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是一般物质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曼德论文,物质论文,是一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西方哲学史研究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已经摆脱了水土火气等古代哲学家所说的基本元素(element)的具体性质和形态,是一种没有任何特殊规定性的物质本体,因而是一般性或普遍性比水土火气等基本元素更高的“一般的物质、普遍的物质”。因此,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来看,阿那克西曼德把“无限者”当作宇宙万物的始基或本体,这是抽象的和形而上学的思想的第一次努力,是人类从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这个新的征途中的一个积极成果。这种观点,在近代开始的哲学史研究中,最早很可能是由黑格尔提出来的。(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一卷195页。)蔡勒和格思里也主张类似的观点。(注:蔡勒:《古希腊哲学史纲》(中译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9页。)在我国,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西方哲学史研究著作和教材绝大多数都持这种观点。(注: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35页;叶秀山、傅乐安:《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5—26页;冒从虎等编《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33页;陈修斋等编《欧洲哲学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21—22页;杨适:《哲学和童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8—89页;等等。)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和姚介厚写的《希腊哲学史》的第一卷也持这种观点,而且还作了详细的论证。(注: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82—196页。)
我认为这种流行的观点不能成立,因为人们认为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所有论据实际上都不能证明它。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根本不是什么“一般的物质、普遍的物质”,而是与水土火气等元素同一序列的、说不上质是什么的具体物质形态。
一
先把有关希腊哲学的第一个残篇引述如下:
[辛普里丘:《物理学》,24,13(德奥费拉斯特论自然哲学家的意见);A9+B1]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是普拉克夏德的儿子、泰勒斯的继承人。他被认为是那些说始基是唯一并且能动的人之一,(1)他说无限者是存在物的始基和元素,(2)他是第一个用这一始基的名称的。他说(3)始基并不是水,也不是大家所承认的任何其他元素,而是另外的某种无限的本体;从这个始基中产生出一切的天,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切世界。(4)万物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复归于它,这是必然性(或命运——引者注)规定了的。(5)因为按照时神的评判,万物是因其自身的非正义而相互报应的。(6)这是他以颇带诗意的语言说出的话。(7)很显然地,他是由于观察到四种元素相互转化的途径,因而想到不以其中某种元素,而以另一种高于这些元素的东西为基质才合适。(注:材料中的编号是本文作者为后面的叙述方便而加的。这段话中(1)—(6)是辛普里丘从德奥弗拉斯特那儿摘录来的,(7)则显然是辛普里丘对他所摘录的话的评论。从旁证材料来看,(1)很可能是阿那克西曼德本人某段文字的准确意译,(3)不可能全部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原话。(4)与(5)用一个“因为”连接起来,而(5)至少大部分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原话,因此(4)如果不是原话,至少也是原文的准确意译。所以,这段话中我们最值得依凭的莫过于(4)和(5)了。)
同时我们把亚里斯多德的一段话也引述下来:
[亚里斯多德;《物理学》,204,22—9;A16]
有些人把不同于四元素的材料(a thing over and above elements,又译作超元素)而不是把气和水当作无限的实体,为的是免得别的元素被具有无限性的元素消灭,因为它们是彼此对立的——如气是冷的,水是湿的,火是热的——如果其中有一个是无限的,其余的就该被消灭了。他们说,但实际上无限的本体不是这些元素,而是它们所从产生的另外的东西。
很多人认为,残篇1里辛普里丘的评论(7)中和亚氏的这段话中所包含的论证确实是属于阿那克西曼德的(或者说是表达了阿那克西曼德本人思想的)。他们就是由此得出阿那克西曼德已经认识到宇宙万物的本体不是具体的元素,而是另外一种具有更高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物质的结论的。
但是,这两段话中所包含的论证能不能说是阿那克西曼德本人的思想呢?
