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情况调查

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情况调查

一、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阿不都热依木·阿不都克力木,高枫,陈薇,李娇,祖力皮卡尔[1](2019)在《2012—2018年乌鲁木齐市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12—2018年乌鲁木齐市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疾病监测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8年乌鲁木齐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资料,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2—2018年乌鲁木齐市共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15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63/10万;夏秋季多发,7—10月为高发季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9,P>0.05);发病以散居儿童、学生和离休人员为主,占总人数的62.17%;中心城区发病率高于周边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3,P<0.05)。2012—2018年共报告1起伤寒和副伤寒暴发疫情。结论 2012—2018年乌鲁木齐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以散发病例为主,但偶有暴发疫情发生;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其发病率,避免暴发疫情的发生。

顾敏华,姚建香,李骏[2](2019)在《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分析》文中指出伤寒、副伤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江阴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下降,呈散发状态,并稳定在较低水平,但近年来副伤寒的发病例数有明显上升趋势[2]。2016年12月27日,江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索传染病疫情信息系统时发现某中学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是该市近年来发生在学校的较大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

胡儒元,王恩[3](2017)在《某初级中学2009-2014年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宣恩县某初级中学2009—2014年间3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原因,为从源头减少学校副伤寒疫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病例的活动、饮水、饮食和接触史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宣恩县副伤寒历史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3次暴发疫情中病例临床治疗与转归情况,进行实验室证据询证调查。结果该校2009,2013,2014年3次暴发疫情的罹患率分别为2.65%,2.76%,2.25%,无重症及死亡病例。监测集中式供水的75份水源水、末梢水及简易自流水、井水、桶装水,仅3份桶装水符合卫生标准,其余均显示细菌学超标,但均未检出沙门菌、志贺菌、大肠杆菌O157。68份校内外环境及病例家庭外环境标本、学生食堂1周的食品留样70份、校内外79名食品餐饮从业人员及21名病例家属的血培养、肛拭培养均未检出沙门菌及志贺菌。随机抽取健康教师18人、健康学生117人进行监测,学生中有3人血培养检出甲型副伤寒杆菌,10人血清肥达试验显示异常。2014年疫情发病的有7例系该校2013年暴发疫情时发生的病例,2009,2013年疫情中病例在住院期间抗生素平均治疗时间为8 d,均没有达到规范治疗时间,且出院时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粪便培养。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与既往病例同班级、同桌、同宿舍、为好友等接触是危险因素(P值均<0.05)。对2009—2014年分离出的38份甲型副伤寒菌株进行溯源分析,显示高度同源。结论该校连续发生的暴发疫情主要是既往病人治疗不彻底,学校传染源发现不及时,致使传染源在校内积累,在适宜条件下引起疫情暴发。学校应加强传染病监测、发现、报告与管理机制,落实传染病的监测预警机制。

胡儒元,王恩[4](2016)在《校内公共环境污染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14年6月某民族中学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暴发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暴发疫情数据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起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2014年5月27日,截止6月14日,累计发病29例,罹患率2.25%。学生罹患率为2.34%,教职工罹患率为1.07%。男生罹患率为1.57%,女生罹患率为3.04%。3个年级的罹患率分别为1.83%、1.98%、3.86%。住读生罹患率为2.59%,走读生罹患率为1.29%。住读生中男生罹患率为1.93%,女生罹患率为3.21%。班级间、宿舍间均无明显聚集性。与学校饮用相同自来水和纯净水的居民、病例家属及病例所在村的居民,5月以来均无类似病例发现。本起疫情系首发病例发病后在校内生活、学习4天,造成学校公共场所或设施的污染,导致部分学生感染而陆续发病,通过密切接触而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结论本起疫情迅速得到有效地控制,主要取决于医疗机构对于疾病的发病动态趋势有高度的敏感性,医疗机构及疾控机构具备有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卫计行政部门及政府建立有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因地制宜制订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学校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控制应标本兼治、统筹推进落实各项综合防制措施,强化各部门履职尽责意识是关键。

