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需求现状的分析基础上,阐述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专业”结构,给出专业结构框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强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并与我国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讨论,以期对相关院校和专业教育教学方式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1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任务,是高校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动力源泉。纵观世界各所高校,无不视人才培养为其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好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生生源和社会需要,对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规定。培养目标具体反映教育思想,直接引领教育实践,同时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归宿。培养目标设计的好与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成与败。因此,鉴于高校是集统一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的组织,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应具有共性与个性双重属性.高校培养目标的共性是同一的,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目标的个性则受高校定位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培养目标还必须符合高校自身发展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掌握建筑电气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建筑供配电、照明、办公自动化、建筑自动化、通信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的能力,并具有制定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方案的能力;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其智能化技术领域的工作,能够在建筑行业中的设计院、安装公司、智能化设备安装公司、监理公司等从事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与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相适应的[1]。
2 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专业”结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教学改革新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学校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固化学校已经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借鉴、吸收外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坚持整体优化,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充分结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教育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2]。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及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意见,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标,我们精心设计培养方案,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重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并强调“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①使学生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②适应信息时代和智能化建筑要求,大量增加选修课;③在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授课侧重点要涵盖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重要考点;④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并与注册执业资格教育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生产过程需要大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生产管理型人才。在此情况下,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各层次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及知识需要,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打破学科深化型的“深桶式”课程体系,培养最具优势的应用型人才,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不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总体思路。课程体系传承学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教学上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在出口方面给学生提供多方向发展的机会。体现1个切入点,即培养计划坚持以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为目标,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2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计划完善前期打好宽厚基础,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交叉学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及人才培养要求,借鉴同类院校的成功经验,构建和设置本科课程体系框架与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能力;3个实现:通过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全面推动各项教学建设,力争在3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构建与研究生教育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大跨学科、综合型新课程设置的力度,以满足知识激增的需求;二是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研究促进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追踪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多维学习环境,包括系统性学习(理论、实验、实践)、研究性学习(竞赛、社会实践)、交流性学习(讨论、社团)、搜索性学习(图书、上网、讲座)、陶冶性学习(人文、校风、师德)等,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
4 大模块课程,“宽口径”体现在专业课打通并设置在“学科基础”课中。“强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课的同时,更加能够适应工作后的“注册考试”;二是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重组.新课程体系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壁垒,在交叉、拓宽、融合上迈进了一大步;三是把课外实践环节列为培养计划中必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均计入总学分;四是突出了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及综合素质。允许学生跨专业、系、年级(三跨)选修课程,以此设计和调整学生的多样化知识与能力结构;五是强化了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占计划内总学时的15%,要求在文史、社科、经管、艺术等课程中选修至少4门。
5 结语
总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其课程体系建设尚需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本着专才教育通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重组、合理配置,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在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培养创新人才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1-3.
[2]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8-10.
[3]曲桂英.建筑智能化专业项目教学法浅析[J].建筑智能,2006(3):16-20.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
论文作者:冯绍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7
标签:人才培养论文; 课程体系论文; 人才论文; 专业论文; 培养目标论文; 能力论文; 建筑电气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