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静脉给药重点环节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的静脉给药重点环节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对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静脉给药重点环节风险管理,对比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后的静脉给药管理的事先风险数、给药的偏差率和给药错误率。结果 与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相比,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事先风险数、给药偏差率和给药错误率均显著减少和降低,实施前后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到静脉给药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中,能够显著降低事先风险数,显著减少给药偏差率和给药错误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静脉给药;风险管理
为了更好的控制和降低医疗风险和护理风险管理事件的发生,本文对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在静脉给药重点环节风险管理中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应用效果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的静脉给药重点环节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对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静脉给药重点环节风险管理,设为观察组,在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研究且签订了相关知情同意书的静脉输液患者有90例,在这9000例患者当中,男6300例,女2700例,患者的年龄在15-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10.37)岁。同时选取2016年3月到2016年9月期间的900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本次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静脉给药时,采取常规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在这9000例患者中,男5900例,女3100例,年龄在17-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7±10.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观察组的9000例患者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式进行静脉给药重点环节风险管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1.2.1建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小组
自2017年3月起,我院护理质量改善办公室成立预防用药错误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护理质量改善办公室的主任、1名科室护士长、2名N3级护士和2名N2级护士,制定静脉给药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示意图,在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头脑风暴法、根本原因分析法等方式对以往用药错误的相关不良护理事件进行分析,并总结静脉给药的重要环节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1]。
据了解,从药物的种类来看,容易发生用药错误的前两位药物分别是抗生素和心血管系统类药物,由于给药的操作过程没有认真执行并及时核对相关用药制度而发生用药错误的概率高达47.98%。除此之外,用药错误的相关原因还包括医生错误的医嘱、护士未能认真核对医嘱、护士的过度自信和定势思维、未能严格按照医嘱执行给药流程等。
1.2.2给药环节失效模式的风险分析
根据上述所分析出来的给药错误原因,FMEA小组成员对给药环节当中可能会失效的环节采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失效原因的严重程度、失效的频度、不易探测度等进行分析,并计算出相应的危机值,这个危机值也称之为事先风险数(RPN)。事先风险数是由严重程度、频度和不易探测度三个指标相乘所得的值。严重度从1-10,1表示伤害甚微,10表示伤害严重,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从频度来看,1表示非常罕见、10表示经常发生;从不易探测度来看,1表示非常可能,10表示非常不可能[2]。
1.2.3静脉给药环节的风险管理
进行静脉给药环节风险管理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对静脉给药环节中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识别护理风险的方法包括三种,一是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和临床资料入手,对曾经发生过的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部位、发生环节、相关人员等进行分析;二是制定专门的护理风险识别调查表,通过调查表对护理工作中的关键人员、可能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三是对各项护理工作当中的相关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根据医院的总体情况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分布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第二,从给药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方面来看,通过反问式思维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正确执行医嘱情况、护理工作流程的正确性、输液卡或者执行单是否经过电脑打印、护理工作和给药环节是否经过二次核对或者经由2人以上人员的核对、确认是否对药物的使用与患者的身份之间进行核对、在执行整个用药护理工作流程中是否遵守相关的用药流程和制度。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相比,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事先风险数、给药偏差率和给药错误率均显著减少和降低,实施前后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后的事先风险数、给药偏差率和给药错误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后的事先风险数、给药偏差率和给药错误率情况
3结论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在静脉给药重点环节风险管理中,总事先风险数、给药偏差、给药错误率均显著比实施前降低。
综上所述:降低静脉给药环节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相关的预防处理措施具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行护士APN排班模式的改革,并且采用弹性排班的制度进行护士排班;二是加强对护理工作进行痕迹管理,及时反馈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护理风险事件和存在的问题实施PDCA管理;三是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学习核心制度,要求所有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工作制度和用药核对制度进行用药护理,严格遵守医院用药护理的“三查十对”;四是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给药和用药期间对药物和患者的床号、姓名等要素进行严格的身份核查确认;五是在记录护理工作信息和信息录入方面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记录和录入,确保相关信息的正确性;六是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药品知识;七是加强关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重点班次、重点时段中的用药风险管理,加强对护理工作和护理风险管理的监控[3]。
【参考文献】
[1]司帷,王春梅.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7,25(3):250-251.
[2]尹世玉,徐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预防护士静脉给药错误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5,30(6):56-59.
[3]谢玲芝.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静脉给药重点环节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内科,2016,11(6):938-940.
论文作者:成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给药论文; 静脉论文; 环节论文; 效应论文; 模式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