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内涵与对策_农产品论文

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内涵与对策_农产品论文

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内涵及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对策论文,内涵论文,建议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经营体制。它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或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依托中介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强市场建设,牵引农民进入市场;发展规模经营优势,促进农民直接进入市场。市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载体和必要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龙头。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展正是得益于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畅通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极为重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市场建设的要求

市场建设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附和辐射能力,影响着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市场是实现企业、农户利益的关键所在,产业化的成效主要通过市场来体现。市场具有搞活流通、实现产品价值、引导商品生产的功能。农产品市场的销售决定一体化经营的效益,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最终必须通过市场,才能成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惊险的一跳”,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才能实现其价值。重视国内外市场开拓,重视建立健全市场销售网络,产业化经营组织才能较快发展起来,否则就会走下坡路,甚至倒闭,市场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市场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产品价值的实现。市场的产生,解决了同一个生产者既要参与商品生产,又要进行商品交换的矛盾。“一个商人(在这里只是看作商品的形式转化的当事人,只是看作买者和卖者)可以通过他的活动为许多生产者缩短买卖时间。因此,他可以被看作一种机器,他能减少力的无益损耗,或有助于腾出生产时间。”加快市场建设步伐,有利于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的分离,不仅可以节省劳动者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投入生产,实现社会的合理分工,而且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缩短了流通时间,从而也加速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进程。

2.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环节多, 一旦在市场流通方面发生产品销售不畅,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社会再生产难以为继。同时,生产要素也需通过市场进行转移和流动实现优化组合,若要素流动受阻则将影响一体化的经营规模和集约程度,最终导致资源配置不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中,来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最佳组合。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交换必须以一定的资源支出为代价, 具体如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息成本等等,进而产生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增大了市场交易的难度和风险系数。经济学家阿罗明确地把交易成本定义为制度的运行费用,其实质就是市场的运行成本。如果市场充分发达和有效,则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4.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在生产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市场流通的滞后无序, 易导致市场引导信号的功能虚无、弱化、错乱,使农民生产出一些市场不承认或已淘汰的产品,从而出现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流通的弱化还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从而不能形成农业的产业链条或使农业的产业链中断,直接影响农民在流通、加工环节获得农产品的利润,这无疑会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市场建设的加强,使农产品实现了多渠道、少环节的开放式经营,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5.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组织创新。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化生产的一种组织体系,它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扩大规模经营,来获取最佳的资源。市场建设的加强,有利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又能带来高效益。随着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中心,各种农产品流通企业面对的不再是政府的计划,而是广阔的市场,这一方面迫使他们转换机制;另一方面也带动着农民流通组织的创新,只有创新农民流通组织,并让这类代表农民整体利益的组织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才能把市场风险内部化,才能使农民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

但是经济活动中一切问题并不都能靠市场导向予以解决。面对市场导向的自发波动性,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发挥计划导向的作用,建立宏观调控下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导向机制,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市场引导农户的战略目标。正确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市场导向变化规律,将导向的自发性所产生的波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效避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被市场导向这只“看不见的手”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出现。

导致市场无序性的原因有:(1)市场导向自发性所固有的缺陷导致波动的无序性。自发的市场导向解决不了供需总量的平衡和总体结构合理的问题。农产品消费市场导向的暂时性和被动性,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远远赶不上消费品市场的高频率变动。市场导向的滞后性、盲目性和未来不确定性,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被动性。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波动的无序性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是靠国家干预、行业协会调控等方式来共同实现的。(2)市场信息失真产生误导。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发育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运行不规范,尤其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把全国统一市场分割成许多半独立或独立的封闭式小市场,导致市场信息严重失真,农产品市场信息出自多门、多渠道。企业或农户得不到最新的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做出产业或品种结构调整,必然会出现某种产品的过剩或不足。(3)假冒伪劣商品对市场导向的严重干扰,严重地冲击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某些地方把制假售假当作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制假售假之风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市场导向功能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此外,把潜在的待开发市场当作现实消费,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或失误都会导致市场波动的无序性。

二、农业产业化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

1.农业产业化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

正确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市场导向,建立宏观调控下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导向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培育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形成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营销网络。在市场建设中,注重创新市场结构的层次性,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的范畴;注重对专业批发市场与综合市场、小型市场与大型市场的规划与引导,不断促进市场升级与改造;坚持市场的多元性,大力发展以基地为中心的产地交易市场,一方面把外地客商引入田间地头与农户直接进行交易,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经济人及运销队伍走村串户上门收购;增加市场功能的完整性,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大力加强运输、通讯、储藏、饮食服务等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强化信息供给等软硬件设施;整顿市场秩序,维护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为合法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2.市场建设包涵的主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所引致的自发性整体创新,属于市场经济行为,而非政府强制性行为。广大农户、公司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联合组织及其他中介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为主体,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是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市场建设需要行为主体和服务主体共同营造,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市场进行建设。

