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石油安全———根容易被他国控制的“软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肋论文,他国论文,中国论文,石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根本没有储备石油供应,以及对突发性的价格上涨或经由海路的石油供应被敌人切断 的显而易见的担心,中国对自己不断攀升的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日益感到寝食不安。虽然中国 的计划只是建立一个600万吨(4400万桶)的战略石油储备系统——仅相当于中国目前一个月 的 进口量,这看似微不足道,但要想完成这一计划,似乎仍需动员中国能源部门所有的能力和 资源。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加速。当时,对于在本国境内,特别是在新疆 的西部边远地区发现新的石油以遏止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中国的期望值很高。但在新疆 并没有找到预期的大量石油,再加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999年的石油减产导致了石油价 格的骤然上升,这些都使得中国高层开始意识到解决石油安全问题的紧迫性。在2001年3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在今后五年内,它将建立一个战略石油 储备系统。同年6月底,中国透露了此储备系统的规模。
过去短短几年间,作为世界上第六大石油生产国的中国,开始对自身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 产生警觉。早在1963年,中国曾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但那些辉煌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 200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已达到了创记录的6000万吨,是1999年的2倍多。官方预测说, 到2010年左右,中国每年将需要进口石油1亿2000万吨(差不多相当于南朝鲜目前的年进口量 );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年均石油进口量将是2010年的2倍(超过日本目前的年进口量);在 2020年左右,中国石油消费量的50%以上将依赖进口。但许多关注中国的人士和机构都认为 这一官方预测是非常保守的,如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说,在2020年左右,中国每年的石 油进口量将达到4亿吨。
即使参照上述最保守的数字,中国石油安全的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中国进口石油的1/2以 上来自中东,而且是通过海路运达的。最快捷的路线是经由狭窄的马六甲海峡,但这条航线 极易遭到敌人的封锁。中国最担心的潜在敌人是美国,并且它与美国的关系已经像世界油价 一样不可预测,变得跌宕起伏,反复无常。另外,经由马六甲海峡的海运,也受到越来越猖 獗的组织严密的海盗活动的威胁。
但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系统,需要那些对此不太热心的中国石油公司的大量金钱和帮助。根 据中国的估算(可能是比较保守的),建立一个600万吨的、兼有储备和运输功能的战略石油 储备系统,将需要花费25亿美元,这一造价的前提条件是,储备系统建立时的石油价格是20 美元/桶(20美元/桶是过去5年的平均价格,目前是27美元/桶)。
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端。中国官方主办的《中国日报》上周引用一位来自政府的资深分 析家的话:在2010年之前,中国将把它的战略石油储备增加到1500万吨。但即使中国实现了 这一目标,它仍低于国际能源机构(IEA)的26个西方成员国的水平——它们的战略性石油储 备保有量(或声称的保有量)已相当于其各自国家90天的进口量。
中国政府希望石油公司分担起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部分责任。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 以来,中国的石油工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仿效西方建立了两个巨型石油公司,以提 高石油工业的竞争力。这两家石油公司都于去年在海外上市。它们抱怨说,对于为何斥巨资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它们无法给其股票持有者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为补偿这两大石油 公司可能做出的牺牲,政府正在为它们减税,并提供低息贷款。但正如《中国日报》所言,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具体方案,仍深陷官僚机制之中而无法出台。”
中国也在积极寻找可以增进其石油安全的其他途径,其中包括:加大对石油勘探的投资; 实现进口石油的多国化;通过输油管道进口石油;寻找替代性燃料;发展石油期货贸易以及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但军事安全在中国领导人脑海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对于那些认为中国 经济在发生国际冲突或战争时将无法保持继续发展的任何潜在敌人而言,一个战略石油储备 系统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慑力量。
“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像一个核炸弹,”官方的资深研究员陈淮上个月在设在北京的《经济 观察家》杂志上指出,“你只要一建立它,
它就会产生并发挥一种威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