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药罐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寒哮)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吴会,王素平,曾娟

岳阳市中医医院 呼吸内科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 观察抹药罐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寒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抹药罐疗法。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的变化,评价中医证候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EV1、PEF水平均上升(P<0.01)。观察组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抹药罐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属寒哮)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肺通气功能有关。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抹药罐疗法;临床观察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目前西药治疗本病主要以抗炎解痉平喘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较易复发,且治疗费用较高。因此,寻求有效且经济便捷的中医传统疗法来治疗本病是迫切需要的。

我科使用中医传统的抹药罐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寒哮)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寒哮)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及抹药罐疗法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岳阳市中医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病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颁布《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版)》[1]。(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教材[3]。

1.2.2 纳入标准(1)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严重程度属轻、中度;(3)符合中医寒哮辨证标准;(4)年龄在25~70岁之间;(5)签署进入该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1)合并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纤维化、肺炎等肺部疾病;(2)病情处于缓解期或严重程度属重度;(3)对试验所用药物过敏者;(4)皮肤敏感难以接受本治疗方案者;(5)不愿签署进入该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者。

1.3 方法

1.3.1 病例分组 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纳入时间的先后顺序给予编号,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1.3.2 治疗方法(1)对照组予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治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4.5 μg/吸),1吸1次,1日2次。(2)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抹药罐疗法进行治疗。抹药罐疗法:射干20g、麻黄10g、细辛5g、白芥子20g、生姜20g(均购自岳阳市中医医院)统一泡煎后取浓汁,将中药汁涂抹在所选穴位上,然后再拔罐。选穴:大椎、定喘(双)、肺俞(双)、风门(双)、肾俞(双)。两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指标观察

1.4.1 肺功能测定 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主要观察两项有关通气功能的指标:一秒钟用力呼吸容积(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PEF)。

1.5 疗效评价

1.5.1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3)制定症状积分量化表,观察昼夜哮喘情况:喘息、咳嗽、咯痰、喘鸣音,按无、轻、中、重4个级别以0、2、4、6分计分。

1.5.2 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2)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FEV1(或PEF)增加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3)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FEV1(或PEF)增加范围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或(和)支气管扩张剂。(4)无效: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若满足独立性、正态性、方差齐性则用采用t检验,若不满足则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或Radit分析,样本率及构成比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支气管哮喘疗效控显率比较

控显率=(临床控制+显效)/总例数。治疗后观察组控显率66.7%,对照组控显率26.7%,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取决于发作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1]。祖国医学认为,哮病的根本病理因素为痰,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则致津液聚而成痰,伏藏于肺。当遇外因诱发“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肺失宣降,痰随气动而发为哮。故在本研究中运用射干消痰利咽,麻黄宣肺平喘,白芥子利气豁痰、除寒暖中,细辛温肺化痰、宣通开窍,生姜透表达肌、引药归经,全方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寒哮虽为感寒而发,但其基本病机不外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当以温化寒痰,宣肺平喘为主。故取统领全身阳气,宣通诸阳,主一身之表,止咳平喘的大椎,经外有平喘功效的奇穴定喘,调补肺气、止咳平喘的肺俞,肺经精气输注的特定穴肾俞、风门,诸穴合用共奏宣肺化痰平喘之效。

拔罐疗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加热、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的一种治疗方法[2],具有机械刺激和热效应等作用[3]。拔罐疗法还能通过刺激局部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腺体,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4]。药物罐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调理脏腑,亦可以通过吸拔起皮肤时透过张开的毛孔将药物颗粒渗透到局部组织,起到局部的药物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5]。本研究结果表明,抹药罐疗法除了拔罐疗法本身的作用外还增加了药物的效应,与单纯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能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起到更显著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证明抹药罐疗法能提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FEV1、PEF,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治疗寒哮效果突出。且抹药罐疗法无副作用,简便易行,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寒哮)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法,值得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J].中华哮喘杂志,2008,2(1):3-12.

[2] 张建英,杨继国,鲁士友.药罐临床应用概况 [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10):749-951.

[3] 陈立典主编.传统康复疗法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9.

[4] 王静,王湘茗.拔罐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应用的研究述评[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4):52-53.

[5] 田辉,王淑娟.竹罐疗法简介 [J].中国民间疗法,2008,2(1):3-12.

论文作者:吴会,王素平,曾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抹药罐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寒哮)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吴会,王素平,曾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