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纲领文件中民族理论的确立与发展_民族问题论文

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民族理论的确立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理论论文,纲领性文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592(2014)07-0039-07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构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

       在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民族”都是一个高频热词。从“一大”到“十八大”的宣言和政治报告中,①“民族”共出现484次之多,包含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族”一词多重内涵的准确把握,记录着党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曲折认识过程,也反映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呈现出的逐步趋于完善的态势。本文试图通过对党的代表大会有关民族内容的归纳和研究,梳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逐步确立的过程,并且提炼出有利于解决好新时期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方法。

       一、党对“民族”一词多重内涵的准确把握

       从“一大”到“十八大”,党的民族视野出现了两条变化主线。一是关注范围经历了从国际到国内的转化。“五大”以前,党主要关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党代会政治报告中多次出现“弱小民族”、“东亚各民族”、“被压迫的民族”、“殖民地民族”、“民族解放”等内容。“六大”到“十一大”,在关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时,党对国内民族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多,在党代会政治报告中继续出现“被压迫的民族”、“民族解放”等国际民族问题方面的内容的同时,又增加了“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华民族”、“民族团结”、“民族统一战线”等国内民族问题方面的内容。“十二大”以后,党代会以国内民族问题为重点,不再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二是对国内民族问题的关注重点经历了从政治平等逐渐延伸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的变化。如“六大”提出的“民族自决”,“七大”提出的“民族团结”、“民族统一战线”,“九大”提出的“兄弟民族”,“十一大”提出的“民族干部”等内容都属于政治平等权益范畴;“十二大”提出的“民族经济”,十四大提出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内容属于经济发展范畴;“十六大”提出的“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十七大”提出的“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十八大”提出的“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等内容则属于社会事业和民生范畴。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内外对民族的定义尚无定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纲领性文件中,能够准确把握“民族”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应用其不同内涵。

       1.在论及国际民族问题时“民族”泛指“国族”或“民族国家”。国族是一个广义的人的聚集体,通过共同的血缘、语言或历史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形成了由某个人民组成的独特的种族,通常被组织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且占据一定的领土。②

       在党代会政治报告论及国际民族问题时,经常以“民族”泛指“国族”或“民族国家”。如“二大”关于“帝国主义者……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来掩盖他们中间的裂缝,以苟延此不可免的大战时期”,“三大”关于“解放全世界的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七大”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另一个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发展,是民族独立运动的广泛胜利”,“十大”关于“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十一大”关于“至于印度、埃及、爱尔兰、高丽等被压迫民族,受了前次大战和俄罗斯革命的影响,独立革命运动日见有组织”,这些表述中的“民族”即指“国族”或“民族国家”。

       2.在论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时“民族”代表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及国族概念,是生活在大中华地区境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在党代会政治报告中,有时直接使用“中华民族”,有时则以“民族”代表“中华民族”。如“七大”关于“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十三大”关于“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十六大”关于“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十七大”关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关于“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这些论述中“民族”均指“中华民族”。

       3.在论及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时“民族”特指少数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在党代会政治报告,有时直接表明“少数民族”,有时则以“民族”特指少数民族。如“七大”关于“要求改善国内少数民族的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的论述中,“民族自治”即少数民族自治;又如“八大”要求“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民族地区”实际上是指少数民族地区。

       4.在特定语境下“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民族学概念。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是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在党代会政治报告中,有时“民族”就是一个纯粹的民族学概念。如“七大”关于“国内各民族已经组成为一个团结友好的民族大家庭”、“党的组织已经分布到全国,并且分布到各个民族”,“十一大”关于“要经常地广泛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十二大”关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关系重新获得加强”,“十六大”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些论述中的“民族”都是纯粹的民族学概念。

       5.在论及理论构成或工作界别时“民族”是社会政治生态的一个方面。民族是社会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领域。党代会政治报告中,有时“民族”就是社会政治生态的一个方面、一个界别或一个领域。如“十五大”在论述邓小平理论时,就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将“民族”与经济、政治、科技等并列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方面;在分析国际形势的时候指出,“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这里,“民族”与宗教、领土并列的引发局部冲突的因素;“十六大”在总结成就的时候指出,“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又将“民族”与宗教、侨务并列为统一战线的一个界别。

      

