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代现实深入研究《资本论》——评胡世祯教授的《〈资本论〉研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当代论文,教授论文,现实论文,评胡世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就听说,今年已82岁的胡世祯教授在不辞劳苦地撰写《〈资本论〉研读》。2012年10月,这部历时长达50多年的两卷本专著终于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拜读之后,深感作者是以传播、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烈责任感在著述。这部专著阐释有据,点面结合,用语精当,逻辑性强,力求准确全面地诠释《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贯彻辩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精神,结合阐释《资本论》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判,并对学界解读《资本论》中的不同见解严肃认真地做出分析评价,有扬有弃,弘扬了马克思的科学精神,堪称佳作。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基本理论。可以说,能否把总书记的这一指示落到实处,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就是《资本论》。笔者以为,胡世祯教授的这部《〈资本论〉研读》不但有助于领导干部和经济学专业人士深入研究和应用《资本论》,也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化对原创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自觉地坚持党的十八大强调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此,笔者为这部佳作做如下书评。
一、全面阐释原著创作背景起到重要教育作用
《〈资本论〉研读》共分4部,第一部围绕《资本论》原著序言和跋的内容展开,后三部依次为《资本论》第1卷、第2卷、第3卷的研读。
第一部是“《资本论》序言和跋研读”,篇幅有125页(占全书881页的14.2%)。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出版《资本论》1~3卷在不同时期写的10篇序言和跋,以及《资本论》出版之前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序言,梳理出10个专题,分相应的10章,全面地阐述了《资本论》的写作时代背景、马克思生平、出版和传播过程、多部手稿、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贡献、《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基本方法、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等。这样全面深入的阐述是很有必要的。《资本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代表作,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内容最丰富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以人类先进思想长期发展形成的最高科学成果——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目前仍然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类指明了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只有让读者了解《资本论》的创作史、理论体系的概貌和马克思的治学态度,明白《资本论》在人类社会、经济思想史上实现的科学革命,弄清无产阶级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界限,理解《资本论》在社会学科中非凡的科学价值,才能懂得弄通《资本论》对于认识社会科学真理、对于当代毫不动摇地坚持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自觉性。
这一部分引证的史料十分丰富。不难看出,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其中设专章阐释了《资本论》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广泛传播,指出《资本论》的出版“使唯物史观得到了证明”,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是政治经济学本身的一场革命”,使无产阶级有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思想武器”,“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形态提供了钥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指南”。①该部分还设专章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对攻击和污蔑《资本论》的批驳。这部分引证的史料大量的是原始资料,因而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作者在论述中既肯定了学术界有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又对不同观点进行了言而有据的商酌,这就不仅对理解《资本论》原著有重要指导价值,而且对研究《资本论》创作史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部分,作者专门用楷体字引用了大量当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书信和了解内情人士的回忆资料,分阶段地细致地描述了马克思从1847年11月直到1883年3月14日逝世的长时期中,因生活贫困痛失三个孩子,往往靠负债和恩格斯的资助度日,后来还受到多种疾病折磨的艰难困苦历程。②阅读这些材料,令人禁不住潸然泪下。这些感性资料向读者展现出生动的历史画卷,马克思正是在这种贫困的生存状态下为人类做出了划时代的科学贡献,这体现出多么崇高的舍身忘我精神!可以说,《〈资本论〉研读》不仅对学习研究《资本论》的原著有重要引导作用,同时对于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起到重要教育作用。
二、用科学态度力求准确阐释《资本论》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册增补》中指出,“像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权要求人们听到他的原话,让他的科学发现原原本本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③这是因为,《资本论》阐述的经济范畴和原理,作为对人类社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科学发现,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社会关系和规律在理论上的表现。马克思是用十分严谨的科学话语来表达的,因此,准确地阐释马克思的原话对于让读者全面、正确地理解《资本论》至关重要。该书非常重视准确阐释《资本论》范畴和原理的原意,作者对我国学术界在理解原著每一卷出现的不同见解问题,都对照原著进行了梳理,力求纠正误解,正本清源,表现了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
该书系统地提出和探讨了准确理解《资本论》原著需要辨析的70个问题。第一部《〈资本论〉序言和跋研读》提出和探讨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的历史背景如何概括?”“在排列顺序上,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还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能否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写作方法简称为抽象法?”等10个问题。第二部《〈资本论〉第1卷研读》提出和探讨了“什么是商品流通?对商品流通能解释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吗?”“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有何区别?土地是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资料?资本是不是生产要素?”“物化劳动能创造价值吗?”等29个问题。第三部《〈资本论〉第2卷研读》提出和探讨了“什么是资本周转?能否以资本循环次数的多少来区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和其他有关著作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斯密教条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在对商品价值的分解中是否包括工资在内?”等12个问题。第四部《〈资本论〉第3卷研读》提出和探讨了“物价上升是由成本推动的说法是否正确?”“供求与价格、价值的关系如何?某些学者鼓吹的供求决定论为什么是错误的?”“管理劳动能否创造价值?”“如何认识‘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有哪些错误?这一公式的错误是否仅仅在于将价值的分配和价值的生产混为一谈?”等19个问题。④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学术界多年来在研究《资本论》过程中提出的,只有正确回答,分清是非,才有助于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原意。
