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98年《考试说明》调整与变化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说明》已经正式公布。通览今年的《说明》,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考试内容”方面,还是在“试卷结构”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近两年少有的重要变化。那么,《说明》所作的调整究竟有哪些呢?这些调整究竟又说明了什么呢?下面,笔者谨就此试陈管见,以求方家教正。
一、关于“能力要求”的调整
近年来,历史科在高考命题的改革方面所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其学科能力。”这已成为目前教、学、考三者所达成的共识。历史科《考试说明》在对“能力要求”方面,也先后进行过几度修改、补充,经过反复实践、论证,最终形成了近几年相对稳定的4项9条要求,作为历史科高考测量考生的学科能力水平的基本依据。应当说,这4项9条能力要求,既具有较鲜明的层次性,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丰富的内涵,已经被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和接受。1998年的《说明》在继承了上列规定的基础上,又对这4项要求进行了科学地补充和调整,从而使“能力要求”的分类和表述更趋合理和完善。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材料处理”中的第4条要求进行了必要地补充,即在原“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规定中,增加了“由此及彼”的整理材料的要求;二是将原“文字表达”中“史论结合”的要求分离出来,单列成一条能力要求,从而在总体上构成了4项10条能力要求的格局。
“能力要求”的上列调整,表面上似乎没有甚么格外引人注目之处,但实际上却明确无误地向我们投射出这样一个信号:高考命题在注意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是否熟练的前提下,将更加注重对历史思维水平的考查。有关专家早已明确指出,“历史思维是在人类对社会历史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它是以辩证思维为基本特点的。也就是说,历史思维不能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解的地步,而必须具有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建立历史时空的结构体系,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社会自身运动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注:《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文科)》,东方出版社1998年1月版。)这里所强调的“建立历史时空的结构体系”,也就是要求树立历史的整体观。作为在“材料处理”方面的具体体现,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固然是达到“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进行理性认识的必不可少的程序,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否“由此及彼”的整理材料。因为,“去伪”、“去粗”和“由表及里”等,在较大程上还只是仅就材料“个体”而言,而对于此材料与彼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又有何关系等,却缺乏明确地要求。因此,《说明》中新增加“由此及彼”的整理材料的要求,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它正是从系统的观点和整体的角度,强调考生必须注意建立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信息联系,以及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学会以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上,只有把握了材料信息之间及材料与课本知识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材料价值,才能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为更好地运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创造前提。
“历史学科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鉴”。(注:《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文科)》,东方出版社1998年1月版。)知识是能力的前提,能力是知识的运作。而考生的知识运作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史论结合”程度来体现的。因此,“史论结合”既是文字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更应是“历史阐释”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历史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事实上,考生回答问题的文字表达水平如何,在较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历史思维水平的。由此可见,《说明》在这一点上的调整,既体现了当前对历史学科能力研究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高考命题将继续坚持并逐步增强对“史论结合”这一能力要求的考查力度。换言之,也就是要求考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切忌史实与理论观点的游离,或将理论观点“标签化”,而应当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对有关史实进行科学地分析,并把观点溶入历史分析和历史评论中去。基此,《说明》所作的这一局部调整,不仅使能力要求的归类、表述更趋合理与科学,而且从增强对考生运作知识并进行理性认识的能力要求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试卷结构”的调整
对“试卷结构”的调整,是1998年历史科《考试说明》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这一变化主要是,自恢复高考以来一直保持下来的“填空题”这一传统题型,终于宣告寿终正寝,退出了历史科高考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客观性较强的选择题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即由原来约占48%,上升到约占54%;同时,问答题在原有基础上,也略有增加,即由去年的21%,增加到约22%。
应当说,“填空题”题型的取消,并不太出乎人们的意料,这是历史科高考命题改革的必然结果。填空题的最大特点是往往“偏重于考查机械记忆能力,思维活动的容量相对较小”,(注:《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所考答案几乎全是课本原词、原句的照搬,充当的多是调节试卷难度和知识覆盖面的角色。因此,这种题型在过去以知识考查为主的时候,确曾风光一时。但在以能力考查为主的今天,它则愈来愈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最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曾对该题型的能力考查功能进行了一些富有创造性地挖掘、改进,力求渗透进多种能力的考查功能(如1996年的第40、43题;1997年的第39、42题),但这些尝试并不尽如人意,作为客观性题型的答案的人为复杂化,给阅卷操作带来了较大的麻烦;而且这些题目所考查的能力功能,也基本上没能摆脱“再从、再现历史知识”的圈子。从测试结果来看,也不甚理想(如1997年第42题的难度仅为0.18,区分度则是0.156)。
与此相反,作为客观型题型的选择题,其考查多种能力功能的探索,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地进展,试题的思维含量不断增加。《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各项能力要求,几乎都可以通过该题型得到测试。“选择题”解题的过程也逐渐演变成“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过程,等等。正是基于上述原因,1998年最终决定取消填空题和增加选择题的比重,实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里有必要指出,1998年历史科高考试卷结构的这一调整,在客观上可能会使得试卷整体难度相应有所提高——当然,随着命题技术的日臻成熟,也不可能会出现大的波动。这一点,我们还是应当有所注意的。