李傅冬[5](2013)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可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别。帮助公共卫生现场处置人员在暴发现场快速科学地识别疫情类别,为疫情处置争取先机,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浙江省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得出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疾病范围。通过查询历史疫情文献、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等方法收集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率等数据。应用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SAS软件完成程序编写。并用3起历史疫情的个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种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93.55%,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1秒;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60.61%,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0秒;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88.73%,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3秒。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输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指标,可计算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概率,并按概率进行排序、输出判别列表,完成疾病分类判别。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较快的分类速度,且在可解释性、伸缩性和稳健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姚光海,王涛,刁保卫,周海健,田克诚,游旅,韦小俞,唐光鹏,王定明,阚飙[6](2010)在《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菌株的相似性,为追踪传染来源、查找传播途径提供线索。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SpeI酶切图谱,将贵阳地区14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成10个PFGE带型,1型32株占21.9%,2型73株占50.0%,3型13株占8.9%,4型7株占4.8%,5型14株占9.6%,6型、7型、8型和9型各1株,各占0.7%,10型3株占2.7%,各型之间的相似性在98.1%~72.0%。暴发株24株被分为5个PFGE带型,1型占54.2%,带菌者1株为1型。各年菌株的PFGE带型不尽相同,1型和2型为常年流行带型。高流行区县的甲型副伤寒菌株被分为9个PFGE带型。结论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复杂以2型和1型为优势流行带型,提示存在同一克隆群的菌株广泛传播。该研究进一步证实PFGE是一种发现或预警暴发的可行服务手段。

易继宽,陈朴,胡儒元[7](2010)在《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金忠平,王平,潘金仁[8](2008)在《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流行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查明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因素。方法通过查询有关医疗机构的门诊和住院登记记录、每日报告新发病例等方法搜索病例,描述疫情的流行强度和三间分布;用分析流行病学,分别对高中生与初中生、住校生与通校生、男性与女性等不同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寻找病因线索;选择实验室确诊的学生病例44例为病例组,与病例同性别、同班级、同走读或住校、9月份以来没有发热的学生88人为对照组,开展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查找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结果从2007年9月20日至10月23日,该校共报告甲型副伤寒病例122例,罹患率为8.2%,4例并发中毒性肝炎或肾炎,其他患者病情均较轻,经住院隔离治疗后全部病例治愈出院,无死亡;高中生罹患率(10.6%)高于初中生(6.7%),2周内在学校周围饮食店就餐史(OR:6.60,X2=10.29,P=0.001)和2周内与同学有拼餐史(OR:4.93,X2=5.11,P=0.020)为本次暴发的危险因素。结论2周内外出学校周围饮食店就餐是引起此次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学生拼餐和生活密切接触分别是疫情前期和后期造成人相互传播,促进疫情的扩散的危险因素。

