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上海生命科学试题特点分析_生命科学论文

2012年高考上海生命科学卷试题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命科学论文,上海论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高考上海生命科学卷立足教材,贯彻课程标准理念,以主干知识为载体,针对具体的测量目标命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生命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力求真实反映考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以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全卷文字与图表阅读量与往年基本持平,基础知识覆盖面广,不偏离主干,全卷的难度为0.66,难度适中,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合理。每一小题所考查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确切,问题指向性明确。此外,综合题的试题编排富于逻辑,或先易后难,或依循思维过程逐步设问;在引入新的情境之前,往往针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设问,帮助考生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体回顾,既有助于考生进入情境,增强答题信心,同时也提升试题的区分度。相较于以往,今年试题命制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素材新颖,试题背景来源于生命科学前沿研究

例如,综合题第(一)、(四)、(八)大题均取材自权威学术刊物所发表的论文。生命科学涉及医、农、环境、工程等诸多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被发表,甚至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中,生命科学的比重占到60%以上。能够运用生命科学基本原理分析生命现象不仅是学科素养的体现,也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今年高考试题的编制将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与学科的动态发展相结合,在关注测量目标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科价值。对一线教师而言,若在日常教学中能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学科发展动态的兴趣和能力,则不仅能丰富学生对学科价值内涵的理解,拓展视野,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本卷中,此类试题的命制尽量回避教材中未曾出现的专业术语,以清晰简练的语言提供有效信息,其考点仍落于具体的能力目标中。

例如,第(四)大题47小题:在高温淀粉酶运用到工业生产前,需对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进行测定。图1中的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图1中的曲线②。

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________。

A.40℃~50℃

B.50℃~60℃

C.60℃~70℃

D.70℃~80℃

本题考查考生从图表、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生需根据文字对曲线作出正确理解,曲线①所代表的是酶的相对活性,其活性最适温度为80℃;曲线②的横坐标所对应的温度为保温温度,纵坐标为酶在保温后再置于80℃时所测得的活性。考生据此分析得到的新知识是最适温度下虽然酶的活性最高,但其活性却不能长期维持,综合考量酶的活性发挥及活性维持时间两项因素,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应为60℃~70℃。

第33题:研究者比较了棉纤维将要从棉花胚珠上发生时,无纤维棉花、普通棉花和优质棉花胚珠表皮细胞中生长素的含量,结果如下页图3。从图中信息可知,生长素与棉纤维生长状况的关系是________。

本题考查考生能否从图中读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概括。据图分析,生长素与棉纤维的发生呈正相关。但有的考生未能进行适度概括,而是“推论”生长素促进棉纤维发生,而有的考生又单纯描述图表,未进行概括,反映出考生的生命科学基本素养存在差异。

二、设问灵活,基础知识考查与思维能力测量相结合

考查基础知识是试卷的主旨所在,但考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绝不等同于死记硬背,而是体现在一定的科学思维过程中。今年的试题多处涉及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以此为试题背景在考查考生对于生命科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强调了探究能力。例如第4、11、13、17、22、24、27、34、41、42、54题等;此外,第2、6、9、12、21、57、59、65也通过灵活的设问考查考生对生命科学原理的理解。第(九)大题为探究题,从形式上看,没有要求考生经历完整的探究流程,而是突出考查科学探究中的思维重点:如何知道假设的成立与否?如何对照?如何控制变量等。现对部分试题分析如下:

第4题:图4为某细胞结构的电镜照片,与图中箭头所指“小点”结构形成有关的是( )

A.核仁

B.中心体

C.叶绿体

D.溶酶体

本题考查内容为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往的教学往往偏重对模式图的记忆而忽视真实的电镜照片,而毫无疑问,对科学探究而言,真实的电镜照片比记住模式图更有意义。考生需识别照片中的结构为内质网,其中的“小点”是核糖体,其形成与核仁有关。

第6题:生物体中的某种肽酶可水解肽链末端的肽键,导致( )

A.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链

B.多肽链分解为若干短肽

C.多肽链分解为氨基酸

D.氨基酸分解为氨基和碳链化合物

本题考点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肽链,考查考生能否运用肽链及肽键的结构知识分析题目给定的情境。此肽酶可水解肽链末端的肽键,因此可使肽链分解为一个游离的氨基酸和缩短的肽链,肽酶持续作用于末端肽键,将依次使末端氨基酸成为游离态,最终多肽链将分解为氨基酸。考生需将肽链、肽键和酶的作用整体考虑,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第11题:赫尔希和蔡斯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此实验原理的理解。一般考生都清楚该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外壳和DNA,推导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并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本题要求考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能够证明这一点?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考生并具备较强的质疑、分析能力,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第41题:若在上述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再培养________小时,则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G1/S期交界处;去除抑制剂,更换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在所有细胞达到________期终点前,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被阻断在期交界处,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

本题以“如何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为情境考查细胞周期的概念。考生需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方能读懂题意,同时将细胞周期的知识融会贯通才可正确解题,如细胞周期是连续进行的,不同的细胞处于的时期不同,细胞周期的分期及各期的顺序、关系等。

三、信息量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于“边学边考”的过程中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继承已有的知识,更重要是为了学生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创造、生成或更新知识。本卷中,通过考查考生的再学习能力来反映其生命科学素养,反映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

例如,第(二)大题提供信息要求考生判定“生物类型”的含义;第(五)大题主题为光合作用,引入了“泵”的概念,要求考生根据题中信息学习该酶的作用机制,并运用新知回答问题。集中体现这一命题理念的是第(八)大题,其中引入了一整段文本阐释味觉生成的机制:

人类以及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舌和软腭分布着丰富的卵状味蕾,每个味蕾约含100个味细胞,每个味细胞只负责感应酸、甜、苦、咸、鲜五大主体味觉中的一种,其基部与相应的味觉神经相连(图5)。味细胞靠其特殊的质膜表面受体感应相应的化合物,当一种化合物被一种味细胞的质膜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后,受体便通过G蛋白调控并打开附近的离子通道,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膜电位的改变(图6),后者经味细胞基部的味觉神经传递至脑部味觉中枢,最终产生味觉。猫科动物在早期进化阶段缺失了针对甜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T1R2,因此表现出对糖类食物的冷漠行为。

该段共包含250字,但诸如“卵状味蕾”、“味觉神经”、“质膜表面受体”等专业名词多达15个,其中的行为动词如“分布”、“感应”、“识别”、“结合”、“传递”、“缺失”也是学术文章的行文风格。

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理清、理解文本中的逻辑关系,抓住核心要点回答问题。其后的第67题:据上所述,若要使小鼠对苦味物质产生“甜”的喜好感,合理的做法是________。

A.抑制小鼠苦味神经之间的冲动传递

B.刺激并打开甜味细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

C.阻断小鼠苦味细胞与其味觉神经之间的联系

D.将识别苦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导入小鼠甜味细胞中表达

本题的设问可说是“直指要害”,考生需运用文本中味觉生成的机制才能对本题设问作出正确的推断,思维密度和强度较高。但本题题型设为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解题难度。

综观全卷,语言简明扼要,信息量大而不繁琐,知识覆盖面广而不偏,命题着眼于课标理念和三维目标,处处围绕生命科学素养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命制试题。素材新颖丰富,难度适中,设问层次分明,梯度合理,有利于考生考出真实的水平,为高效选拔人才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

标签:;  ;  ;  

2012年高考上海生命科学试题特点分析_生命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