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水平测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息化论文,测量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指标体系的标准
企业信息化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因此,对它的测量也应该以其为经营管理服务的情况为准则。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引进了多少套管理软件,有没有进行系统集成等等,企业经常把这些指标看作是测量信息化水平的基准。显然,这并没有真正领悟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测量企业信息化要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会只体现在一个方面,而是体现在多个方面,因此,建立的测量指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且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构造层次数量和指标数量。对任何测量对象而言,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层次和指标,才能科学地反映测量对象,才能正确达到测量的目标。但是,层次的划分和指标的数量并非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测量指标体系层次和评价指标太多,评价过程就显得十分复杂,计算也特别繁琐,其评价精确度反而会降低,所以必须合理构造层次数量和指标的数量。
(2)系统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尽量地全面,要系统地反映研究企业信息化的预期效果,以确保测量的全面性和可信性;既要考虑正效益,也必须考虑负效益指标,只有这些全方位的指标,才能科学地反映测量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果。
(3)可操作性原则。各测量指标含义明确,数据资料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明易懂。这也是测量过程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测量指标的含义必须清楚,如果不清楚,就会影响测量结果,甚至使测量无法进行乃至失败。
(4)独立性原则。各测量指标之间尽量避免显见的包容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在处理方法上尽量将之弱化、消除。
(5)可比性原则。各测量指标具有可比性,即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进行纵向比较,还便于与同行业其它竞争对手的比较。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依据以上标准,企业一般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测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即: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
1.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1)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与覆盖率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是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及业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例如办公自动化(OA)普及率,指OA在企业各部门、各人员中普及的程度;采用OA处理的事务所占企业事务总数的百分比,采用OA的办公人员占办公人员总数的百分比。
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例如:CAD覆盖率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中采用CAD完成的比率;
(2)网络化程度
网络化程度是指企业信息网络的规模与水平,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联网的计算机占企业安装总量的百分比;二是企业上网及网站的数量与质量;三是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化程度。
(3)集成化程度
企业集成化程度是指企业信息化管理与控制系统一体化的程度。可分为:初级集成: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初步一体化;中级集成:过程集成,数据库集成,网络集成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体化;高级集成:企业集成,企业内部各分厂、分公司之间的集成,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集成。
(4)智能化程度与水平
控制智能化程度,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智能控制的普及率、覆盖率来表示;管理智能化程度,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普及率、覆盖率来表示;决策智能化程度用知识库规则库数量水平来衡量;商业智能用商务智能软件普及率,数据挖掘工具、决策专家工具的应用水平来衡量。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数据库的数量与规模,企业建立数据库的种类、数量、容量等。数据仓库的数量与规模、企业建立数据仓库的种类、数量、容量等。
(2)信息资源的覆盖率,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企业外部信息资源,如:国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供应链信息等的覆盖率。
(3)信息处理与挖掘深度,对企业领导决策支持程度。
3.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1)员工信息技术培训率,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
(2)信息技术人员数量与素质,信息技术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及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3)企业领导与信息主管者的信息文化素质与水平。
4.信息技术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建立信息系统,使用信息系统后所节约的开支与一次性投资(软件、硬件费用)的折旧加上运行费用相比较的结果。
(2)间接经济效益。间接效益主要表现在提高管理效率,数据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建立网络系统后的数据共享,数据的及时传递和准确性,可实现实时和定量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等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出发,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进行。
1.企业信息化水平定性评价
企业信息化水平定性评价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确定企业信息化所处的阶段,这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又要关注其他企业的情况,因为任何企业都是处于一个大经济环境中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从生产、管理和供应链三方面出发可以按照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和高级信息化三个阶段来分级推进。其具体水平分类如表1所示,企业可以基于这样的分析,并结合信息化指标体系,对本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做出评估。
表1 企业信息化程度
2.企业信息化水平定量评价
在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企业信息化人才这三类指标从其定义中就可以得到计算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数据进行计算。而信息技术的经济效益计算相对比较复杂,故以下对此进行专门的讨论。
(1)直接经济效益评价
由于直接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建立信息系统,使用信息系统后所节约的开支与一次性投资(软件、硬件费用)的折旧加上运行费用相比较的结果。故一般来说,对企业信息化后所节约的开支评估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减少人工信息处理工作量而节省人工费用和办公开支,②由于加快资金周转而得到成本的节约,③因为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带来的效益。
而费用评估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系统分析和方案设计费用,②软件投资费用,③硬件投资费用,④相关人员工资支出,⑤信息系统运行费用。
由于信息系统一般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其效益也是逐步体现出来的,因而,它不可能像其它工程项目那样,只要工程建设成功,就会很快获得效益。企业信息系统要等到系统不断完善,其功能较全面实现后才能见到显著效益。因此,仅用直接经济效益来评估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必须考虑到企业信息化的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评价
间接效益主要为提高管理效率,数据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建立网络系统后的数据共享,数据的及时传递和准确性,可实现实时和定量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等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有助于改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例如,订货信息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向顾客提供产品的信息,将大大提高服务质量。
②改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供富有活力的工作和使员工满意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使员工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想象和创新空间。
③改善企业的战略思考。信息系统可以辅助制定合理的中长期规划,优化企业的战略决策。使用信息系统可以更全面、准确、迅速地得到市场变化情况和外部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内部的约束,应用规划模型对企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等进行整体规划,从而获得理想的发展前景。
由于这些效益主要是无形的、间接的效果,是很难直接度量的,所以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很难适用于对信息系统的评价。因此,可以采用Bedll方法来评估信息系统的间接经济效益。它是一种以专家评估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建立的信息系统及其子系统在整个企业或职能部门中的重要程度和有效程度进行分析,然后对照规定的评分标准,将分析的结果数量化,再经过一套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最后的分析结果。决定企业是否应该投资建立信息系统,或已建立的系统经济效益如何。它的运用步骤如下:
①划分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包括企业组织由哪些职能部门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由哪些子系统组成,以及各子系统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相应关系。
②作出以下3个评定:(其结果用分数0~10分表示)
评定每个子系统对应用职能部门的重要程度(ISA);
评定每个子系统在职能部门中有效程度(ESA);
评定每个职能部门对企业的重要程度(LAO)。
③根据上述分数,计算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有效程度(EIO)。
EIO=∑(ISO×ESA)/∑ISO
其中:ISO=ISA×IAO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按此步骤进行企业信息化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