       二、党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曲折认识过程

       在历届党代会政治报告中,“民族”一词在“八大”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有89次;“一大”一次都没有出现。“七大”《论联合政府》的第九个问题专门论述了“少数民族问题”,“十一大”则用八个自然段的篇幅论述民族问题。不同时期“民族”在党代会政治报告中出现频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讲反映出了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认识过程。本文将这一认识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③

       第一阶段:启蒙期。从1921年“一大”到1928年“六大”。这一时期,中国刚刚从长期的封建王朝进入现代意义的国家,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少数民族自身的民族意识还没觉醒,大众的民族意识还很淡薄;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建党初期,党的理论构建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还没有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的活动主要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党的工作重心是领导工人运动,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尚不深刻;斯大林提出了“民族”定义,④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国际共产主义的共识;党的建设受共产国际和苏联模式的影响很大。这些时代因素在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上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从“一大”到“六大”对民族问题的阐述不多;二是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关注重点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三是党的政治纲领中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内容很少。

       第二阶段:高涨期。1945年“七大”到1956年“八大”。这一时期,党对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党领导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有不少就在民族地区,包括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建立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琼崖抗日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建立的西北解放区、内蒙古自治区等。二是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地主要是民族地区。红军长征先后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区,其中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长征过程中,党加深了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认识,制定了一些初期的民族政策,增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三是上世纪30-40年代,一批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广泛开展民族调查和民族研究工作,宣扬独立的民族主张,加深了全社会对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四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导各族人民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共同缔造了新中国,谱写了民族团结的篇章。五是各族人民共同参与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族人民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焕发出巨大的热情,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国家组织了民族成分识别、中央民族访问团和少数民族参观团等系列活动,我国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这种高涨的民族氛围体现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就是频繁涉及民族问题。“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85次使用“民族”概念;“八大”政治报告中89次使用“民族”概念。

       第三阶段:挫折期。1969年“九大”到1973年“十大”。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左”倾错误及“文化大革命”,党的民族政策遭受重大影响。党的民族政策出现严重失误,错误地认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为地制造和扩大阶级斗争,极大地伤害了民族团结。党对民族问题认识的挫折在党代会上的直接体现是回避民族问题,党的“九大”仅9次提及“民族”,“十大”仅6次提及“民族”。

       第四阶段:恢复期。从1977年“十一大”到1982年“十二大”。“十一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纠正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论断。但是,国家刚刚走出“文革”浩劫,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的工作重心在经济建设上,民族问题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尚不需要引起太多关注。因此,“十一大”和“十二大”都没有把民族问题列为重点问题。

       第五阶段:发展期。1982年“十三大”到1987年“十四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样得以确立。这一时期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在民族工作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民族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党对民族问题有了新认识,“民族”在党代会的报告中也重新升温,“十三大”和“十四大”“民族”分别出现23次和22次。

       第六阶段:成熟期。1992年“十五大”到2012年“十八大”。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国际形势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民族矛盾超越阶段矛盾成为矛盾主流,世界民族主义思潮泛滥,民族热点问题突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更加明显。国内形势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民族关系上逐步体现;城镇化步伐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加,民族关系面临新挑战;三股势力的活动更加频繁,对民族关系造成严重伤害;在学术界出现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的质疑。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党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民族问题的重视达到空前的高度。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成为党的工作的重要方面,并作为重要内容数十次地出现在“十五大”以后的政治报告中。

