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生产力特征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的生产力特征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的生产力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生产力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是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的社会形态或时代,而不是从生产角度来看的形态或时代。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有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从生产力角度看,则有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等等。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也是从生产力角度看的。只不过石器时代主要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准来划分的,而农业社会则主要是以生产的内容来划分的。这些概念划分都不矛盾,完全可以并存使用。

对于知识经济的定义,据说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这样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人解释说:“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创新、流通、分配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这种说法可能更准确,但我又感到有点同义语反复,听了以后还是不太清楚。因此,我想从如何把握其生产力特征来作点试探性分析。这样就有了以下三点认识。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会成为直接的、独立的生产力因素,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科学与技术,严格说还是有区别的,科学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技术则是科学认识的应用。所以,80年代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讲,科学不能成为商品,技术成果则要商品化。但不论科学,还是技术,它们都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只有当它们物化为生产力因素,成为生产力诸因素的内涵,或渗透到生产力诸因素中去,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时,才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正因为这样,我们有时也把科学技术称之为生产力的渗透性因素,而不说它们是独立的生产力因素,以与生产工具、劳动力等要素相区别。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要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必须凝结于机器设备,提高了生产工具的能力;或者是武装了劳动者的头脑,改善其素质,使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大增,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改善了劳动对象,使之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我认为马克思当年也是这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例如他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第358页)以及“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第369页)这种论述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现在的情况也还是这样。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正在成为独立的生产力要素。能够直接形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逐渐变成直接的生产力。

这个看法我是两年前在北京参加一个叫做“天年公司高科技成果讨论会”而形成的。当时我在会上讲了这个看法。“天年”的产品表面看是一般的纺织品——内衣、被垫、枕头,等等。但里面渗透了一种“微元生化纤维”。当人们在享用的时候,经鉴定,有明显地改善血液微循环的功能。我认为这是科学技术直接成为产品的一个事例。现在学习了知识经济的一些文章,更觉得这种例子已经开始多起来了。例如计算机的芯片,就其物质材料说,就那么一小点,几乎没有多大的价值;但是在其上容纳了亿万个集成线路,输入的思路、功能、设计、程序价值连城。这也是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的产品,可以供人使用的绝好说明。由此我进一步想到,如果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使之在社会产品中的比重,大都由高新技术成果形成,高新技术、知识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有主体地位时,岂不是知识经济时代就到来了吗?

当然,正像工业经济时代取代农业经济时代,并不否定农业经济一样,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不否定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物质经济,知识经济是非物质经济。人是永远离不了物质经济的。只不过到那时,知识经济的地位、作用更加重要、突出罢了。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要发生重大的变化。知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成为未来社会产业结构中的主体、骨干和先导

尽管科学技术在其极大的发展中可以成为独立的生产力要素,但是,科学技术的生产,社会知识的生产,归根到底是观念、原理、理论、方法、程序、认识、艺术等等这些东西的生产,它们主要是知识分子的事情,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事情。因而科学技术本身,知识本身,要变成直接的生产力,多数还有一个转化的问题,批量生产的问题。那么,科技成果、知识如何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呢?这很复杂,包括体制问题、市场问题、需求问题、资金问题,还包括中间性试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解决好才行。但其核心是要产业化,要变为产业。所以,大量高新技术、知识变成为产业,成为未来社会产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时,才能由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我国离这个阶段还很远。

我们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然是科学技术、知识大发展的结果。但其标志,只能是高新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产业化,至少使这些产业的产值占到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70%—80%以上才行。这个看法,不知对不对?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当然是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要成为主体和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对原来的产业,传统产业,也要经过彻底的改造,用新的成果加以武装。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必然是一种以知识为内容的全新的产业结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将出现融合到一起的趋势

许多年前就有同志同我善意地争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范畴的问题,但我始终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物质生产力是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本身也是物质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生产力,一般都是指物质生产力。而精神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精神产品的能力,如绘画、音乐、哲学、科学等等。它本身也是物质的,至少是离不开物质。离不开物质的含义:一为精神产品也是物质生产出来的,例如它是人脑的产物;二为精神生产要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归根结底依托于物质生产。但精神生产力的大小,主要由生产者的智商、精神素质、知识水平、科技含量等所决定。在知识经济时代,还要部分地由代替人脑思维、运算的计算机等的现代技术手段及其水平所决定。

在人类社会生产的早期,可以认为,精神、知识等的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例如原始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产品尚不足以支持把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如研究、创作、绘画、弹奏等等。近些年来在贺兰山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我看很可能就是原始人所为,即绘画者既是物质生产者,又是精神生产者,他们爱好绘画,便在业余时间内把他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所见所闻,刻画在岩壁上。只有当人类的物质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除了供自己的生存需要有所剩余的时候,才会分离出一部分人,去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力愈发展,分离出去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就愈多。而精神生产愈发展,愈先进,愈强大,反过来又大大地促进和推动了物质生产。这就是几千年来社会进步的实际情况。

但是,当社会生产发展到现在,当科学技术日行千里,知识大爆炸似地发展,知识成果如泉涌般地出现的时候,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我看又会发生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合一的情况,共同结合在一起前进的情况。这时,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多,而单纯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少,但其产品却会越来越多,这是一;第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会变成为同时也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变成为工人,或由“兰领”变成为“白领”。这时,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必然要大大提高。分工当然还会存在,因为分工协作也是生产力。但是劳动者会得到全面的发展。而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劳动了。未必就固定为一小部分人生产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合二为一的情况会比比皆是。

标签:;  ;  

知识经济的生产力特征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