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主义的定义、体系和方法--论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解读_斯大林论文

论列宁主义的定义、体系和方法--论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解读_斯大林论文

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体系和方法等问题——评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主义论文,斯大林论文,定义论文,体系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03)02-0005-07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著作中

,阐释了列宁主义。他对列宁主义的阐释,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内容,也存在一些需要纠

正的问题。

一、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

1924年4、5月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提出了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

他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1](P185)这个

定义曾经为联共(布)和苏联理论界所接受,作为一种经典的、正统的理论观点而得到广

泛传播。但是,它存在着不当和不足之处。

不当之处在于,它强调列宁主义的国际性质和国际意义,不适当地夸大了列宁主义的

作用。列宁主义的某些内容,如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不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必须

把它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等等,无论在 西方国家还是在东方国家都具有指导意义。由此看,列宁主义的确具有国际意义。可是 ,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在解决俄国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 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合俄国实际的科学理论。如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的理 论,特别是关于“职业革命家组织”的理论,关于通过“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理论等等,显然只适合于俄国以及同俄国情况大致相同的东方其他国家,而不适合于西 欧国家。这样看来,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不具有国际性质和国际意义。可以说,列宁主 义主要地是同俄国以及东方其他落后国家的实际相适应的理论,而不是具有国际性质和 国际意义的理论。然而,上述斯大林的定义认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从一整个历史时代来看列宁主义的作用,而按照传统的观点 ,这一历史时代的特征是世界各地包括西方和东方都发生革命,可见斯大林的定义在于 说明列宁主义具有国际性质和国际意义。

对此,斯大林是明确承认的。他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说,上述关于列宁主

义的定义之所以是正确的,“在于它正确地指出列宁主义的国际性质,这正和社会民主

党人相反,他们认为列宁主义只适用于俄国一国的环境”[1](P395)。他还说:“列宁

主义就是世界各国无产者的国际学说,对于世界各国——其中也包括那些资本主义发达

的国家——毫无例外地都是适用而且是必要的学说。”[1](P399-400)斯大林过份强调

列宁主义具有国际性质和国际意义,这样做对于国际共运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

展未必有积极意义。如同我国学者郑异凡先生所说的:“历史证明,不适当地强调列宁

主义是‘国际学说’,无限夸大它的‘国际意义’,实际上是把苏联的经验绝对化,变

成各国必须照抄照搬的模式,这种做法给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不小的损失。”[2](

P563)

不足之处在于,它突出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忽视了他关于

苏俄经济建设的理论,尤其是忽视了他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通过“中间环节”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十月革命以前和十月革命过程中,列宁理论与实践的重点是无

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以后,列宁理论与实践的重点

主要是苏俄经济建设的问题,即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

1918年春,党和苏维埃政权决定把工作重心转到管理俄国和发展生产上来,1921年春苏

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足以证明这一点。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小生产占统治

地位的苏俄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即必须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

作用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利用商业和市场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社会

主义创造物质条件,经过一个渐进的、较长的过程,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显然,

列宁关于苏俄经济建设的理论,特别是苏俄通过“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是列宁主义体系的精华,是这个体系中最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内容,是它的主体性

内容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在界定什么是列宁主义时,应该突出这个理论。可是,斯大

林的定义提出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

策略”,说明他忽视了列宁主义体系中的主体性内容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二、关于列宁主义的体系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论述

了列宁主义的体系。

从《论列宁主义基础》看,它在论述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列宁

主义的以下内容:

(1)关于列宁主义的方法。认为列宁主义的方法一是恢复被第二国际破坏了的理论与实

践的统一,二是根据第二国际的行动而不是根据它们的口号来检查第二国际各党的政策 ,三是按照革命的方式去改造全部党的工作,四是以自我批评的方法来培养党的干部和 领导者。(2)关于列宁主义对革命理论的意义的认识,认为列宁主义了解革命理论对于 革命运动和党的重要意义,它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 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它批判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的理论,形成和提出 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3)关于列宁主义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认识。认为列宁主义 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苏维埃是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4)关于列宁主义对农民问题的认识。认为农民问题是列宁 主义“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总问题的一部分。(5)关于列宁 主义对民族问题的认识。认为列宁主义强调当前的世界已被划分为两个阵营,即压迫民 族的阵营和被压迫民族的阵营,要求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 民族的解放运动结成一条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战线。(6)关于列宁主义的战略和策略。 认为根据列宁主义理论,战略是规定无产阶级在革命某一阶段上主要的打击方向,确定 革命的力量;策略则是规定无产阶级在革命的来潮和退潮这个短时间内的行动路线,就 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以新的斗争口号代替旧的斗争口号,以新的斗争形式代替旧的斗争形 式。(7)关于列宁主义对党的认识。认为列宁主义强调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工 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是全体 党员意志的统一,是靠清洗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8)关于列宁主义提倡 的工作作风。认为列宁主义强调把“俄国人的革命胆略”和“美国人的求实精神”结合 起来。

