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类文明多样性思想初探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人类文明多样性思想初探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多样性论文,人类论文,文明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熠熠生辉的瑰宝。马克思抓住“历史 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契机,悉心考察了全球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揭示了人类文明发 展的特例与通例的辩证关系,捕捉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认真总结和梳理 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各民族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 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历史辩证法,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文明发展的辩证关系,利 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加强各民族多样性文明之间的理解、交流、沟通和对话,都 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解开了人类文明多样性之谜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文明作为一个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对应的概念,作为标志着人 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是社会经济和人类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文明 产生以后又推动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进步。文明的多样性是指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 进步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也反 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 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马克思晚年写下的以《马·柯瓦列夫斯基<公 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 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 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和《约·巴·菲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 人村社>一书摘要》、《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三稿》等为代表的大量人 类学笔记和书信中,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演进的基本逻辑,文明 的多样性、独特性与交融性的关系,精心预测和描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和发展规 律。

(一)唯心史观站在本民族文明中心论的立场上,用精神因素说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达不到科学的程度

对于人类文明起源及其多样性的研究,在马克思以前和他的同时代,就有诸种不同的 理论。17世纪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采用同人类个体成长发育类似的研究方法说明文明的 起源和多样性。在《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即《新科学》一书中,把文明社会 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即童年期的神学时代,接受宗教观念的统治;青年期的英雄时 代,接受贵族的统治;成年期的凡人时代,进入民主共和国或保障资产阶级自由的代议 制君主国家。依次展示出三种前后相继的不同文明。维柯认为各个不同民族对于历史生 活的觉醒存在着先后,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文明都是必经之路。世界历史也就表现出在 这三种文明中周而复始循环的特征。德国的赫尔德用“诗的时代”、“散文时代”和“ 哲学时代”来说明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递进的不同发展轨迹,黑格尔在《历史哲学》 中深刻论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民族表现为多样性的存在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的民族精神,遵循着自身特殊的发展道路,从而表现出世 界文明的多样性。他用唯心主义观点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指出:“因为世界历 史是‘精神’在各种最高形态里、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表现——‘精神’经过了这种 发展阶段的行程,才取得了它的真理和自觉。这些阶段的各种形态就是世界历史上各种 的‘民族精神’;就是它们的道德生活、它们的政府、它们的艺术、宗教和科学的特殊 性。”(《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93-94页)。黑格尔把自由意识或世界精神 视为支配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力量,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对世界历史进行比较考察,把 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的历史视为世界精神依次展现的四个不同 的历史阶段。由此也产生四种不同历史形态的文明体系。黑格尔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依次否定和推进的圆圈。他形象地比喻道:东方世界是历史的幼年 时代;希腊世界是历史的青年时代;罗马世界是历史的壮年时代;日耳曼世界是历史的 老年时代。黑格尔认为,老年并不意味着衰老,而意味着智力的成熟。黑格尔指出,世 界历史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总是从东方到西方,欧洲绝对地是历史的终点,亚洲是起点 。黑格尔所属的日耳曼世界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后归宿。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发 展是通过一系列“世界历史民族”来实现的,只有那些在世界历史中创造“新纪元”的 民族,如法兰西民族等欧洲民族才可称为“世界历史民族”,而那些印地安人、非洲黑 人、斯拉夫民族等并没有开创过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因此,可称为“非世界历史民族” 。黑格尔认为,在他的祖国路德宗教是一切宗教的最高形式,德意志浪漫主义是最完美 的艺术境地,普鲁士国家是世界历史的顶峰,绝对精神在运动中则完全地实现了自身, 由于黑格尔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研究奠定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并且站在欧洲文明和 日耳曼文明中心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的说法就蒙上了一种类 似宗教神学的神秘色彩。

(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肯定了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揭 开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奥秘

马克思既不站在欧洲文明中心论的立场,也不持有东方文明中心论的偏见,而是站在 整个世界历史的峰巅,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潮头,超越东西方文明二元对立的逻辑框架 ,客观公正地鸟瞰人类文明进程,用唯物史观揭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曾经 对保尔·拉法格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是一个世界公民。”(柏拉威尔:《 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0年版扉页)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 克思第一次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 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 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 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 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43页)这段话说明,只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角度才能对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多样性问题作出科 学的解释。这就对唯心史观坚持用精神因素来说明人类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多样性的种 种学说进行了彻底的清算。