作者结合阐释原著有关章节的内容,依次地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和解答。例如,不少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商品流通说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该书则结合《资本论》第1卷第3章的有关论述,认为“这是很不确切的,离开商品交换的总体去孤立地考察一个商品循环中的卖和买,这里虽以货币为中介,但只能称之为商品交换,而不能称之为商品流通。”作者指出,“整个社会的商品的循环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总和”;并引用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总运动叫做商品流通”的精辟论述佐证自己的理解,这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⑤
又如,关于什么是产业资本周转,不少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解释为“不间断地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该书结合《资本论》第2卷第7章的有关论述,认为这种解释偏离了马克思揭示的产业资本周转的本质含义,正确理解应当从产业资本运动的周期性来考察;“所谓周期性,也就是资本的回流问题,包括投入的预付资本什么时候能全部流回”等,“离开这个周期性去考察资本循环,无论怎样反复不断地进行下去,都不能称之为资本周转”;“全部预付资本如果要完成一次周转”,“需要许多次的循环才能使预付资本全部回流”。⑥
再如,我国学术界有人把利息率说成是“生息资本的价格”。该书则结合《资本论》第3卷第21章的有关论述,指出“这种说法与商品价格的概念完全相矛盾”,“资本商品是不同于普通商品的”,它们“让渡的形式不同”、“使用的结果不同”,“普通商品有价格,资本商品没有价格。”⑦
该书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上述关于马克思经济学范畴和原理的科学辨析,这不仅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原著本身的理解,还能了解到我国学术界的有关争议、已达到的理解程度和存在的不足,继续深化《资本论》研究。
三、注重研讨原著的难点和要点
《资本论》贯彻唯物史观,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遵循理论逻辑与历史过程的一致性原则,应用唯物辩证法,由表及里,从分析最表面、最普遍的经济现象着眼,层层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本质,又从经济关系的最本质层面,由里及表,层层揭示各种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环环紧扣,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性。读者只有准确地理解《资本论》叙述过程的各个逻辑层面和环节上的经济范畴和原理,才能真正弄懂《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原著中许多范畴和原理的叙述比较抽象,用普通思维方法不易弄懂它们的科学含义,这对于读者来说,形成了不少理解上的难点。同时,《资本论》中也有一些十分重要的理论观点,学界尚未予以应有的重视。该书根据学界对原著理解的这些实际状况,对一些难点和要点做了重点研讨:
第一,对于一些涉及理解《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该书不惜笔墨,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分析论证。例如,关于生产方式这个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学界虽然历来重视,但是在理解上众说纷纭。因为这涉及如何正确把握《资本论》研究对象,因而必须弄清马克思的原意。该书依据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和其他论著关于生产方式的论述,指出“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也就是劳动的生产条件,包括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或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认为“生产方式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的,一定的生产资料和一定的劳动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不应忘记,更不应否定,生产力是通过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的”;因此,“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限于生产关系的,首先还包括生产方式,其次还包括交换关系,但不包括生产力。而《资本论》这部著作就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⑧
第二,有些经济范畴十分重要,但学界在理解上存在明显分歧,作者积极参与争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例如,关于个人所有制范畴,该书“从马克思对资本积累历史过程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述”、“从重建个人所有制提出的针对性”、“从马克思对前后两个否定的比较上所做的说明”、“从马克思在1877年写的一封书信中所做的说明”、“从马克思的一贯论述”以及“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二者不能混同”、“恩格斯解释为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的一个具体原因”、“对重建个人所有制不能做多种解释”等8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得出“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具体地说,是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而不是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或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更不是恢复生产资料的私有制”。⑨
第三,对于读者不太注意,但是对理解《资本论》却十分重要的理论要点,作者着重进行了清晰的阐释。例如,马克思反复强调了货币和货币资本的联系和区别,但是我国经济学界却对这个理论要点关注不够。该书则对此十分重视,在研究比较难读的《资本论》第3卷第5篇的一些章节时,结合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准确地概括出有关要点。在该篇第26章,作者阐述了马克思对通货学派奥弗斯顿混淆货币贷款和货币资本贷款的错误,引用恩格斯的插叙,指出银行贷给客户的无抵押贷款是货币资本;贷给客户以代表资本的有价证券等为抵押的贷款,是货币;而银行以客户的汇票贴现付出的货币则如同货币换取商品,“连贷款的形式也消失了”;⑩在该篇第28章,又阐述了马克思对银行学派图克“将资本的流通和货币的流通对立起来的批评”和对银行学派富拉顿“将借贷资本的需求和流通手段的需求对立起来以及对资本借贷和货币借贷的错误划分的批评”,(11)指出“从贷款性质上看”,在危机期间客户要求贷款一般是对货币的需要,而不是对货币资本的需要。显然,深入阐释马克思的这些阐述,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科学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须知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不懂货币与货币资本的联系和区别的。