斯大林虽没说列宁主义的上述内容构成了它的体系,可在实际上,他从这些方面归纳

列宁主义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涵盖了列宁主义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无产阶级革命

问题、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农民问题、党的问题、战略和策略问题等等方面,意味着在

他的思想上,上述内容构成了列宁主义的体系。

在《论列宁主义基础》发表之后不久出版的《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强调列宁主 义的主要问题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列宁关于“不断革命”的理论,关 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即关于党和工人阶级关 系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理论,关于苏联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胜 利的理论等等。从思想内容及精神实质来看,这一著作同《论列宁主义基础》是基本一 致的。它在肯定前一著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列宁主义的有关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

斯大林的这两篇著作,为认识列宁主义的体系,以及认识作为这一体系构成部分的各 个理论定了调子。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苏联的有关书籍在反映什么是列宁主义时,在解

释列宁主义的各个理论时,没有超出上述思维定式。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我

国出版的有关著作,在论及列宁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各个理论时,也沿袭了上述思维定式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各个理论的阐释是否科学和正确,容笔者在以后的论文中逐一论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斯大林对列宁主义体系所定的调子,存在着以下缺陷:

第一,没有突出反映十月革命后列宁的思想和理论。在列宁思想发展史上,最重要、

最有价值的是十月革命后他的思想,或者说是列宁的后期思想。就无产阶级革命的全过

程及其任务而言,最困难、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巩固政权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的

后期思想,着眼点正在于无产阶级怎样巩固政权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以,他这方面

的思想比十月革命前他关于如何夺取政权的思想更重要、更伟大。上述斯大林对列宁主

义内容和体系的归纳,虽然其中包含有列宁后期思想的内容,如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

论和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等等,但是没有突出地反映这方面的思想。也就是说,他对这

方面思想的反映,从量上看不占优势,从地位上看不占主导地位。非常明显,他过多地

反映的是如何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和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

第二,与前一问题相联系,没有正确地反映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和理

论。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就成为工人阶级执政党。

此后,工人阶级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怎样,对于巩固

党的执政地位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所以,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就工人阶级执政

党的建设阐述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这个思想和理论在列宁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内容和体系的归纳,没有正确反映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思

想和理论,甚至没有使用“执政党建设”的概念(说明他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不能

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第三,如同斯大林关于列宁主义定义的缺陷一样,没有反映列宁关于苏俄经济建设和

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在十月革命后列宁的思想里,有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如何

巩固工农联盟的内容,也有关于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无产阶级建设

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相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巩固工农联盟而言,进行经济建设和文

化建设是更伟大、更困难的任务。列宁曾经说过,如果说对敌人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

争是“轻骑兵”行动,那么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则是“重炮兵”行动(后者的

作用和意义更大)。他还说过,在群众中特别是在农民群众中进行文化工作是“划时代

的任务”,只有完成这个任务苏俄才能走向社会主义。可见,列宁关于苏俄经济建设和

文化建设的思想,在列宁主义体系中的地位之重要。上述斯大林对列宁主义内容和体系

的归纳,恰恰没有反映列宁关于苏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

重大的缺陷。

第四,没有反映列宁关于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当前,理论

界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实事求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的精髓,也是列宁主义的精髓。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在逝世

前夕,不断强调必须重视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从实际出发确定苏俄经济建设

和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1921年春,列宁在有关文章中说,苏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 农民占人口大多数,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有许多特殊的办法,这些特殊的办法在西方那 些工人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他在逝世前夕说,俄国是介于东方和西 方之间的国家,它的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有自己的特殊性。将来东方其他国家向社会 主义发展,会有更多的特殊性。可是,上述斯大林对列宁主义内容和体系的归纳,完全 没有反映列宁的这一思想,即没有反映列宁主义的精髓。