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科学地说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问题,是因 为它在对文明的研究方法上始终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了历史第一性, 逻辑第二性,逻辑是对历史事实的反映和描绘。他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 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正是遵循“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依据经济事实, 对人类文明起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 ,马克思赞同摩尔根的观点,即“无论怎样高度估计财产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都不为过 甚。财产曾经是把雅利安人和闪米特人从野蛮时代带进文明时代的力量。管理机关和法 律建立起来,主要就是为了创造、保护和享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7页)在“人类学笔记”中又肯定了摩尔根的下述思想,即 “希腊人、罗马人、希伯来人的最初的法律——在文明时代开始以后——主要只是把他 们前代体现在习惯和习俗中的经验的成果变为法律条文。”(同上书,第389-390页)

财产虽然在人类文明起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财产不是自然形成的。只有悉 心考察财产的来源,才能最终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马克思精心研究后认为,财产是 在社会分工中形成的。马克思认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反映在该民族 分工的发展程度上。“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页)“分工和私有制是两 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同上书,第37页)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产生了阶级。马克思说: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 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 同上书,第24-25页)因此,文明产生于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过程中,马克思指出:“物质 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 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 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 社1972年版,第56页)

奠基于财产和社会分工即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事实,马克思以三大社 会形态理论,描绘了人类文明依次嬗变的阶段性。“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 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 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 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 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 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 04页)我们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从文明的本质特征角度来说明社会形态 演进的基本趋势的。按照马克思的“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74页)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从人 对物的依赖程度亦即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从纵向描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 性,这是对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多样性的最为全面和最为科学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在人类文明形成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形成的先后性、民族生存环境的 独特性以及由于生产力和分工的落后、交往不发达而产生的闭塞性,使得各民族的文明 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存在的状况。

二、马克思从共生态的比较中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多样性文明表现为共时性的存在,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揭示其 共性和个性。马克思高度重视比较研究的价值和功能,他说:“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 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 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1页)马克思认为,通过比 较,既要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要发现比较对象的相异之处。“ 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 页)。对于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马克思认为:“……没有指出differentia s pecifica[类别差别]的解释是不成其为解释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56年版,第256页)这就启迪人们,只有通过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以及民族文化 的差异性揭示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在多元共存的文明中发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其辩证 关系,预见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一)马克思阐明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晚年极其重视对东方社会的文明历史以及未来发展道路的研究。期望通过对东 方社会文明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研究,揭示出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人类发展最一般 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对东方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感兴 趣。他认为,以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为基本特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 原生状态,前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就是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 ,马克思认真研究了柯瓦列夫斯基和摩尔根等人提供的史料和研究成果,认为,文明产 生于阶级社会,而在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中不存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是人类社会的真 正的原生状态。这个原生形态仅在一定程度上在东方的公社中长期保留了下来,而且在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明民族中也可看到它的最初形式。因此它是人类文明产生以前的一 个漫长的普遍的阶段。因此,不能用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原生 形态。

马克思认为古代社会形态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标志着依次 更迭的时代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4页)农村公社“是古代社 会形态的最新形式”,“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 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不言而喻,次 生的形态包括建立在奴隶制上和农奴制上的一系列社会。”(同上书,第449、450页。) 德国和俄国的农村公社都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的过渡时期的最 后阶段和古代社会形态的最新的类型。马克思指出:“把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 误的;正像地质的形成一样,在这些历史的形成中,有一系列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 的等等类型。”(同上书,第432页。)马克思认为,只有深刻认识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 性,才能达到认识本质的深度。