先来看辛普里丘的评论。这个评论中包含着这样一个论证:万物的基质应该是一切变化中不变的基础(或说底层),而水土火气这四种元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都不是一切变化中不变的基础,所以万物的基质不可能是其中任何一种元素,而应该是另一种高于这些元素的东西。
显然,只有在辛普里丘的评论与残篇1里(1)—(6)的内容相吻合的条件下,才能将这一论证归之于阿那克西曼德本人。但是从(1)—(6)可以看出,阿那克西曼德压根儿没有谈到所谓“四种元素相互转化的途径”。在(3)和(4)里,他只是说“无限者”是万物的始基,宇宙万物从“无限者”产生,又复归于“无限者”。换句话说,在这里,他仅仅谈到了“无限者”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亦即万物从“无限者”的产生和复归。在(5)里,他所说的互相报应也只是指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互报应。因此,辛普里丘的评论中所包含的论证不可能是阿那克西曼德本人的,它只能是辛普里丘的杜撰。
再看亚里斯多德的话。这段话里所包含的论证是这样的:万物的始基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四元素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与其他三种元素对立并追求毁灭其他三种元素的,如果其中之一是始基因而在空间上是无限的,那么它就会在一定的时间里毁灭其他三种元素,但并不曾有元素被毁灭过;可见,四元素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成为无限的始基,始基应该是可以产生出四元素的另外的东西(超元素)。
辛普里丘认为这一论证是属于阿那克西曼德的;许许多多的哲学史家接受了辛普里丘的观点。可是这一论证中的第二个前提——四元素中的任何一种都追求毁灭其他三种元素——是不能确定为阿那克西曼德的,因为在残篇1的(5)里,阿那克西曼德只讲到了万物(the things that exist)之间的非正义行为(即蚕食、毁灭对方),而没有讲到元素之间的非正义行为。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一论证归之于阿那克西曼德。
有人会说:是的,阿那克西曼德本人只讲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非正义而没有讲到水土火气四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和非正义,但是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万物”是不是指水土火气四元素呢?或者他有没有意识到万物之间和相互转化的非正义包含了水土火气四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和非正义呢?如果是的话,这两个论证就可以归之于阿那克西曼德本人了。
但是,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第一,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元素既指水土火气等,也指“无限者”本身。残篇1的(3)告诉我们:“他说始基不是水,也不是大家所承认的任何元素。”在这里,阿那克西曼德是把水等称作元素的。但残篇1的(1)告诉我们:“他说无限者是存在物的始基和元素”。在这里,阿那克西曼德又把“无限者”称作元素了;“无限者”既是始基也是元素。可见,阿那克西曼德的元素并非单指水土火气。同是从德奥弗拉斯特转述的希波吕特和伪普罗塔克甚至告诉我们:阿那克西曼德是把“无限者”而不是把水土等称作元素的。(注:参见希波吕特“参考资料”一卷六章,1—2;DK12,A11和伪普罗塔克St-rom.2;DK12,A10。又见G.S.Kirk & J.E.Raven:《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Cambridge,First Edition,1957,Repr.1960)PP.105—107。)元素既指水土火气,又指“无限者”本身,而“无限者”作为宇宙万物的始基本身是常驻不变的,它不可能参与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非正义行为。由此可见,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相互转化、相互毁灭的“万物”既不可能是指也不可能包含元素(包括水土火气等)。第二,退一步说,就算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元素单指水土火气等等,也不能得出他所说的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非正义是指或是包含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和非正义的结论。我们找不到任何别的材料来证明亚里斯多德和辛普里丘关于阿那克西曼德相信水土火气四元素之间相互转化或相互毁灭的说法(而他们的话是不能自己证明自己的)。现有的其他材料提到了热、冷、干、湿的事物从“无限者”的产生,提到了万物从“无限者”的最终意义上的产生和复归,提到了各种具体事物从热、冷、干、湿的东西的产生,也提到了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非正义,唯独没有提到水土火气四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从理论上讲,如果阿那克西曼德同意泰勒斯关于土、火、气可以从水中产生出来的观点,同意水和土火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他就不会再去寻找另一种本体了。他要去寻找另一种本体,正说明他认为水、土、火、气是不能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
由此可见,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互相“转化”和“非正义”的“万物”不可能是指四元素,他也不可能意识到万物之间的转化和非正义包含了四元素之间的转化和非正义。辛普里丘的评论和亚里斯多德的话里所包含的论证不能归之于阿那克西曼德本人,更不能由此得出他的“无限者”是比水土火气四元素一般性或普遍性更高的物质本体的结论。
二
有人会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地(土),地的表面是水,水的外面是包围大地的气,最外面的围绕着气的无数火环;宇宙就是由这些对立物(热与冷、干与湿)组成的。他还认为,组成宇宙的这些对立物是从“无限者”中产生出来的。既然如此,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岂不明摆着是比水土火气更一般更普遍的物质吗?!
