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划经济体制的短期效益与长期失效_重工业论文

论计划经济体制的短期效益与长期失效_重工业论文

论计划经济体制短期有效与长期无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体制是对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执行这一决策的组织安排,一般而言,现代经济中存在以政府行政指令、经济政策等手段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建国初期,我国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渠道进行资源配置,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步伐,实现了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主要特征的赶超型经济发展,在当时条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高度集中计划手段人为扭曲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导致产业产业结构的严重扭曲,加剧了农业和工业的二元进一步分离;资源配置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经济主体缺乏激励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致使国民经济在微观层面缺乏活力,短缺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常态现象。这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对促进经济发展虽然是有效的,但是要在长期内保障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必须对这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在一段时期内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型,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发育水平低下。194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为661元,农业总产值比重为70%,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0%,而重工业产值比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7.9%。在这种工业化水平下,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必须迅速地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在短短的十二年内,在重工业优先增长理论指导下,运用“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在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赶超型”发展战略。发展重工业的前提是大规模资本积累,而我国要启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资金需求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源禀赋及资源动员能力之间产生了直接的矛盾:低收入水平在限制国内储蓄能力的同时,抑制了资本的积累,稀缺的资本必然导致由市场形成的资本价格或利率相当高昂。为了获得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资金,我国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实行了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机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使我国能够依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不到1/4的世纪里,充分地动员和集中一切必要和剩余资源,长期保持着平均高达30%以上的积累率和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独立自主地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基础体系,这说明了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计划经济体制是是在抑制价值规律要求的前提下的粗放增长模式,这种以低消费换来的高积累、以牺牲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率为代价换来经济增长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显然是低效率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暴露,逐步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障碍。

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产业结构的扭曲和微观经济的缺乏活力,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长期内必然是低效率的。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确立后,如何保证经济剩余的积累流向重工业部门就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应运而生的制度安排是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并通过对企业的国有化改造和农业集体化构建相应的微观经营机制。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实现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组织安排,表现为政府主导的行政筹资机制、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机制、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三者的统一,但是,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损害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扼杀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型纵向筹资机制扭曲了市场信号,使资源的稀缺程度不能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显示出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解决重工业优先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实现高积累和投资结构对重工业的高度倾斜,国家通过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其主要手段一是压低利率水平,以保证重工业以较低的建设成本迅速增长;其次,实行统一的低工资政策,抑制居民消费以实行高积累;为了使低工资的劳动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以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必须向他们提供低价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性措施,管制生活必需品价格,特别是保持主要农副产品的较低相对价格,使之长期保持稳定而偏低的价格。政府通过行政型筹资机制,运用政策手段人为扭曲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把一切经济剩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资本积累,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这种计划配置方式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人为控制资源价格,造成了资源价格的扭曲,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不能通过价格机制显示出来。

(二)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供给机制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有限的资金、外汇和物资的使用符合经济发展的目标,实行对资源配置严格的计划手段,国家通过一系列保证资源计划供给的职能机构和政策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垄断机制,通过高度集中的金融垄断机制实现了与低利率政策的衔接,保证了资金的计划流向;实行外贸外汇的集中统一管理,实行低汇率政策以降低用汇成本;实行重要物资的统一供给。以解决由于实行低价政策而导致的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保证国家重点建设企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要;同时,实行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以填补在农产品低价政策下产生的供求缺口,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这种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供给机制使产品和要素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加剧了产品和要素的短缺,进一步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三)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挫伤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扼杀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与政府主导的行政筹资机制、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机制相配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使微观经济主体纳入政府计划管理的范围,形成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运用行政型纵向筹资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业经济的资本形成门槛,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但还不能完全保证企业利益再积累的重工业投资流向。为了取得剩余的支配权,把握积累流向,使之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部门,政府通过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国有化,建立统一的指令性生产计划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与此相适应,农业也形成了与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相配套的农业集体化体制。微观经济主体丧失了经济决策权和经营自主权,变成了执行政府经济计划的工具,微观经济主体逐渐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通过行政手段人为压低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利率和汇率水平,虽然保障工业化的资金需要,但这种制度安排抑制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的发挥,导致了畸轻畸重的产业结构格局,加剧了经济二元结构的分离,造成国民经济的在总量增长上的停滞和结构上的畸形;通过计划手段管理下微观经济主体缺乏经营自主权和利益激励机制,企业的发展与其经济效益没有必然的联系,劳动者的收入与其贡献没有联系,微观经济缺乏活力进一步加剧了必经济发展的低效率趋势。长期来看,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从总量增长到结构变迁,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都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表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开始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之路。经过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已经逐渐建立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价格信号调节功能,通过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章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标签:;  ;  ;  ;  

论计划经济体制的短期效益与长期失效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