三、关于列宁主义的方法

《论列宁主义基础》的第二个小标题是《方法》,即本小节阐释列宁主义的方法。如

前所述,他认为列宁主义的方法一是恢复被第二国际破坏了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是

根据第二国际的行动而不是根据它们的口号来检查第二国际各党的政策,三是按照革命

的方式去改造全部党的工作,四是以自我批评的方法来培养党的干部和领导者。

斯大林的上述看法,是分析第二国际后期的问题而产生的。第二国际后期,即19世纪9

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占据领导地位,离开了马克思主

义的革命路线。此后,它以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理论取代了革

命的理论,以和平的议会改良主义的活动取代了无产阶级革命。有时它为了装饰门面,

也能通过一些“革命的”决议,如1912年的《巴塞尔宣言》,但并不准备付诸实践。事 实说明,第二国际后期的理论和政策背离了工人群众生动的革命斗争实践。斯大林在作 了这些分析后指出:“第二国际的面目,它的工作方法,它的武库,就是这样。”[1]( P193)也就是说,他认为第二国际的工作方法具有上层的理论和政策与下层的革命实践 相背离的特点。由此出发,他得出结论,列宁主义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恢复被第二国际破 坏了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消灭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状态等等。

对于斯大林的上述看法,需要作如下评价:

第一,他把列宁主义的先进性和革命品质看成是“工作方法”,不准确、不科学。第

二国际确实存在着理论同工人群众的革命斗争相背离、相脱离的问题,或者说理论和实

践不能统一的问题。然而,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不在工作方法上,而在理论的品质上。

也就是说,从当时的情况看,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理论是一些不能引导工人运

动向前发展的理论,是违背广大工人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而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理论

。正是由于他们的理论是这样的理论,所以它不能不被广大的工人群众所抛弃,不能不

同工人群众生动的革命斗争相脱离。列宁主义确实改变了第二国际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

现象,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它武装起俄国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引导和鼓

舞他们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导和鼓舞他们取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大胜利和恢

复国民经济的初步胜利。它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革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主

要原因不是工作方法好,而是因为它具有先进性和革命品质。在当时世界大战的恶劣环

境中,在俄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民群众遭受战争涂炭而希望摆脱战争苦难的时候,列宁主

义号召各国人民在国内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由无产阶级和人民群

众掌握政权,结束帝国主义战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制度。可见,列宁主义代

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了工人和全体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具有先进性和革命

品质,所以它能够为工人群众所接受,从而实现了理论和革命实践的统一,指导革命向

前发展并取得胜利。斯大林把列宁主义的先进性和革命品质所决定的问题,归结到工作

方法上,不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列宁主义。

第二,他正确地揭示了列宁主义辩证地看待革命条件的思想方法。在本小节,斯大林

在论及列宁主义的方法时,论及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关于革命条件的几个“教条”时,

并且阐释了列宁对这些教条的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说,如果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

中不占多数,就不能而且不应当夺取政权。俄国的孟什维克跟着说,俄国无产阶级不占

人口的多数,不应当夺取政权。列宁逝世前夕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针对这些论调说

:“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

。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

解。”[3](P369)列宁的意思是说,革命者要掌握革命的辩证法,不能死抠某个革命条

件,不能把革命条件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要灵活地掌握革命时机,如果革命的形势成

熟,无产阶级不占人口的多数也可以而且必须发动革命。譬如,十月革命就是在世界大

战激化了俄国的阶级矛盾、形成了革命形势而无产阶级不占人口多数的情况下爆发的。

斯大林领会了列宁关于辩证地看待革命条件的思想方法,知晓在这个问题上列宁对机会

主义者的批判。他写道:“列宁回答第二国际的先生们说:……如果形成了这样的历史

环境(战争、农业危机等等),使虽占人口少数的无产阶级有可能把极大多数劳动群众团

结在自己周围,那么,为什么它不应当夺取政权呢?为什么无产阶级不应当利用顺利的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来突破资本战线,加速总爆发呢?”[1](P195)这里,他正确地阐释

了列宁的思想。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另一个说教是,如果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够高,无产阶级进行国家

管理的文化干部和行政干部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不到要求,那就必须先发展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造就这些干部,直到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时再夺取政权。意思也