我认为,组成宇宙的对立物从“无限者”中产生这一点并不能证明“无限者”比水土火气等元素更一般、更普遍;恰恰相反,它只能证明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是与水土火气等元素同一序列的、说不上质是什么的具体物质形态。其根本原因是: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组成宇宙(世界)的对立物不是产生于“无限者”这一基质的性状变化,而是产生于“无限者”的“分离”。
这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
[辛普里丘:《物理学》,150,29]
还有一种看法,不把任何物质的变化当作原因,也不认为产生是任何基质的变化,而认为产生就是分离。阿那克西曼德说,对立物蕴藏在基质之内,基质是一个无限者,从这个无限者中分离出对立物。……对立物就是热和冷、湿和干。
在辛普里丘之前,亚里斯多德曾将阿那克西曼德与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作了比较,指出:他们都认为“对立物是包含在一个东西里面,并且借着分离的作用从这个东西里面跑出来的”。(注:亚里斯多德:《物理学》一卷四章,139a;D9。)
分离,中文一般都是这么译的,但实际上在原始材料中的原文是不一样的。亚里斯多德用的是ekkrinesthai,辛普里丘和伪普罗塔克用的则是apokrinomenion。这两个单词在英文里分别译作separated out和separated off。前者应理解为整体分解为部分,后者应理解为某个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去。
用词既是不同,三个人关于分离的说法也就有了差别。亚里斯多德告诉我们:分离就是“无限者”这个机械复合体或融合体分解为对立物(热与冷,干与湿)。辛普里丘告诉我们:分离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组成某个世界或某个天的那一部分从“无限者”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分离出来的这一部分又分解为对立物。伪普罗塔克则告诉我们:辛普里丘所说的两个方面是分两步走的;先是组成某个世界的那一部分(即他所说的“能够产生热和冷的东西”)从“无限者”中分离出来,然后从这一部分中产生对立物。(注:参见狄奥根尼,拉尔修,第二卷,1-2;D1。)
不过,不管他们的说法有多少细微的差别,基本的思想却是一致的。这就是:对立物不是产生于“无限者”的性质状态变化,而产生于“无限者”或它的某一部分因运动而发生的分离或分解;这种分离或分解类似于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混合体由“恨”所引起的分离以及阿那克萨戈拉的原始种子混合体由“奴斯”所推动的分离。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对立物是“无限者”的不同部分或成分,而不是“无限者”的不同表现形态;“无限者”是由对立物构成的混合体(mixture)或融合体(compound),而不是概括对立物的一般性或普遍性更高的种;对立物与“无限者”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可见,从对立物产生于“无限者”这个前提也不能得出“无限者”是比水土火气等元素更一般更普遍的物质的结论,除非我们主张一捆书比一本书更一般或水分子比氢原子更普遍。“无限者”无论是对立物的混合体还是对立物的融合体,都只能是与水土火气等元素同一序列的具体物质形态。在残篇1中,阿那克西曼德既把水土等称作元素,也把“无限者”称作元素,这恐怕不是完全无意识的。
也许可以作这样的推测: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对立物组成的,这些对立物应该蕴藏在最初的本体内,换句话说,最初的本体应该能够分离出这些对立物。但是从我们所熟悉的水、土等等东西中是分离不出这些对立物的。因此,最初的本体(始基)不是水,不是土,也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其他东西,而是另一种无限的、可以分离出对立物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什么性质呢?这是我们不知道的,因而是不确定的(indeterminate)。(注:Apeiron这个词除了“无边”,“无数”等意义外,还含有“未曾经验过的”,“不知道的”,“不确定的”等意义。)
不过,艾修斯和狄奥根尼·拉尔修却有另一种说法。
[艾修斯:《学述》,第一卷,3,3;D14]
普拉克夏德的儿子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说,存在物的始基是无限者……他说出一个道理来证明始基是无限的;因为那化生一切的应当什么都不欠缺。但是他没有说出无限者是什么,是气,是水,是土,还是某种别的物体,这却是错了。(注:参见狄奥根尼。拉尔修,第二卷,1-2,D1。)
这就是说:阿那克西曼德并没有意识到从水土等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中无法分离出对立物,因而也没有在这个意义上否认它们为始基。他只是从世界产生的无限中推断出始基在量上或空间上的无限。至于这个无限物质的性质,他什么也没有说,或者,他什么也不愿说。
三