刘晓青[9](2008)在《广西桂林市校区伤寒副伤寒现场综合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对校区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探讨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落实的有效方式,摸索和建立一套适宜于农村地区学校的防控工作模式;2、总结防治伤寒副伤寒的现场干预经验,为校区伤寒副伤寒的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流行病学类实验研究的原理和方法,设计本次现场干预应用性研究。即以学校为组群,采取组群随机干预试验的研究设计,通过整群分层配对的抽样方法把研究区内符合条件的学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实施项目干预措施。在干预校采取水源消毒,食堂、厕所、宿舍的卫生管理、病例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并通过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后的变化了解干预的效果,同时将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的净效应。以干预措施的落实率、干预效果、净效应百分比例、保护率、效果指数和成本效益比作为评估指标。结果1.干预组的食堂和厕所整改率分别为90%、85%,均高于对照组的50.6%、33.3%,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部分是增加或整修“三防”设施、张贴卫生标语、增加沈手设施,而通过硬件整改使食堂布局符合分类、分区加工等卫生要求,使厕所具有三格化粪池的水冲式卫生厕所的整改率两组都低于25%,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食堂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食具消毒、厕所消毒处理、水源消毒、卫生知识竞赛等项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防蝇、防鼠、防尘的三防设施、制定卫生制度、设置洗手设施、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等项两组比较无差异,但落实率都接近100%;而具备“有流水作业”、“有分区、分类加工”的食堂合格率在60%以下,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2.合格饮用水供应情况:调查学校极少数(干预组15%,对照组为0)提供充足开水,但均能提供桶装水。干预组学校都对水源周围的环境加强了整治,如加井盖或井栏等防护设施,同时进行了科学规范的饮用水消毒。干预前期采用日投药一次消毒法,干预组合格率为50%,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过程中期,改用简易缓释持续消毒法,干预组饮用水合格率由基线调查的10%提升到了82.61%,合格率高于对照组的47.83%(P<0.01)。3.发热病例监测:干预组人群发热登记率为65.3%,对照组人群发热登记率为59.7%。对照组的标本采集率5.8%,明显高于干预组的3.8%(P<0.01)。两组发热病例调查率和随访率皆为100%。由个体/村诊所、乡镇卫生院收集标本采集数和阳性标本数分别占了58%和67%,而在县级医疗单位标本采集数和阳性标本数只占了8%和10%。对采集的399份血标本进行血培养,培养出甲型副伤寒阳性菌株39株,未检出伤寒杆菌,总阳性率为9.9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阳性分离率分别为3.39%和15.35%,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4.实验室检测方法准确性比较:单份血清肥达反应的灵敏度为32.35%,特异度83.28%,约登指数为15.63%,阳性似然比只为1.93,阴性似然比为0.82,Kappa值为0.11。5.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自身前后比较,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认知都有了很明显提高。干预后两组人群比较,除“周围环境能预防此病”知晓率提高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7项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净效应百分比例也大于50%。干预后念度行为的改善不如基本知识知晓率的提高明显,干预后两组人群比较,“得了伤寒报告老师”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其余6项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得了伤寒报告老师”、“不喝生水”以及“吃东西前洗手”三项行为的改善归因于干预措施的比例都高于50%。6.2007年干预组未发生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对照组发生2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涉及2所学校,发病人数18例,罹患率为0.75%。干预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23/10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10万,x2=23.21,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干预的干预效果为314/10万,产生的净效应百分比为48.1%,自然效应百分比为51.59%。综合干预的保护率为84.35%(95%CI:70.63%~98.07%),效果指数为6.39。7.综合干预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等。直接投入成本为70138元,直接经济效益为73788元,间接经济效益为103303.2元,暴发控制成本为319822元。干预措施成本-效益比为1:7.08。本研究在取得以上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学校预防、发现、报告、诊断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有效工作模式和机制。该综合干预模式对校区伤寒副伤寒的预防和控制取得了显着成绩,起到了良好的流行病学效果,同时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了该模式在校区的实行是有效的、可接受和易落实的,而且是一种适宜在频发伤寒副伤寒的校区进行推广的模式。1、以人群为基础的伤寒副伤寒发热监测系统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敏感性,起到了早期预警预测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疫情的早处理率,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疫情蔓延,减少了带菌者的形成和传染源的积累。该系统的建立应以基层医疗单位(乡村两级)为重点。2、食堂、厕所、宿舍卫生的综合整治具有一定效果。但受经费等影响,传统的改水改厕改食堂等教条式防控措施在短期内难以接受和落实,而“加井盖或井栏等防护设施”、“饮水消毒”、“提供桶装水”、“增加沈手设施”、“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三防设施”、“食具消毒”和“健康教育”等措施价格低廉,短期内可以在各学校接受和普及。3、与日投药一次性消毒法相比,简易的水源缓释持续消毒法对提高饮用水合格率有较好效果,且实施方便、价格低廉,可以推广。4、单份血清肥达反应用于甲型副伤寒诊断的真实性较差,诊断价值不大。基层卫生单位要正确认识肥达氏反应的实用价值,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动态观察肥达氏反应后才做出明确诊断。5、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具有成效。有针对性的参与型健康教育比一般常规的卫生知识教育在态度行为改善方面效果更为显着。健康教育对知识性问题能够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培训后迅速提高,而行为的改变相对滞后,这提醒我们卫生习惯的改变应成为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在具体实施中,可从不良卫生行为的危害及矫正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播和行为指导,而且需要长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经过现场实践体会,根据干预研究的性质,组群随机设计容易在一个地理区域或社区内实施。

