播后覆土盖籽,采用乙草胺等喷施,进行芽前除草。
3.科学施肥,适施硼肥。下种时磷肥作基肥,亩施15公斤,越冬后亩施45%三元复合肥10公斤,开花结荚期分二次追肥,每次亩施尿素8公斤加硼砂0.5公斤,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根外追肥。
4.加强田间管理。播前轻度整畦,清除杂草;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确保全苗齐苗;当蔓长到30~40厘米时,及时引蔓上棉秆。开春后适时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做好清沟防渍工作,遇干旱则要及时沟灌,保持土壤湿润。
5.做好病虫害防治。潜叶蝇、蚜虫、菜青虫、斜纹夜蛾是豌豆的主要害虫,应在苗期做好防治工作,同时还要防治蜗牛危害。根腐病、立枯病是土传病害,可用多菌灵等进行防治。同时做好白粉病的检查和预防。
6.适时采收,确保品质。4月中下旬开始采收,分期分批采摘。如种植荷兰豆由于食用全荚,要求在豆荚长大豆粒未鼓起时采收扁平豆荚,过早采收荚小产量低,过迟纤维多、品质下降。
联系电话:0571-8675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