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框架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之一,课堂教学评价是其中微观而重要的研究课题,课堂教学分析既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方法。本研究试图从教学形式和学习内容两个维度(教学形式对应课堂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对应物理学科本质)设计、开发物理课堂教学分析工具——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简称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的建构依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1]的要求分析 (1)对物理学概念的阐释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阐释了物理学的概念:“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还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的建立过程包含了人类文明的思想与方法。 (2)物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内容上强调“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标准在对“物理学”的含义与作用阐释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物理教育定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强调高中物理学科知识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理解物理方法并体现物理思想。这说明物理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是由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构成的。 (3)物理课程实施的要求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强调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说明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教学的核心;而对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则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的多元化。这就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本质与形式两方面的要求:把握学科本质,注重教学方式多元化。 (4)物理课程评价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从物理课程评价要求可以看出,对学生的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是重点考查内容,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提高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这也说明,物理教学对学科本质的把握情况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而评价方式多元化,也对应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2.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借鉴 (1)国外相关研究的借鉴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FIAS)由一套课堂互动行为编码系统、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的矩阵表格三部分构成。运用FIAS可以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语言互动行为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2] 布罗菲—古德双向互动系统(Brophy-Good Dyadic Interaction System,简称BGDIS)建立了“课堂观察—课堂写真—课堂分析”的研究模式,开发了布罗菲—古德双向互动系统系列观察量表[3]。 TIMSS(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的课堂录像课研究建立了录像信息分析模式,其核心是建立了基于跨国教学文化比较的课堂教学信息编码系统。[4]课堂教学信息编码由两轮编码组成,第一轮编码是对课堂的概况进行编码,第二轮是对课堂谈话进行编码[5]。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建立了科学素养评估的概念框架[6]。PISA2006科学素养评估的概念框架,把其对科学素养的定义和采取的科学评价试题放置在一个概念框架中。 (2)对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借鉴 我国学者对课堂教学分析也做了大量研究。如,陈瑶编著的《课堂观察指导》[7],论述了从定量到定性的一系列观察方法,同时给出了可供参考的8个图、32个表及16个范例资料,对课堂观察具有指导意义;崔允漷提出建构课堂观察框架的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8],并在余杭高级中学进行了实践研究[9];王鉴编著的《课堂研究概论》,在对课堂研究背景、理论及分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研究者、课堂的校本教研、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教师期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课堂教学智慧、课堂教学的二重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0];黄兴丰编著的《上海数学课堂的编码研究》,采用编码课堂分析技术,建构了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合作讨论、练习实践这四类课堂活动编码[11],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课堂比较,展现上海数学课堂的教学特征;丁丽娟的硕士论文《物理课堂教学分析系统的构建和实现》[1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提出了适用于物理课堂的教学评价标准,建构了教师自我反思的“物理课堂教学分析系统”软件平台。 3.现状与问题的调研 尽管国内外从高中物理课堂的现状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但从教学方式、物理知识学科本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关问题出发的研究较少,故设计了《高中物理教学调查问卷》,并进行了实地调研。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对问卷主观题第20题回答者进行典型性抽样,进行教师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分析得出物理课堂观察教学分析的思路与要素。 教学方式的要素主要有:讲授(注入讲授、启发讲授)、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录像实验)、提问(问答)、讨论(有一个核心话题,讨论参与是非线性的)、练习、自学、复习、多媒体运用、其他(如,板书、整理教学仪器、组织教学等)。 学科本质的要素主要有:物理知识(从物理学角度和从高中物理教学角度分析知识点)、物理方法、物理思维、物理思想、物理情感等,其中,物理思维和物理情感包含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与物理思想之中。 4.进行试测发现问题,进行专家访谈,明确分析维度与要素界定 在课堂观察、试用分析时发现的问题有:①如何对含有实验的视频进行归类?判断是归入“实验”还是归入“自学”;②问答与讨论的界限划分;③教师例题属于“讲授”还是“练习”;④“其他”都包含什么;⑤课堂教学方式中的缺失处理。与课程专家、教学研究者、督学、教研员、一线物理名师工作室成员讨论后,明确分析维度与要素。 二、分析框架的建构过程 1.确定分析维度与要素,建立分析框架的结构 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分析框架的维度与要素,设计建立分析框架的结构。 2.形成分析量表 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步。第一步,初步形成分析量表(实验):根据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对课堂教学方式维度形成初步的分析量表——《教学方式分析量表(实验)》,对学科本质维度形成初步的分析表——《学科本质分析表(实验)》。第二步,分析量表试测:应用《教学方式分析量表(实验)》和《学科本质分析表(实验)》,对“超重和失重”四节课(CS1、CS2、CS3、CS4)进行试测,对试测出现的问题与课程专家讨论,修改分析量表。第三步,形成分析量表:对《教学方式分析量表(实验)》和《学科本质分析表(实验)》修正后,形成《教学方式分析量表》和《学科本质分析表》。 3.试测解决时间间隔技术问题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构建_物理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构建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