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银行商业化的障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障碍论文,银行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专业银行商业化的障碍
专业银行商业化的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产权不明晰,经营缺乏自主权
作为商业银行,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使经营自主权落实到实处,才能使权、责、利真正地结合起来。但目前我国的专业银行恰恰在产权上模糊,专业银行其资产是属于国有,但国家是抽象的政治概念,它不可能对专业银行拥有事实上的所有权与支配权,而只能由国家的管理机构——政府来代表国家行使对专业银行资产的所有权与支配权。
既然所有权事实上归政府,那么,政府当然有权对专业银行进行干预和支配。其结果是专业银行丧失了作为独立法人所应有的独立的经营自主权,而丧失了独立经营自主权的“企业”,不称其为企业,只能是政府的附庸。显然,这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也制约了专业银行商业化的进程。
(二)目标不明确,经营缺乏利益驱动
商业银行是企业,而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作为经营目标的经济实体。这就是说,追求利润,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是任何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资金存贷及中间业务的特殊企业,在经营中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是天经地义的,不这样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过去片面强调专业银行经营的社会效益,忽视了本身的经济效益,以为一提盈利,追求利润,就是唯利是图,违背社会效益,其结果是,为了体现社会效益,承揽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贷款的收益率很低,银行经营的动力严重地削弱,如果这一状况不改变,不确立以盈利作为经营目标,专业银行商业化就难以实现。
(三)管理不科学,经营效率低下
管理的科学性,是商业银行的一大特点。只有管理的科学化,才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最高效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些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经营效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营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目前我国的专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受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实行的是集中控制的计划管理,贷款按政府的意志发放,存款的总量与结构对贷款的总量与结构的制约关系微弱,且重贷轻收,造成大量的呆死帐,给银行造成损失;在利率管理上,也背离价值规律,利率水平不是按资金供求关系决定,而是受制于政府主观计划与经济政策,结果制订出的利率反映不出资金供求状况,不能合理调节资金余缺,有时甚至出现利率倒挂的反常现象;在资产风险管理上,忽视对借款企业的资信评估,不了解企业的家底,仅凭人情关系、借款申请及上级行与政府的扶植要求,冒然发放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造成大量的贷款如石沉大海,无法收回,其风险损失只好由国家核销,结果,严重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在人事管理上,实行的不是干部可上可下的干部聘任制与职工可进可出的员工聘用制,不注重职工业务能力的强化训练,干部能力考核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近年来,金融秩序的混乱,一些大案、要案的发生,反映出银行管理确实存在着漏洞,这些都严重干扰着专业银行的商业化。
(四)宏观环境不配套,商业化缺乏外在基础
阻碍专业银行商业化的除了专业银行内部因素之外,宏观环境不配套也是不应忽视的,它直接影响了专业银行商业化的进程。如,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市场商品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市场商品供求,也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成本与盈利,反馈给专业银行的市场与企业信息往往失真,导致专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与规模上不尽合理,降低了贷款的效益,使得专业银行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利,商业银行所要求的企业化经营难以实现。再如,各专业银行之间,专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与财政,专业银行与企业,专业银行与当地政府的关系还不够理顺,合理指导与越位干预同在,合法竞争与挖挤挪占并存,这些都不利于专业银行独立自主地经营。还有,企业制度僵化、不健全也制约了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目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管理僵化,经营效率低,低效的管理方式,造成经济效益下降,这直接反馈并影响到专业银行本身,因为同专业银行关系最密切的是企业,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与盈利上不去,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在银行的存款规模,也影响到专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规模、结构与效益,使银行承担更大的风险,阻碍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过渡。此外,银行法制、法规的不健全,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也是影响专业银行商业化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
针对上述障碍,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实行股份制经营,明晰产权
专业银行商业化的最大障碍,在于产权不明晰,政府干预过多,经营缺乏自主权,这也是我国其它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也应看到,在一些已经实行企业制度改革的其它企业中,由于确立了股份制这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已经较好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产权不明晰,政府插手过多,经营自主权不落实的状况,这给专业银行商业化以重要启示。即将企业股份制经营机制引入专业银行,明晰产权,以落实经营自主权,最终完成向商业银行的转变。鉴于专业银行资产国有的性质,在实行股份的多元投资主体中,可以让国家持股的比重大一些。以保证国家对专业银行的宏观调控。但这种宏观调控只能是间接的,不应再演变为行政命令式的干涉。股份制经营使专业银行只对股东及董事会负责,同时又使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明确了责任、权利与义务,能够独立自主地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为了降低股东的投资风险,专业银行会千方百计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运用效益,这在客观上又促进专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有利于向商业银行转化。
对于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操作步骤,笔者认为,应当立于现实,采取分阶段推进的作法。第一步,先将已经改造成股份制经营的城市合作银行(即原来的城市信用社)实行商业化,成立商业银行,将专业银行放到第二步进行。这样做的理由是:第一,城市合作银行的前身(即城市信用社)从开始创立,就带有企业化管理性质,受政府的干预程度较低,向商业银行转化较专业银行容易一些;第二,城市合作银行机构数量多,分布广,遍及全国各城市,实行商业化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全国只有9家商业银行的严重不足。同时也为专业银行商业化,摸索出可行的路子;第三,如果先将专业银行商业化,在短期内存在着诸多困难。既有专业银行内部的障碍,也存在着宏观环境不配套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障碍与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只能将专业银行商业化放到城市合作银行商业化之后,等条件成熟了再稳步推进。