有些历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把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视为本质,如他们将原始的公社 所有制视为是斯拉夫族特有的形式,甚至只是俄罗斯的形式,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认为 这是一种可笑的偏见。“这种原始形式我们在罗马人、日耳曼人、赛尔特人那里都可以 见到,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印度的公社所有制形式,就会得到证明,从原始的公社所有 制的不同形式中,怎样产生出它的解体的各种形式。例如,罗马和日耳曼的私人所有制 的各种原型,就可以从印度的公社所有制的各种形式中推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在这里,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人类文明存 在着基本的共同特征,通过对文明共性的概括,可以更清晰地说明文明的个性特征;另 一方面,马克思又揭示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明都表现出差异性的存在。马克思说 ,“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公社都是按着同一形式建立起来的。相反,它们有好多种社会结 构,这些结构的类型、存在时间的长短彼此都不相同,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 在西方相当于俄国公社的是“存在时间很短的日耳曼公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第448页)马克思认为,欧洲的农村公社和亚洲的农村公社并不是按照同一形式 建立起来的,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同历史传统和环境特点,它们的发 展阶段和结局,也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不能把欧洲的封建概念和发展道路机械地套用 到东方社会和东方农村公社。马克思既承认人类文明的共性,又重视各民族文明因为自 身的历史环境和发展条件等不同而呈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二)马克思说明了不同民族应该选择自己独具个性的发展道路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文明表现为文明的系统,不同形态和不同时期的文明都表现为系 统性的存在。影响文明系统发展的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因素,内在因素是一个自成体 系的文明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因,它又离不开与外在文明因素的交流,不能脱离外在文明 因素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坚决反对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征服。马克思通过对各种 类型的农村公社的分析,得出结论,世界上的农村公社虽然各具类型,各有特色,但是 它们都是自身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指出:“德国的农村公社是从较早的古代类型的公社 中产生出来的。在这里,它是自生的发展的产物,而决不是从亚洲现成地输入的东西。 在那里,在东印度也有这种农村公社,并且往往是古代形态的最后阶段或最后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3-434页)他认为,俄国的公社就是通常称作农业 公社的一种类型,在西方相当于这种公社的是存在时期很短的日耳曼公社。“在日耳曼 尼亚本土,这种较古类型的公社通过自生的发展而变为塔西陀所描绘的那种农业公社。 ”(同上书,第448页)同样在亚洲,在阿富汗及其他人中间也有农村公社,但是,“这 些地方的公社都是最新型的公社,也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形态的最新形式。”(同上书 ,第449页)

马克思进而认为,由于不同的文明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生态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内 容和形式,因此都只能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揭示了俄国公社与其他现 存的农村公社,如与印度公社、德国特尔利地区残存的公社的不同,指出,俄国公社是 唯一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未遭受到外国征服者的猎获,保留了土地公有和集体生产等主 要内容并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代的公社,因而它可能具有与其他公社不同的历史命运。 另外,俄国公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特殊性。它正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危机、无产阶级革命 正在全世界展开时期,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正朝着扬弃私有制,向古代类型的集体所有制 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环境中复归的趋势中,这就使得俄国公社可以 “不必服从资本主义的活动方式就能够吸收其各种成果”,“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同上书,第436、438页) 马克思认为,只要吸取资本主义生产的积极成果,通过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现代生产力, 用以改造农村公社生产方式,就可以使它“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 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 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同上书,第431 页)“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 的生命”。(同上书,第451页)

马克思高度重视各种文明之间正常的交流,但是他坚决反对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采 取侵略、敌视、干预等不友好的态度和行为。马克思同时认为,由于各民族文明所具有 的强大内聚力,外来文明想通过强力征服它,必然会遭到强大的拒斥,结果往往事与愿 违,适得其反。马克思揭示出了文明进程中看似奇特实质必然的规律:“野蛮的征服者 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页)

三、马克思阐明了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完整地和正确地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但是,他的贡献并 不到此为止。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是在人类 文明发展的最一般趋势(文明发展的通例)和个别文明发展的特殊趋势(文明发展的特例) 中,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辩证互动中展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规律 的。

(一)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发展是通例与特例相结合的辩证法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多样 性本质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认为,人类文明是实践的产物。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同,发展不平衡,各个民族 、各个国家发展的步伐不一致。相同的经济基础“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 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 变异和程度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2页)正是各个民族、各个国 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才表现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丰富多彩的特点、全貌和世界历 史发展的整体过程。古希腊、罗马公社所有制发展为古代奴隶制,而没有经历封建制。 日耳曼、斯拉夫、罗马尼亚公社所有制发展为中世纪的农奴制,而没有经历奴隶制。亚 细亚公社所有制发展为东方专制制度。东方国家有的没有奴隶社会(俄国),有的没有经 历封建社会(印度),有的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美国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 ,资产阶级的;美国是由那些为了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社会而从欧洲的封建制度下逃出 来的小资产者和农民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 版,第147页)。

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特别是60年代后期深入研究东方社会以后,认识到西方社会资 本主义发展阶段并不是全世界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一定要经历的,东方社会有一条与之不 同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社会形态整体结构及其在世界历史范围内双重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坚持对东方社会性质作具体的历史分析的科学态度。从唯物史观出发,重视对东 方社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具体分析,反对把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作简单的、机械的 类比。既不把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当成一种模式,也不把西欧封建主义的起源当成一种 模式去剪裁世界历史。要“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9页)。马克思1877年给“祖国纪事”的信,核心思想就是对 “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遍性历史品格”的否定和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思想的确立。表达 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思想:其一,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绝对化;其二,同 意关于俄国非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马克思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 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我同意他对这个问题的观 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页)“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 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 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同上)其三,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运动 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样是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同样是对农 民的剥夺,在西欧、在近代英国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在南欧、在古代罗 马产生的却是奴隶制生产方式,这就证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即使 相似和相同的事情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切决定于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研究,认识到它“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 、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第289页)也不是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必然要经历的生产方式,1881年他 郑重地声明:“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0页)他坚决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解释为“一切民族, 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同上书,第130页)这是对资本 主义发展的普遍性历史品格的否定。

