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金融动荡值得各国关注——’97世界经济形势研讨会在本报举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在论文,经济形势论文,动荡论文,势头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 记者梁图强报道 1997年的世界经济发展虽然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4.2%-4.4%,高于去年3.8%的增长率,这一良好势头将有可能保持到今后几年乃至世纪之交。这是12月3 日在本报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97世纪经济形势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们就今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形势及特点、东南亚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详细分析,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专家们认为,1997年的世界经济是通货膨胀率较低、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一年。纵观1997年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多数国家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其他经济指标也进一步得到改善。应该说,世界经济发展的质与量均有所提高,其突出的表现是:美国经济强劲扩张、欧盟经济平稳增长、日本经济景气失速、俄罗斯经济触底反弹、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增长速度差距缩小。
在世界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的基础上,1997年世界贸易发展也形势良好。
关于起自泰国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和金融动荡,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所以导致这场危机和动荡,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是在东南亚国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问题诸如政策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外因主要是国际短期流动资本——国际游资及其投机异常活跃。这场危机和动荡短期内会给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和贸易带来一些影响,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因此会下降1—2个百分点,但从长远看,东南亚国家经济在已有的基础上,经过政策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调整后,发展前景仍将看好,因此,对于东南亚货币危机和金融动荡不应持过于悲观的态度,但对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低估。
专家们认为,1997年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在国际贸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1997年国际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国际性的公司合并和兼并在今年达到了新的高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兼并高潮中,企业的主要动机是着眼长远战略,力争在21世纪到来之前,抢占有利地位,垄断市场份额,赢得竞争。与此同时,国际性企业兼并也改变了以往的产品生产经营布局和结构方式,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大幅增长,带动了区域化组织的迅速发展。目前全球共有35个区域化组织,都在积极推动区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进程,其中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最为活跃,其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成为今年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出席会议参加研讨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谷源洋、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中央外宣办特邀调研员王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干事陈德照、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研究员孔凡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陆亨俊、柯居韩、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宗良、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李长久、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志萱等。
本报社长徐心华、总编辑艾丰出席研讨会并讲话,编委谭鹏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