杨涛[10](2008)在《学校甲型副伤寒传播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评估》文中提出目的甲型副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应予“严格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伤寒、副伤寒的高发区,且学校中屡有重大疫情发生,严重危害了师生身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一起暴发疫情的传播危险因素研究和控制措施的评估,探讨甲型副伤寒疫情在学校中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和防制对策。方法选择所有在校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采集病例173份血样和61份肛拭样进行细菌分离。根据我国GB 16001—1995《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制定病例定义并结合实验室结果对病例进行分类,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发病的分布特征,提出危险因素的假设。利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来验证假设,主要的方法是开展病例一对照研究:选择该校2004年11月17日以来的105例甲型副伤寒病例作为病例组,其中45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60例为临床诊断病例,按班级进行频数匹配随机抽取176个未发病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开展饮食与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同时选择该校2004年11月17日以来的122例甲型副伤寒病例作为病例组,其中45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77例为临床诊断病例,按班级进行频数匹配随机抽取201个未发病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开展饮食与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利用卫生学评价和环境学调查确定危险因素出现的关键环节,发现学校供排水系统存在的倒灌或渗漏现象。通过饮用水管网渗漏模拟试验,验证供水系统被污染的过程。通过对学校采取的控制措施评估,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2004年11月17日至12月12日,该学校1005名学生中共有404名学生发病,罹患率40.20%,10名食堂人员中有1人发病(10.00%),72名教师中1名发病(1.39%)。从173份血样品中检出甲型副伤寒41株,阳性率为23.70%,由此判断本次疫情是一起甲型副伤寒疫情。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发现学生不论吃哪一类食物,其OR值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就此我们判断食物可能不是本次疫情的流行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病例有直接饮用学校自来水管中的生水的习惯,而病例对照结果显示发病与饮用生水有关(OR=3.32:95%CI:1.42-8.04),分层分析显示经常直接饮用生水的OR值是从不喝生水的6倍(p<0.0001;χ2 for trend)。通过对学生体育课后饮水情况的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在体育课后大量饮用不安全水是危险因素,同时由于各年级上体育课的频率不同,导致了各年级罹患率的不同。通过对周围环境及供水系统的调查发现,该学校是利用一个废弃的干水井作为储水井,该水井与旁边污水暗渠距离小于2米,并且周围土壤中不断有水向井中渗漏(平均12小时内渗入3m3)。通过饮用水管网模拟试验,我们发现荧光物质在投放6小时后便可在井B中检出,由此进一步验证了该校的饮用水管网存在被地表水或污水污染的可能。查阅当地气候资料结合既往的暴发疫情,我们发现该学校几乎每次暴发疫情前的20天均有过较大的降雨,提示降雨与发病有关。调查得知疫情发生后,当地开展了停课、病例的隔离治疗、预防服药、供水系统整改以及外环境消毒等措施。结论1、本次疫情经实验室证实,为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本次暴发是由于学生饮用了学校内被污染的饮用水所致。2、造成供水系统污染的途径:(1)是由于在暴发疫情前当地出现了连续的强降雨,学校外的污水河河水倒灌进采水井(井A);(2)储水井(井B)与排水沟紧邻,暴雨使污水四溢污染该井;(3)模拟试验验证了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直接向储水井(井B)渗透,使之污染。3、强降雨是造成供水系统污染的一个诱发因素。4、对当地的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发现,此类暴发疫情的控制,在保证供水系统安全的同时,还应认真开展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二、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2012—2018年乌鲁木齐市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2 时间分布
    2.3 人群分布
    2.4 地区分布
    2.5 暴发疫情
3 讨论

(2)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3]
        1.2.1.1 疑似病例
        1.2.1.2 可能病例
        1.2.1.3 确诊病例
        1.2.1.4 带菌者
        1.2.2 流行病学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学校基本情况
    2.2 流行病学调查
        2.2.1 病例情况
        2.2.2 临床表现
        2.2.3 流行特征
        2.2.3.1 时间分布
        2.2.3.2 人群分布
        2.2.3.3 班级分布
        2.2.4 溯源调查
        2.2.4.1 病例调查
        2.2.4.2 经接触传播调查
        2.2.4.3 危险因素调查
        2.2.4.4 卫生学调查
    2.3 实验室检测
3 讨论

(3)某初级中学2009-2014年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既往疫情概况
    2.2 流行病学调查
        2.2.1 水源调查
        2.2.1. 1 自来水厂及其供应管网
        2.2.1. 2 桶装水
        2.2.1. 3 社区居民饮用水
        2.2.2 食源性调查
        2.2.3 病人所在家庭及社区感染调查
        2.2.4 特殊病例
        2.2.4. 1 2014年疫情首发病例
        2.2.4. 2 教师病例
        2.2.5 健康带菌监测
        2.2.6 病例治疗转归分析
    2.3 实验室溯源分析
    2.4 镇卫生院传染病防控管理
    2.5 中学传染病防控管理
3 讨论