(二)确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增强利益驱动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动力。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应把有无盈利及盈利的大小作为考核经营业绩的指标,明确树立追求利润的观念,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有这样,银行业务经营才能产生动力。银行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与银行业务经营体现社会效益并不矛盾,而且只有很好地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取得尽可能大的盈利,才能更好地为其它企业提供优质贷款,从而体现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当然,要真正落实以盈利作为经营的直接目的,还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如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业务与商业性贷款业务分开,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来专门办理政策性贷款业务(在这方面,改革已有所启动,已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信贷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几家政策性银行)。如果继续将专业银行的商业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混在一起,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以盈利为目标。因为一般说来,政策性贷款往往是以那些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较差的基础设施产业,国家重点开发行业以及扶贫、救济等为对象的贷款。这类贷款的盈利率较低,甚至没有盈利,有时本金也难收回。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各项储蓄与存款,贷款如无收益或收不回本金,对存款的提取与付息就会发生困难,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誉与生存。将政策性贷款业务从商业银行中划分出去,转给政策性银行,由财政向政策性银行供应资金,可使专业银行集中精力向加工、贸易、服务等效益好的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中短期贷款,达到从根本上落实专业银行经营目标,提高盈利率的目的。当然,政策性业务划分出去之后,商业银行也可以代理政策性银行的一些效益好的贷款业务(如向电力、邮电、交通等部门的贷款)。但代理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业务比重不能过大,否则又会使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贷款业务与政策性贷款业务纠缠在一起,模糊了专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三)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
所谓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对资产负债的组合进行协调,以确保收益的实现,并使收益与资金的安全性及流动性的需要相一致。从内容上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包括资产充足要求、资产负债比例要求、存款准备和风险损失准备要求、资产结构优化要求等诸多方面,这些要求能够有效地保障银行降低风险,提高收益,促其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同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可使资金的规模与结构制约资金运用的规模与结构,讲求资金规模、速度、结构的对称,不超负荷运行。为实现贷款限额管理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平稳过渡,现阶段可考虑对资金能够自我平衡的基层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待条件成熟,再推进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抓好各项资金的最佳组合,既可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又能提高信贷资产的整体效益,是提高专业银行管理的科学性,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做好企业资信评估,将贷款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作为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是其唯一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除了明晰产权,更新经营机制,实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必须做好对企业的资产信用评估;做到对企业资产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经营前景及还款能力心中有数,谨慎、有把握地向企业发放贷款。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贷款风险,从而尽可能大地实现盈利。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历史挫折的。长期以来,别说认真、仔细地做好企业贷款前的资产信用评估,就连“资产信用评估”这一名词也很少听到过。资信评估做为资产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无人抓起,造成信贷资产的重大损失,其金额是惊人的。因此,如果不从现在抓起,重视提高资信评估,即使其它各项条件都准备好了,专业银行商业化也难以实现。环顾发达国家,做好贷前的资信评估是其商业银行降低资产风险损失,最大限度地获利的重要措施,它们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尤其在资产风险抵押方面,参考成功经验,实行企业动产、不动产及证券抵押都是可以的。如对企业厂房、设备、运输工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等都可评估做为抵押。考虑到某些抵押物(如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厂房等)的损耗,所评估的抵押物的总的价值额应大于贷款额为宜,防止银行在对其处理作价时蒙受损失。要注意的是,所确定的抵押物必须真实可靠,必须属借款企业所有,那种东借西凑,将别人的资产充当抵押物不能接受。将抵押物的价值核准、核实,扣除一切水份,然后由公证处公证,增强其法律效力。对企业的信用评估也是同等重要的,对信用的评估,主要是评估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经营效益,经营潜力及前景,还要评估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及还款能力。对企业信用的评估可使贷款机构基本估量出贷款的安全程度及收益状况,从而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对信用评估不是理想的企业,贷款应慎之又慎,即使该企业拥有足够价值的真实抵押资产也不应冒然贷放。因为一旦该企业失去还贷能力,对其抵押资产的拍卖,只能保证贷款不遭受损失,但不能给贷款机构带来盈利,而取得盈利才是放款的唯一目的。相反,对信用评估结果非常理想的企业,由于放款的安全性及盈利性都很大,即使该企业的抵押资产不足抵补贷款额,只要能找到资信雄厚可靠的担保人做担保,也可以对其放款,使抵押与担保同时为贷款的安全保证。
(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扫清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外部障碍
专业银行商业化,除了内部需要转变机制外,还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推进企业制度的变型改造。专业银行商业化离不开企业制度改革的配合,只有实行企业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才能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真正分离,才能真正落实经营自主权,使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才能本着从节约成本,扩大盈利出发,精打细算,合理有效地使用银行信贷资金,降低贷款使用风险,为专业银行商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理顺价格体系。目前,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价格体系不尽合理,没能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与企业经营质量,硬化了已扭曲了的产业结构,银行的业务经营得不到真实的价格信息反馈。因此,必须整顿物价环境,理顺价格体系,使价格正确地诱导信贷资金的流向,促进信贷资金运用结构的合理化,提高信贷资金运用效益,扩大银行盈利水平,从而加快专业银行商业化的进程。
第三,明确中央银行职能,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实行中央银行体制后,中央银行的职能已明晰化,即管理宏观金融环境,把好货币闸门,尤其是控制好现金投放量,因为这关系到货币是否稳定,金融秩序是否正常,一句话,关系到专业银行商业化所依赖的货币环境是否理想。为此,中央银行应充分运用存款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三大政策手段,调控好货币流通量,为专业银行商业化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第四,加强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力。金融企业作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法人,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护,使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放心大胆地经营,解除后顾之忧。基于目前的现状,有必要继续加强法制的基础建设,把已出台的金融法规落实到实处,使金融企业管理法制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使整个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好地推动专业银行商业化。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资产负债管理论文; 政策性银行论文; 资产管理业务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商业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