就是说,在文明程度不够高的国家,无产阶级不能够夺取政权。列宁逝世前夕在《论合

作社》、《论我国革命》等文章中批判这种观点说:“我们的敌人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

说,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但是他们错了,我们

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

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3](P368)意思是说,把较高的社会文明

程度视为革命的唯一条件,死抠这个条件,是“书呆子的理论”。俄国无产阶级在文明

程度不够高的情况下先行革命,进行了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然后在新的政治制度下进

行文化建设,创造文明,体现了革命的辩证法。在这个问题上,也体现出列宁辩证地看

待革命条件的思想方法。对此,斯大林也有深刻的理解。他写道:“列宁回答说:就算

是这样吧;可是,为什么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先夺取政权,为无产阶级的发展造成有

利条件,然后一日千里地前进,来提高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来造就很多工人出身的领

导干部和行政干部呢?”[1](P195)这里,他正确地阐释了列宁辩证的思想方法。

第三,他忽视了列宁主义讲求实际的思想方法。斯大林在这里阐释列宁主义的方法,

虽然指明是说工作方法,实际上论述的是思想方法。从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看,最重要

的是讲求实际的思想方法,或者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1918年4月,俄国无产阶级

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已经告一段落,列宁和俄共(布)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

国家和发展生产上来。这时,列宁着眼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主张吸收旧社会过来的技术

专家参加生产建设,并且主张付给他们比一般劳动者高得多的报酬。当党内有的人对此

有顾虑时,列宁说:“现在讲求实际和求实精神正是当前的主要口号。由此可见,吸收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工作是当前一项迫切的和必要的任务。如果把这个任务看成是什

么政权的动摇,对社会主义原则的背叛或者对资产阶级不可容忍的妥协,那是荒唐可笑

的。”为了发展生产,“并且使这些任务不致成为空想或天真的愿望,而能真正变成现

实(能迅速得以实现),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现在应该把组织工作中的讲求实际和求

实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最主要的任务”[4](P145-146)。意思是说,从当时的实际出

发,吸收旧技术专家参加工作有利于搞好生产管理,有利于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必须这

样做。在这里,列宁不仅深刻地阐述了讲求实际的思想,而且使用了“讲求实际”和“

求实精神”的概念。列宁讲求实际的思想方法,在各个时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

新经济政策时期,面对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面对党内有的人对此表现出种种忧虑,列

宁指出,人们通常说社会主义是幸福,资本主义是祸害,这是不确切的。同俄国小生产

占优势的状况相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5](P217)。断言在苏维埃俄国资本主义

是幸福,体现出他从实际出发和讲求实际的思想方法。当时苏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

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流转和交换。列宁说,谁能在这方面做出成绩,即使是用私人资本 主义的办法,那他给苏维埃国家带来的好处,也比那些只“关心共产主义纯洁性”而不 做实际工作的人要多得多。在这里,他批评那些口头上关心共产主义事业而不做实际工 作的人,主张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办法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换,体现出讲求实际的思想方法 。可是,斯大林在阐释列宁主义的方法时,却完全忽视列宁主义思想方法上的这一特点 。由此,不能不说斯大林在对列宁主义思想方法的认识上,存在一个大的缺陷。

四、关于列宁主义对理论意义的认识

《论列宁主义基础》的第三节,标题是《理论》。斯大林在这一节里,论及两方面内

容:一是列宁对理论的意义的认识,二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显然,列

宁主义体系里有这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它们反映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所以笔者将分别

评价斯大林对列宁主义这两方面内容的阐释。在本文的这一部分,只涉及对上述第一方

面内容的评价。

第一,他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思想。在20世

纪初准备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时候,“经济派”否定理论工作的意义,在它们的纲

领性文件和它们发表的所有文章中,只字不提理论工作及其在目前的迫切任务,相反却

大谈所谓批评自由。列宁针锋相对地说:“臭名远扬的批评自由,并不是用一种理论来

代替另一种理论,而是自由地抛弃任何完整的和周密的理论,是折中主义和无原则性。

”[6](P22)即认为它们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或者说处于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

思主义之间的立场上,抛弃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运动的原则。在这里,列宁强

调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和革命原则:“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6](

P23)。他说,这个原则是必须始终坚持的,而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由于存在着三