有些人总是觉得:既然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组成宇宙万物的诸元素(对立物)是从“无限者”中产生出来的(且不管是怎么产生出来的),水土火气诸元素在产生出来以前蕴藏于“无限者”之内,那么“无限者”就是诸元素的统一体(unity或one);既然“无限者”是诸元素的统一体,那么它的一般性或普遍性(universality)就当然应该比诸元素更高了。
“无限者”是水土火气诸元素的统一体,这是不错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无限者”的普遍性比诸元素高,是一般的物质。因为“统一体”或“一”的含义在古希腊是多种多样的。
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的第六章里专门讨论了“统一体”或“一”的含义。他指出,“一”或“唯一”这个词是个相对的词,它总是与不可分割这个词相关的,并且,因为每一种在一种意义上不可分割的事物都可以在另一种意义上仍然是可分的,所以,每一种在一种意义上为一的事物也都可以在另一种意义上为多。接着,他列举了五种类型的统一体或一。第一,依附于某个主体的一切偶性都可以与其所依附的主体一起叫作一。这叫因偶性的一。第二,无论多少事物,只要它们结合成为单一的集合体,就可以叫做一。这叫因连续的一。第三,两种不同的液体,比方说油和酒,也可以叫做一,因为它们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元素、也就是水。这叫因基质的一。基质这个词的希腊文是hypokeimenon,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基本物质。第四,三种事物,比方说马、人和狗,也可以叫做一,因为它们都是动物。这叫做类上的一。第五,同一种事物的两个个体,比方说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可以叫做一,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公式或定义,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理性动物。这叫做种上的一。(注: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五卷六章,1015b18—1017a16。)
在这五种类型的统一体或一当中,只有第四和第五种统一体才比构成这两种统一体的成分一般性或普遍性程度更高。第四种统一体或一是类(在这里也就是动物),而其成分是种(在这里也就是马、人和狗),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系。第五种统一体或一是种(在这里也就是人),其成分是个体(在这里也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它们之间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第一、第二和第三种类型的统一体或都不存在比其构成成分更一般或更普遍的问题。可见,即使古希腊人自己也并不认为统一体或一就一定比其构成成分具有程度更高的一般性或普遍性。既然如此,我们更没有理由这么认为了。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有没有可能是第四或第五种类型的统一体或一呢?如前所述,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与诸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先有“无限者”的存在,然后由于运动从“无限者”分离出水土火气诸元素来。而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类与种或种与个体之间不可能是这样一种关系。这就是说,“无限者”与诸元素之间不可能是一般与特殊或特殊与个别之间的关系,“无限者”不可能比诸元素更一般或更普遍。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只能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第二种类型的统一体或一即因连续的一。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种一是由若干个事物结合而成的集合体,他所举的例子是木棒用绳捆成一束、木片用胶粘成一块、一条弯弯曲曲的线以及由五官四肢等组成的身体。显而易见,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对于诸元素来说正是这种意义上的统一体或一。
四
综上所述,我认为:(1)辛普里丘的评论和亚里斯多德的话中所包含的论证都不能归属于阿那克西曼德本人,因此,我们不能以这两个论证作基础,得出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是比水土火气诸元素一般性或普遍性更高的物质的结论。(2)从对立物(热与冷、干与湿)产生于“无限者”这一前提也不能推导出“无限者”是比诸元素更一般、更普遍的物质的结论。相反地,它只能证明“无限者”是与诸元素同一序列的物质形态。因为对立物不是产生于“无限者”的性质状态变化,而是产生于它的物理或化学意义上的分离或分解。(3)“无限者”是对立物即诸元素的统一体这个前提也不能推导出“无限者”是一般物质的结论。因为古希腊人所理解的统一体或一除了指类和种以外,还有其他的含义。(4)无论是阿那克西曼德因为认识到了水、土等我们熟悉的东西不能分离出对立物,因而认为始基是包含着对立物的、说不上质是什么的东西(混合体或融合体),还是他只是认为始基在量或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对于“无限者”的质什么也没有说,结果都是一样的:他并没有追求到比水土火气等元素更为一般的物质本体。(注:当然,如果是阿那克西曼德因为认识到了水、土等我们所熟悉的东西不能分离出自然界确实存在的热与冷、干与湿这些对立物,因而认为始基是包含着对立物的、说不上质是什么的东西(从现在的材料来看,似乎这种可能性较大),那么阿那克西曼德确实表现了寻找更一般的物质本体的企图。但他的认识水平使他无法实现这一企图,他无力寻找到更普遍的一般。他只是说,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从中可以分离出对立物来。由于分离并非同一种基质表现为不同的形态,所以他的“无限者”只能与水、土等具体物质形态属于同一序列。)