由于该书主要依据马克思本人的话语来阐释《资本论》中的难点和要点,所以这些阐释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可信性。
四、批驳了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研究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决定了它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资本论》作为无产阶级经济学奠基之作,是一面明镜,使形形色色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维护私有制的经济思想都暴露无遗。该书充分利用了这面镜子,结合阐释《资本论》原理,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旗帜鲜明的理论批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批判了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要素创造价值论”,反对或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针对有人打着理论创新名义鼓吹“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的观点,胡教授在阐释《资本论》第1卷第6章的论述中,依据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指出,“劳动既已物化,一定存在于具体的产品中”,这些产品“通过出售实现它的价值,但不会带来价值的增值”;“生产资料在劳动过程中只发生价值的转移,而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它的价值已经形成了,不会再起发酵作用,增大它的价值”;“创造价值的只能是活的抽象劳动,不包括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只能是活的具体劳动,不包括活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能够转移价值的说法也是错误的”;“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不过增值,反而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发生贬值”。(12)这就十分透彻地揭露了所谓“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完全是为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起辩护作用的、反科学的观点。
第二,批判了抹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别,反对和曲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的错误观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人只讲现代市场经济一般,不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特殊,否认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否认自主联合劳动与雇佣劳动的区别,以理论创新的名义提出所谓社会主义的“劳动力商品论”和“人力资本论”。其实,硬把“劳动力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范畴一般化,硬把资本范畴加到劳动者的劳动力上,这些做法在理论上具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上具有极大危害性。该书专设“附录: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建立与发展”,用史论结合的叙述方法,详细深入地论证劳动力商品学说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强调劳动力成为商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显著特征;详细分析为何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劳动力说成是商品的种种理由全都站不住脚,鲜明地指出“这是历史的倒退,理论的倒退”;并强调“人力资本论”毫无创新之意,表现的是“资本家的思考方式”,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点,其实质“是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劳动力或“人力”作为商品经过出卖,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只能“成为资本家所有的可变资本”,而绝不会成为劳动者自己的资本。(13)
第三,批判了搬用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鼓吹私有化和维护私有制,反对和曲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科学论述的错误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有人无视改革开放前30年新中国的伟大成就,鼓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缓慢只能归咎于公有制经济制度本身”;有人认为,“没有国家投资”的“公众持股企业,是新公有制企业”;有人主张把股权分散在“个人手上”,“可以称为人民社会主义”。针对这些实质是鼓吹私有化的论调,该书结合阐释《资本论》关于股份制的有关论述,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定阶段,试点和推行股份制“在一定范围内”是很必要的,“从长远看,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股份制形式,变革我国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使之成为向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点”;但是,不能忘记,“股份公司的性质取决于该公司的经济关系的性质,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性质”,“马克思明确指出股份公司是以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没有改变”;“即使在公有制基础上,股份制的消极作用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认为‘一股就灵’,那是天真的想法”。
阅读该书与上述类似的有关论述,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资本论》是我们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捍卫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我国正在深化改革开放。党中央一再指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前提的。某些高喊“改革”而实质上大力推行私有化的人,实际上是真正的反改革派。为此,我们应当遵循党中央的要求,“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14)认清这些人的别有用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新中国的历史经验都证明,我们只要能够理解并运用好《资本论》的方法论和基本原理,就能识别资产阶级和一切私有者阶级形形色色的伪科学思想,摆脱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修正主义思想的欺骗和束缚,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艰苦奋斗走向胜利的彼岸;反之,则会上当受骗走弯路,甚至可能像前苏联东欧国家那样,丢失胜利果实,亡党亡国,陷于资本主义复辟的悲剧。
五、普及《资本论》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