       三、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日渐成熟

       历届党代会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体现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日渐成熟。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是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党的历史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党的民族纲领是强调民族自决权,主张实行联邦制。“二大”宣言提出的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主要口号包括“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随着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加深,党运用马列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从我国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1936年10月,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在“七大”《论联合政府》中,“要求改善国内少数民族的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民族区域自治区作了明确规定。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区实施纲要》。二是民族区域自治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不断提升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地位,并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逐步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范畴,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把民族区域自治与政治协商制度并列为两大政治制度,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七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并列为需要坚持的四项政治制度;“十八大”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它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但是,党始终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之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民族国情。“十三大”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四大”以后的历届代表大会都一以贯之要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建立民族政策体系。党从“七大”提出民族政策概念以后,就长期结合中国多民族的国情,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并且逐步形成完备的体系,树立了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自信。党在“七大”《论联合政府》中批评了国民党反人民集团错误的民族政策,表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同意孙先生的民族政策;⑤“八大”对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给予了充分肯定,“几年来,我们有很多的汉族干部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他们的大多数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完成了党给他们的任务,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欢迎”;“十一大”强调要加强民族政策教育,提出“要经常地广泛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要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满足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十三大”要求“教育全党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做好民族工作”;“十四大”到“十六大”都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十八大”对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关于民族政策的质疑作出回应,明确要求“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3.坚持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长期以来,党坚持把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作为民族政策的核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是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七大”认为“国内各民族已经组成为一个团结友好的民族大家庭”;“八大”把民族关系定义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认为“由于历史形成的现实条件,少数民族中的社会改革和经济文化建设,都需要汉族人民的大力援助,所以,继续改进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之间的关系,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九大”号召“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并认为各民族都是“兄弟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关系;“十一大”依然认为民族关系主要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要求“经常地广泛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十二大”在强调“各民族的兄弟团结”基础上,又提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理念;“十三大”界定民族关系的内涵是平等、团结、互助,“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十四大”对民族关系的内涵作了调整,将民族关系定义为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十七大”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和谐”作为民族关系的重要内涵,要求“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至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完整表述;“十八大”又提出了民族关系的“三和”理念,要求“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二是强调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十三大”认为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认为“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十七大”把民族关系纳入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这五种社会关系之列;“十八大”再次提升民族关系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族关系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三是采取措施鼓励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维护好。党的代表大会就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民族团结。如要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七大”指出,“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八大”要求,“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问题,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地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决不可以在社会改革中加以干涉;对于宗教职业者的生活困难,应当帮助他们得到适当的解决”。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五大”要求“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十六大”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十七大”和“十八大”都要求“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4.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党认识到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强调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四大”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扶持政策。“十四大”要求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根据地、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国家要采取有效政策加以扶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加快发展”;“十六大”提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十八大”要求“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5.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党的代表大会关于民族文化的论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如“七大”提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十五大”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十六大”提出“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十七大”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十一大”要求“对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创造文字”;“十六大”要求“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十七大”要求“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十八大”要求“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此外,“十七大”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十八大”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6.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党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十一大”就明确要求“要认真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切实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十三大”强调“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十四大”要求“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十五大”强调“要重视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干部”;“十六大”要求“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工作”;“十七大”和“十八大”都要求,“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

       7.确立和完善民族工作主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党重视民族工作,并把民族工作主题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加以明确。“十三大”首先提出民族工作概念,要求“努力做好民族工作”;“十五大”提出“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十六大”要求“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逐步完善民族工作主题。“十四大”把“共同繁荣”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要求“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十五大”将“共同繁荣进步”作为民族工作主题,要求“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十七大”和“十八大”都鲜明地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题,要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民族工作主题的确立,为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民族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纲领和理论基础。

       四、结语

       通过对党历次的代表大会关于民族问题认识过程的回顾及民族理论确定与发展过程的总结,对新时期民族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1.解决好民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9%;民族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而且资源十分丰富;我国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防线几乎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⑥

       处理好民族问题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历史经验证明,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重要方面,民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凡是民族问题处理的好的时期,也是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时期;反之,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的时期,往往也是党的事业遭受挫折的时期。越是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期,越要重视民族问题,重视民族工作。当前,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使民族团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2.必须继续坚持、不断完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科学的、正确的,必须坚持党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工作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不断完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理论政策基础。

       3.党员干部必须身体力行做党的民族政策的践行者。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是党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的论述是党关于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动指南,也是每个党员必须践行的职责。党的代表大会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是党的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全体党员都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本文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研究对象,参考文献均来自《人民网》之《共产党新闻网》。网址http://cpc.people.com.cn。具体包括一大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党的大会宣言、六大的政治决议案、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八大政治工作报告、九大、十大、十一大的政治报告、十二大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②1993年版《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

       ③本文以历届党代会为节点划分阶段,但在具体分析时根据实际情况将时间节点提前或延后。

       ④斯大林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写出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首先提出了他对民族的定义,在到1929年写的《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中又重申该定义,同时在用词表述上做了更为准确的修改,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⑤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标签:;  ;  ;  ;  ;  ;  ;  ;  ;  ;  ;  ;  ;  ;  ;  

党的纲领文件中民族理论的确立与发展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