(4)校内公共环境污染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个案调查与采样
        1.3.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暴发现场基本情况
    2.2 首发病例
    2.3 流行病学特点
        2.3.1 流行强度
        2.3.2 时间分布
        2.3.3 人群分布
        2.3.4 空间分布
    2.4 实验室检测
        2.4.1 血培养
        2.4.2 肛拭培养
        2.4.3 食堂留样监测
        2.4.4 外环境监测
    2.5 危险因素调查
        2.5.1 水源性
        2.5.2 食源性
        2.5.3 社区感染
    2.6 结论
3 讨论

(5)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次
1 引言
    1.1 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1.2 浙江省各类传染病防制现状
    1.3 浙江省传染病辅助分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确定疾病范围
    2.2 分类模型设计
    2.3 数据收集、存储、整理
    2.4 模型程序编写
    2.5 模型验证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疾病类别
    3.2 文献数据收集结果
    3.3 模型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模型性能
    4.2 贝叶斯分类算法在本研究中应用的优点
    4.3 相关问题的说明
    4.4 本研究创新点
    4.5 今后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变量名表
    附录二 SAS程序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方法
        1) 菌体包埋及裂解:
        2) 洗胶块:
        3) 染色体DNA酶切:
        4) 上胶、电泳及成像:
        5) 电泳图像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分型概况
    2.2 PFGE带型的时间分布
    2.3 PFGE带型地区分布
    2.4 不同流行形式菌株的PFGE分型情况
    2.5 2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菌株的PFGE带型情况
3 讨论

(7)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采样
    1.2 诊断标准
    1.3 病原学检测
    1.4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流行强度
        2.2.2 时间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3 临床表现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
    2.5 危险因素调查
3 讨论

(9)广西桂林市校区伤寒副伤寒现场综合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Ⅰ.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项目来源
        (二) 背景资料
    二、研究目的
Ⅱ.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现场与研究对象
        (一) 研究现场及对象来源
        (二) 入选和除外条件
        (三) 样本量
    三、基线调查
    四、综合干预措施
    五、终期调查
    六、质量控制
    七、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Ⅲ.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组群特征
        一、一般特征比较
        二、卫生保健资源和卫生设施状况比较
        三、卫生宣传教育情况比较
        四、既往疫情情况比较
    第二部分 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
        一、干预的近期产出
        (一) 各项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 终期调查各项调查项目比较
        (三) 食堂、厕所整改情况
        (四) 合格饮用水提供情况
        (五) 以固定人群为基础的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
        (六) 实验室监测结果
        二、干预的中期效果
        (一) KAP调查对象的均衡性与可比性
        (二) KAP调查对象伤寒副伤寒基本知识知晓率的干预效果
        (三) KAP调查对象相关态度行为情况的干预效果
        三、干预的远期效应
        (一) 干预组与对照组发病率比较
        (二) 干预措施的保护效果
        四、干预的综合成本效益分析
        (一) 干预措施的直接成本
        (二) 综合效益
        (三) 成本-效益
Ⅳ.分析讨论
Ⅴ.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Ⅵ.总结
    一、本研究的特色
    二、不足之处与今后打算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10)学校甲型副伤寒传播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建议
附件
    附件1.学校采水井(井A)现场照片
    附件2.学校储水井(井B)现场照片
    附件3.学校排污口现场照片
    附件4.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表(饮食情况)
    附件5.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表(饮水情况)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2—2018年乌鲁木齐市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J]. 阿不都热依木·阿不都克力木,高枫,陈薇,李娇,祖力皮卡尔. 职业与健康, 2019(15)
  • [2]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分析[J]. 顾敏华,姚建香,李骏. 中国学校卫生, 2019(04)
  • [3]某初级中学2009-2014年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 胡儒元,王恩.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5)
  • [4]校内公共环境污染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的调查[J]. 胡儒元,王恩. 现代预防医学, 2016(23)
  • [5]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D]. 李傅冬. 浙江大学, 2013(03)
  • [6]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型分析[J]. 姚光海,王涛,刁保卫,周海健,田克诚,游旅,韦小俞,唐光鹏,王定明,阚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0(03)
  • [7]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J]. 易继宽,陈朴,胡儒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01)
  • [8]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流行因素分析[J]. 金忠平,王平,潘金仁. 疾病监测, 2008(07)
  • [9]广西桂林市校区伤寒副伤寒现场综合干预研究[D]. 刘晓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05)
  • [10]学校甲型副伤寒传播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评估[D]. 杨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10)

标签:;  ;  ;  ;  ;  

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