胡世祯教授这部专著的出版,对于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要推进作用。《资本论》是伟大的科学思想的结晶。科学的理论从来就不那么通俗易懂;而且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借助于化学试剂、仪器、设备等辅助手段观察对象,在很大程度上要运用抽象思维方法。所以,要理解《资本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由于经济学是研究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一切剥削阶级和社会主义敌对势力必定会设置各种障碍或者加以曲解,阻碍《资本论》的传播。由于有这些难度和阻力,要求普通劳动者直接读懂《资本论》这样的大部头经典著作是有困难的。然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要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自觉地团结起来,投入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自己的伟大斗争实践,又不能不理解和掌握《资本论》的基本思想。要解决这种矛盾,惟有越来越多的能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地研读《资本论》,力求弄懂弄通,然后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做好《资本论》基本思想和原理的宣传教育,起好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群众的桥梁作用。
实际上,新中国建立以来,《资本论》的普及化已经持续多年,先后出版了许多种阐释和研究《资本论》的专著。不少经济学家同胡世祯教授一样,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尽管他们个人对原著某些难点要点的理解见仁见智,存有某些分歧,但是从整体上看,这支理论队伍使《资本论》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功不可没。而在理论研究中发生一些认识矛盾并不是坏事,这正是推动《资本论》研究不断深入、理解水平不断提到的动力。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资本论》的普及和应用工作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还很不够。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国内外敌对势力配合帝国主义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一直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它们力图用所谓“现代经济学”(实质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推行经济学“西化”;他们不断接过“改革”的口号,利用手中的权利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改制”,事实上已经对中国的经济造成诸如公有制主体地位严重削弱、贫富差距显著拉大、产业结构长期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的许多危害。它们曲解和破坏社会主义改革的意图之所以有所得逞,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许多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淡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资本论》原著的学习有关。
值得高度警惕的是,近年来,某些学者自己并没认真读过《资本论》,却不断地侈谈要结合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们宣扬的重点不是要人们遵循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来正确、全面地认识现代资本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肤浅地给不了解内情的人们灌输《资本论》过时、现代资本主义及其资产阶级经济学更为先进的假象。这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要增强人们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的识别力,就需要高度重视《资本论》的普及和应用工作,让人们明白《资本论》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对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共同富裕具有其他著作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首先,要在高校和各级党校恢复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广泛开展过的《资本论》学习活动;其次,要利用电视、广播和报刊等舆论阵地,向广大群众通俗地宣传《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这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重要、最有益的工作。正如胡世祯教授在《〈资本论〉研读》“前言”中着重指出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具体地说,主要就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阐述的理论为指南,离开《资本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15)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值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①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上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0~72页。
②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上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5~55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05页。
④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上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10页。
⑤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上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1~182页。
⑥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下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1~42页。
⑦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下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12~313页。
⑧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上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15页。
⑨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上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4~378页。
⑩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下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9页。
(11)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下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49~353页。
(12)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上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28~229页。
(13)胡世祯:《〈资本论〉研读》(上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5~125页。
(1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网络版,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0128764.html。
(15)胡世祯著:《〈资本论〉研读》,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
标签:资本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