(1)建设市场营销平台。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产品市场建成以集贸市场、超市为基础,在发展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在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土特产品、粮棉、农资等农产品主产区建立满足各类商品流通需要,能引导带动生产基地发展的专业市场;促进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的联系,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国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网络;依托专业市场,建立全国农产品信息网;建立健全有关批发市场建设、运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2)完善市场信息网络。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整合资源的有效手段,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网络体系,使客户和基地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商品流向、价格走势、技术发展等信息。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多数农户和企业对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虽有迫切需要,但却无明显的有效需求。据调查,多数农民和企业经营者,对市场信息很感兴趣,表现出比较强烈的需求欲望。然而,除了容易被接受的选种、供种等实物信息服务外,对营销战略策划、市场分析研究等较高层次的有偿信息咨询服务,虽表现出较大热情,需求欲望却不强烈,尤其是市场信息的研究和预测服务,基本上还都处在潜在需求阶段。加强信息市场建设,实行信息标准化管理,需要各级政府的农业信息中心和农业产业部门拓宽信息搜集渠道,广泛搜集并及时发布产品产地、销量大小、流向改变等信息,使信息终端延伸到各农贸市场、生产基地甚至农户,形成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依托的全国性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系统。

(3)制订市场营销策略。传统营销手段是指农民将农产品营销活动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提高劳动效率,以及如何销售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上,以此获得最大产量及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取尽可能好的回报。但此做法已滞后于当前的经济态势,它一方面忽视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以及信息不畅通等原因,使得一些畅销农产品不能生产或生产的农产品达不到要求的质量标准,未能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传统的营销手段易导致多数农民以消极心理对待市场,不善于发现市场营销机会,更不会躲避市场风险。由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正由过去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这就迫切需要龙头企业导入市场营销策略。如树立农产品整体观念,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进而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应用定价技巧,选择季节性定价、区域定价、折扣定价、理解价值定价等,科学制定农产品价格;采用合理促销方式,加大农产品促销力度。因此,农户、龙头企业迫切需要以知识经济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载体的先进管理系统和营销手段。

(4)改善市场环境。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因为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技术、设备以及土地资源,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和聚集;产业化经营各环节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各项社会化服务,也来自市场;产业化经营所生产的产品最终要通过市场来销售。培育市场经营体制,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分割的制约及所有制的界限,按照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与要素,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市场主体,通过合同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关系,形成有机连结,互相促进的新机制,从而逐步建立利益共同体,这是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与建设,应当重点引导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积极制定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诸如税收、交通、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能够与其配套。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市场法制建设,实行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 目前农产品质量问题比数量问题更为重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决定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农产品市场建设首先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敢于对消费者做出承诺,实行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通过市场法制建设,逐步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各项法规体系建立,使各市场主体能自主、公平地进行自由竞争。包括:建立市场管理和监督性法规体系、市场基本法规体系,体现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现市场运行中各主体进行平等、自主交易,自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规范化市场活动程序和交易行为的法规体系,使市场管理有章可循,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加大管理执法力度,并使市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农产品质量是开拓市场的通行证。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我们有许多农产品进不了国际市场,即使进去了销售价格也非常低廉。这里既有技术壁垒的原因,也有产品本身质量不过硬的因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涉及到农田的水、土、气等自然条件,不是单个企业,更不是单家独户所能解决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创新可以突出农产品质量链建设,将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建立认证认定体系,逐步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推行HACCP、GMP、ISO9000 等质量管理。试行信息可追溯制度,吸收日本、欧盟在这方面的经验,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检查的原则,建立和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记录制度、病虫害处方制度、产品标签制度,通过建立良好的数据库,详细记载生产链中对象移动的轨迹,实时监测生产和销售状况。把追溯工作纳入到有效的监测体系中来,及时识别和控制病源,真正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目前,信息可追溯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率先建立信息可追溯制度,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在蔬菜、猪肉等“菜篮子”产品上推行“场厂挂钩”、“场场挂钩”的对接与互认,逐步建立信息可追溯制度。

2.导入现代营销理念,促进营销技术和营销方式的创新。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逐步建立全国性农产品消费品市场供需信息中心及网络体系,促使交易市场逐步向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如运用网络数据库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这是实现农产品现代营销管理观念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一方式有助于农产品营销者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和搜集新产品、新服务的设想,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开展有效的市场探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协助农产品营销者提供高效的顾客服务,与顾客建立持续的关系。利用网络数据库开展农产品营销,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在因特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利用数据库技术在网络上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3.大力发展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市场中介组织,帮助农民进入市场。 通过培育农工商经济联合体、专业协会、研究协会和农民经纪人以及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联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真正实现把农户、企业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注释:

①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

②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

标签:;  ;  ;  ;  ;  

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内涵与对策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