三、关于“题型示例”的调整
今年《考试说明》在“题型示例”方面调整的幅度并不算大,除了因试卷结构的变动而删去了填空题题型的示例之外,仅在“材料解析题”中增加了1997年高考试卷中的第44题(南唐烈祖李昪治国方针),其他未作变动。
研读近几年的历史科《考试说明》,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入选“题型示例”的题目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而确定的:一是被实践检验证明具有较强生命力、较充分地实现了考查目标的典型性题目;二是具有明显导向性意义的代表性题目。(注:参见拙文《关于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再认识》,载《历史教学》1997年第5期。)而“南唐烈祖李昪治国方针”一题,则是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特性的一道题目。全国抽样统计表明,该题难度为0.64,区分度为0.395,比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目的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该题突出地向我们折射出了材料解析题(甚至包括问答题)命题改革的发展方向——主观性试题着意加强对于考生“简洁、合理、有效地表述自己思想的考查”和探索阅卷中如何实现“既有统一框架,又给予必要灵活度”的基本意图。它首次在“材料解析题”中将考查考生的“综合性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在阅读理解的前提下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等熔为一炉,较好地展示出了考生的思维个性,因而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典型意义。所以,该题入选“题型示例”,实际上就向我们表明了今后高考命题仍将会继续坚持以往对该题型考查功能挖掘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会不断创新。
此外,《说明》中的其他题型示例均与去年完全相同,未予变动,这表明,选择题的命题思路将基本延续去年的样式,继续以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为主,继续一以贯之的保持近两年能力考查的力度;而问答题的设计也将会基本保持近两年的质朴本色,不刻意追求花样翻新,而是在平淡中寓玄机,更多的在答案设计上保持一定的弹性,以鼓励考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着眼于检测考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关于“知识范围”的调整
历史科高考命题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教学大纲为根据,以通用课本的知识内容为依据,结合高考选拔性质的要求,求确定考核的广度和深度”。(注:《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文科)》,东方出版社1998年1月版。)这一原则,在1998年《说明》的“知识范围”部分体现的尤为明显。
1998年历史科《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的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大幅度简化了繁琐的知识点细目。其中,以中国古代史部分最为典型。在1997年《考试说明》中所列出的绝大多数朝代的第三级知识子目,都被大量精减或合并。例如,两汉时期原有的18个三级知识子目均被简化掉;隋唐时期所有的第三级子目亦同样被精减,仅保留了二级纲目。此外,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原有的具体知识要点也全部被简化,统一为三级子目,等等。
二是明确删除了少量知识点。例如,夏朝的农业生产、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克伦威尔镇压“掘地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美国的“门罗主义”、共产国际建立的历史条件、共产国际“七大”、朝鲜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罗斯福恢复银行信用,等等。
三是适当调整了个别知识点的次序。譬如,将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劳工打成一片”、黄埔军校的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等,均由“点”改为“目”;而像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国际联盟的建立等,则由“目”改为“点”;另外像英国早期工人运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则调换了其原有的位置,等等。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上列调整呢?笔者认为,首先,大幅度简化繁琐的知识细目或知识点的表述,一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引导我们避免在教学中将知识要点机械地“对号入座”的僵化作法,而应当切实注意其“一定的合理的舒张度”,着眼于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性把握。对此,有关专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所谓命题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主要是精神实质的一致”,(注:《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文科)》,东方出版社1998年1月版。)而不必拘守课文的表述形式,应当对所列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考试说明》。对此,笔者曾在《关于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再认识》一文中(载《历史教学》1997年第5期,署名鲁岩、全盛)有过详尽阐述,于此不再赘言。但有必要强调的是,《说明》将知识条目的表述由“细”变“粗”,实际上是为高考命题进一步拓展了空间,提供了尽可能宽泛的自由度,这对于命题进一步摆脱“以本为本”的束缚,更大程度地挖掘题型考查功能,强化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从前面所例举的知识内容来看,《说明》所删除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是属于史学界争议较大、课本所持观点不尽妥善的问题,或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小的内容,以及过于强调的阶级斗争方面的内容。因此,《说明》删除这些要点是必要的,它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再次,历史科高考在考核知识深度方面,十分注重历史知识的体系化和网络化。因为,只有使知识结构化,才能在此基础上使认识深化,才有可能揭示出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质。《说明》对于部分知识条目的调整或变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映了命题者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重视。这些调整,更为完善地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结构关系,更为恰当的突出了其历史地位。对于我们来讲,可以从中更准确地体味这些知识的分量,把握其脉膊,从而引出相应对策。具体地说,通过上列“知识范围”的调整情况,我们的教学至少可从中获得三点启示:一要注意概括性知识;二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三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通过对1998年《考试说明》调整情况的上述分析,我们大致可以预见,今年历史科高考命题仍将会体现出“稳中有变,大稳小变,变中求稳,变中出新”的基本思路,继续致力于测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思维水平;试卷总体难度将大致与去年相当;试题将继续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并在挖掘其深层次内涵上继续努力。另外,今年的试题也不排除在发展和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思维个性方面可能又会“变中出新”。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