种情况,“理论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了”[6](P23)。这三种情况,一是俄国社会主义

运动刚刚开始,在实践上同企图使运动离开正确道路的非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思想上的

清算远没有结束。二是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要运用别国的经验,但是简单了解别国经验

或抄袭别国的文件是不够的,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别国的经验,“并且独立地加以

检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多么雄厚的理论力量和多么丰富的政治经验”[6](

P23)。三是俄国社会主义者面临的任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不曾有过

的,他们必须首先把人民从封建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进而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由于这

种情况,“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6](P24)。斯大林

正确地把握了上述列宁的思想。当时有些人认为,列宁主义的特点是重视实践,把马克

思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至于理论,它是很不关心的。斯大林针对此说指出:“对列宁

和列宁主义所持的这种非常奇怪的见解是完全不正确的,而且是丝毫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P199)他援引了上述列宁关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论断,还

援引了列宁关于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的论断,说“不是

别人而正是列宁说过和重复地说过几十次”这样的话。根据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

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使革命走向了胜利的事实,斯大林说:“几乎用不着证明,现在当列

宁的关于我们党的作用的预言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列宁的这个原理(理论意义的原理

——引者)具有特别巨大的力量和特别重大的意义。”[1](P200)

第二,他正确地理解了列宁对“自发论”的批判。20世纪初“经济派”的另一个错误

,是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即主张排除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排除正确理

论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不搞政治斗争,由工人群众自发地进行经济斗争。这个派别主办

的《工人思想报》发表社论说,工人终于从革命组织及其领导者“手中夺回了自己的命

运,由自己来掌握了”,工人运动的座右铭是“为改善经济状况而斗争”,“每个卢布

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实惠和可贵”,工人进行斗争“不

是为了什么未来的后代,而是为了自己本人和自己的儿女”。针对此,列宁提出:“对

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人们经

常谈论自发性,但工人运动的自发的发展,恰恰导致运动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

……自发的工人运动就是工联主义的、也就是纯粹工会的运动,而工联主义正是意味着

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6](P38)斯大林正确地理解了列宁的这一思想,说:崇

拜工人运动自发性的理论反对工人运动的革命性质,反对工人运动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

,主张工人运动循着资本主义“可以接受”的路线行进,从而说明,“自发论是工联主

义的思想体系”[1](P201)。列宁还提出,由于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

,所以必须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如果无产阶级政党不愿意或不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它就是“尾巴主义”。斯大林对此也有正确的理解。他说:自

发论是“尾巴主义”的思想体系,是一切机会主义的逻辑基础,“列宁在《怎么办?》

一书中对‘尾巴主义’理论的精彩批判不仅粉碎了所谓‘经济主义’,而且还建立了俄

国工人阶级真正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1](P201)。

第三,他忽视了列宁关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列宁主义关于

理论意义的认识,包括列宁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是以对理论的意

义和价值的正确评价为前提的。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在讲到俄国无产阶级必须

运用别国的经验时即已指出:“但是,要运用别国的经验,简单了解这种经验或简单抄

袭别国最近的决议是不够的。为此必须善于用批判的态度来看待这种经验,并且独立地

加以检验。”[6](P23)这个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或者说从

本国实际出发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幼稚病》一书中进一步指出: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别很大,所以无

产阶级斗争的策略不能千篇一律、死板划一、彼此雷同。各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则时,应该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

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7](P71)。这个思想也是把

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可是,斯大林在阐释列宁主义对理论意义的认识

时,根本没有论及这个问题,说明他完全忽视了这一点。

第四,他忽视了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类所获得的全部知识为基础的思想。这

个问题似乎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其实它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认识

,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认识。1920年10月,列宁在《青年团的

任务》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

础;……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

略过去。”[7](P299)同一时期,列宁在起草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中, 表达了相同的思想。他提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到世界历 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 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7](P332)列宁的这些论断的意 义在于,联系资产阶级时代的思想成果以及人类两千多年的思想成果看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产生和价值,不神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绝对化。正确地认 识和掌握列宁的这个思想,对于正确地认识列宁主义,对于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地位,意义十分重大。可是,斯大林忽视了列宁的这个重要的思想。

收稿日期:2003-01-05

标签:;  ;  ;  ;  ;  ;  ;  ;  ;  ;  ;  ;  

论列宁主义的定义、体系和方法--论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解读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