(二)马克思关于多样性的文明之间具有互补性和交融性的思想,从动力因的视角说明 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

马克思认为,人类文明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看,具有累积性和承传性,从而表现出文 明发展的连续性。他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 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 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以往历 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明的东西,无非是从后来历史 中得出的抽象,无非是从先前历史对后来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1页)

马克思还认为,人类文明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看,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 合,相互建构的功能,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是并行不悖的。多样文明之间的交融和震 荡,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马克思高度重视交往在文明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文明之间的交融性推动文明进步的作用,马克思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样性的文明的交融打破了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 的转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是历史上文明发展的必经阶段,与它以前形态的文 明相比具有进步作用,因此,它在全球的传播,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资本 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 ,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 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 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 灭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页)有鉴于此 ,马克思不同意德国浪漫主义者如托马斯·卡莱尔的那种全盘反对资本主义的态度。《 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 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 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 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54-255页)

其次,多样性文明的交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交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马 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与生产力”这一部分作了十分详细的论述。他说: “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 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 始;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 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 ,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 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 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 障。”(同上书,第60-61页)多样性文明的交融还促使了民族和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 结构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他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 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 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 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 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的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 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同上书,第25页)

再次,多样性文明的交融促使了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 人,促进了人的关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马克思指出,交往使得单独的个人的活动成为 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 程度一致的。”“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 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 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各个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历 史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 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但是对他们说来却一直是一种异己的 、统治着他们的力量。”(同上书,同上卷,第42页)

最后,多样性文明的交融的结果推动了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最终社会将进 入到一种全新的文明阶段——共产主义阶段。

(三)马克思指出各民族文明应该相互尊重,对西方的侵略行径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各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任何民族不管多么强大, 都应该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相互尊重对方的文明。

马克思坚决反对西方文明的入侵行径。马克思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殖民主义的全部 统治都是肮脏的。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近代的落后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内部原 因,即东方自身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作用和制约,与欧洲通过商业和商业资本,世界市 场和世界贸易的扩大以及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过渡不同,在印度和中国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在印度 ,英国人曾经作为统治者和地租所有者,同时使用他们的直接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 以便摧毁这种小规模的经济公社,二是外部原因,即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统治。东方 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古代东方各国都有过自己的灿烂文化和经济繁荣,走在世界的前列 。如果没有近代资本主义各国野蛮的殖民主义侵略和掠夺,东方社会的发展完全可能是 另外一条道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实行的柴明达尔制度和莱特瓦尔制度,“都是 贻害无穷的”,“都包含着极大的内在矛盾”,“都不是为了耕种土地的人民群众的利 益。”“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 ?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和淫秽、穷困与屈辱就达到过什么进步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7-250页)马克思说:“不列颠 人在印度的全部统治是肮脏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71页)英国的工 业、科技和自由贸易“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破坏了它们的经济基础。”马 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殖民主义不是对文明的传播,而是对文明的毁灭。马克思说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 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 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47页)“如果有哪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看作失败的和真正荒 唐的(在实践上是无耻的)经济实验的历史,那就是英国人在印度经营的历史了。在孟加 拉,他们创作了一幅英国大土地所有制的漫画;在印度东南部,他们创作了一幅小块土 地所有制的漫画;在西北部,他们又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把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印度经 济公社,变成了它本身的一幅漫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3页)马克 思同时认为西方的入侵最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 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 的精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随着大工 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借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底下抽掉了。它首 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9页)“在大不列颠 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推翻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 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 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50-251页)“只有在 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 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 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4 8页)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的全球化时代。参与全球化的主体是所有希冀 通过和平环境而走向现代化的各民族国家。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独特性和交融性正以前 所未有的灿烂景象展示在人们的面前。重温马克思的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论述,感到更加 的亲近和贴切,对于我们更好地承认文明多样性的事实,自觉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 关系,以一种平等的眼光正确对待世界上各具特色的多样性的文明并与之对话和沟通, 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推动世界文明在相互交流中求同存异和取长补短,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马克思人类文明多样性思想初探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