所以,把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看作“一般的物质、普遍的物质”,这是没有道理的;把他的本体论思想看作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兀立危峰,这也是没有道理的。哲学的发展可能是意料之外的,然而却一定是情理之中的;而指望哲学在它刚刚诞生的岁月里在同一个学派内部会发生大跨度的跳跃,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并且,过分地褒奖阿那克西曼德的本体论,就会割裂这种本体论与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的本体论的联系,就会贬低阿那克西米尼的本体论的成就,甚至可能肢解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的三个代表的本体论思想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发展过程,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泰勒斯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他选择了水为万物的始基和本原。他认为万物都是从水中产生的,最终又都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部分地接受了水的变化产生万物的思想,同意许多事物都是从水中产生的。但他又认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是从水中产生的,有些事物是从别的东西中产生的。如他认为:大地是由土组成的,日月星辰是由火组成的,灵魂是由气组成的,风是空气的一种流动,雷电则是由风造成的。他认为自然除了冷而湿的事物以外,还有热而干的东西。于是认为万物的始基不是水,也不是土或别的元素,而是“无限者”,从这个“无限者”中既可以分离出冷而湿的物质,也可以分离出热而干的物质,“什么都不欠缺”。(注:参见狄奥根尼。拉尔修,第二卷,1-2,D1。)他还认为始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但是这种始基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性质,他觉得这是我们不知道的,因为它乃是热与冷、干与湿的集合体。
阿那克西米尼同意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认为始基是唯一的、无限的,世界是由热的与冷的两类物质组成的,因此始基必须是这两类物质的来源。但是他不同意始基的质是不能确定的。因为在古希腊人看来,存在只能是客观的独立自在,因此也只有具有特定性质的东西才能存在。如果连它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东西也说不上来,怎么可以说明它的存在呢?如果连它自己的存在也无法说明,又怎么能用它来说明宇宙万物的存在呢?因此,以一种不能确定其性质、说不上是什么的东西作万物的始基,这本身就是矛盾的,不仅在理论上说不过去,而且也为感觉经验所无法接受。阿那克西米尼决心要在满足阿那克西曼德所提条件的前提下确定始基的质,确定“无限者”是什么。最终,阿那克西米尼抛弃了阿那克西曼德把热与冷当作物质实体的做法,把热与冷下降为物质的属性,把热的物质与冷的物质理解为同一种基质的不一表现形态,并根据哈气暖手和吹气凉粥的经验选择气作为这种基质,从而提出了以气为万物始基的本体论。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把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发展看作一个合情合理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只是一种不知道其性质究竟为何的热与冷、干与湿的集合体,而不是什么比诸元素具有更高程度的普遍性的一般物质。由此也可以看出,阿那克西米尼以气为万物始基的本体论比起阿那克西曼德以“无限者”为万物始基的本体论来,不仅不是有些学者所说的倒退,而且是一种进步。因为第一,阿那克西曼德虽然看到了问题,但未能解决问题;阿那克西米克则在当时的条件下以其特有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即指出这种可以产生出对立物的本体是气,气通过聚散表现为火和风云水土石。第二,在阿那克西曼德那儿,冷与热、干与湿作为实体是未曾得到真正的统一的;阿那克西米尼则把它们归结为气的凝聚和稀散,在他那儿,世界才是真正统一的。
标签:阿那克西曼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